讀古今文學網 > 迷人的材料:10種改變世界的神奇物質和它們背後的科學故事 > 9 精緻的瓷器 PORCELAIN >

9 精緻的瓷器 PORCELAIN

1962年1月,米奧多尼克家族正忙著張羅慶祝我父親彼得‧米奧多尼克和未婚妻凱絲琳的大喜之日。婚禮已經計劃就緒,邀請函也已寄出,猶太男子和天主教女子聯姻的宗教指導也在進行,所有人神經緊繃,嬉皮士倡導的自由之愛或許還沒開始,但要給年輕新人的禮物已經訂好了,其中一件就是骨瓷茶具組。

茶具組裝在木盒裡,從哈洛德百貨公司郵寄到我父母家中。他們把茶杯和碟子從木屑裡取出,清洗後放在廚房滴水板上晾乾。這時,茶杯和碟子總算有空瞧瞧新家了。倫敦市郊的住宅區,廚房很空但很寬敞。忽然一隻茶杯從水槽邊摔到了塑料地板上,結果竟然沒有砸碎。這對新人覺得不可思議,開心地相視而笑。他們覺得這是好預兆,結果也是。這組茶杯在婚姻路上一直伴隨著我的爸媽。50年後的現在,我在左頁照片裡放的就是碩果僅存的最後一隻杯子。

起初,這些骨瓷茶杯必須跟我母親從愛爾蘭帶來的木杯一起擠在櫥櫃裡。我想它們一定嚇壞了。當然,木杯很有鄉村風,它的色澤美麗天然,自然淳樸的感覺對於嚮往田園生活的人也很有吸引力,但拿來喝東西實在不合適。不僅木頭味很重,表面的細孔還很容易吸收氣味,讓之後的飲料喝起來味道不對。

除了木杯,我家還有金屬做的杯子,顯然是露營用具,是因為新婚夫妻餐具不夠才拿來充數的。不過,金屬杯比起木杯也好不到哪裡去。我們用金屬刀叉,覺得用起來比其他材質適合,是因為金屬硬而強韌,製作出來的刀叉既輕巧又不會彎曲或折斷。更重要的是,金屬外表光滑明亮,很容易判斷乾不乾淨,畢竟這些餐具之前曾經放進別人嘴裡。不過金屬導熱太快,無法用來喝熱飲,而且聲音又大又吵,有損紅茶的優雅形象。

真正的永續環保材料

哥哥和我出生之後,塑料杯開始進駐我家。跟大多數孩童用品一樣,這些杯子色彩鮮艷、堅固耐用,非常適合盛裝小孩愛喝的飲料。這些飲料的甜度和果味通常都比茶高出許多。塑料質地較軟,放在嘴裡感覺溫暖、舒服又安全,且外觀活潑討喜,跟童年的感覺很像。要是塑料果汁杯放久了能變成骨瓷茶杯,年歲越久越堅強、有個性,那就好了。可惜塑料杯老化得太快,禁不起太陽紫外線的折騰,每次帶出去野餐就會折損幾年壽命,不斷降解,最後變得泛黃易碎,終至四分五裂。

陶瓷就不同了。它完全不怕紫外線降解和化學攻擊,而且比其他材質更耐磨耐刮。油料、油脂和大多數污漬都沾不上它。單寧以及少數分子確實會附著在陶瓷上,但用酸性溶液或漂白水很容易就能去除。這些因素都使得瓷器能長年保持原貌。事實上,我桌上那個茶杯要不是從杯緣到把手有一條小裂縫,而且也被單寧弄髒了,看起來和五十年前沒有兩樣。能做到這一點的東西不多。紙杯似乎很環保,是永續材料,因為紙能回收。但為了防水,紙杯必須上蠟,所以根本不能回收再利用。真正的永續材料非陶瓷莫屬。

撇開實用性不談,除了陶瓷之外,使用其他材質的容器喝茶都近乎褻瀆,無論紙杯、塑料杯或金屬杯皆然。喝茶不只是吞飲液體,更是一種社會儀式,一種理念宣揚,而瓷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因此也是有教養的家庭的必備物品。

陶瓷的崇高地位由來已久,比紙、塑料、玻璃和金屬都要久遠。故事起自人類把河床的黏土放入火中,發現黏土不只會變干,還會產生質變,從原來的濕濕軟軟變成堅硬的新物質,性質幾乎跟石頭一樣。不僅堅硬、強韌,而且能塑形做成貯藏穀物和取水的容器。沒有這些容器,農業和屯墾就不會出現,現有的人類文明也不可能發端。這些素樸的容器在一萬年後得到了「陶器」的稱號。

然而,這些早期的陶器其實並不像石頭,它們的質地脆弱且易碎,摸起來粗糙並容易滲漏,放在顯微鏡底下看,它們的表面都是小洞。陶瓦和土器是這些早期陶瓷的現代遠親,雖然非常好做,卻還是脆弱得可怕。

我自己有好幾次把陶瓦鍋(通常是度假時買的)放進烤箱裡燉肉,結果一小時後卻發現鍋子裂了,肉湯滲了出來。其他地方我不敢說,但烤箱應該是陶瓷最自在的環境呀,畢竟它們就是在窯裡製造的,但陶瓦鍋還是一直表現欠佳。原因是湯汁會滲入細孔裡,受熱後變成氣體把細孔炸成微小的裂縫,然後像小溪匯流成河一樣,跟其他裂縫串聯成大裂縫,最後在陶瓦鍋表面裂開,不僅毀了鍋子,也往往毀了那道菜。

陶瓷不同於金屬、塑料或玻璃,無法熔解和澆鑄。但更正確的說法是,沒有其他材質能承受陶瓷熔化時的高溫。陶瓷的成分跟山巒及岩石一樣,熔解後就成了岩漿或熔岩。但就算能取得熔岩並灌入鑄模,也無法製造出強韌的陶瓷,至少絕對不是你認得的,或用來泡茶的那種。熔岩當然只會形成火山岩,充滿孔洞與瑕疵,需要歷經地底深處數百萬年的高熱與高壓,才會轉變成所謂的火成岩,建構起高山和丘陵。因此,想製造取代岩石的人造物就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利用化學反應,也就是水泥和混凝土造成的作用;另一條是像製作陶器一樣,在窯裡加熱黏土,但不是把黏土熔化,而是利用結晶的一個特殊性質。

黏土是礦物微粒和水的混合物。這些礦物微粒跟沙一樣,是水和風侵蝕岩石的結果,基本上就是極細的結晶。黏土常常出現在河床裡,因為山上的風化礦物質被沖刷到河水中,淤積在河床形成濕軟的泥土。不同的礦物質組成,會形成不同的黏土。例如陶瓦的結晶通常包括石英、礬土和鐵銹,因此才會呈紅色。

黏土受熱時,水分會首先蒸發,讓微粒結晶有如沙堡般堆棧在一起,並留下許多孔洞,孔洞是水分消失後留下的空隙。但高溫會造成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就是結晶裡的原子會跳到隔壁的結晶再跳回來。不過,有些結晶裡的原子不會回到原位,於是結晶之間開始逐漸形成原子橋,最後有數十億條原子橋生成,使得原本只是堆在一起的結晶群變成單一的連續體。

原子會這麼做的原因跟化學物質會進行反應的原因一樣。結晶裡各原子的所有電子,都會跟周邊的電子形成穩定的化學鍵,也就是處於「填滿」狀態。但在結晶的邊緣和表面會有一些「未填滿」的電子找不到其他原子可以鍵結,這些電子就像鬆脫的零件。因此,結晶內的所有原子都想在結晶內部而非表面找到位置固定下來,也就是說結晶表面的原子很不穩定,一有機會就會想改變位置。

加熱會讓群聚的小結晶產生變化,形成完整單一的物質

結晶的溫度不高時,原子通常沒有足夠的能量四處移動,突破限制。但只要溫度夠高,原子就會開始移動、重新組織,讓被迫留在結晶表面的原子越少越好,結果就是結晶表面越來越小。這些原子重新塑造了結晶的形狀,讓結晶不斷壓縮緊實,消除其中的空隙,於是所有微粒結晶自然緩緩壓合成完整單一的物質。這個過程一點也不神奇,但過程的結果卻很神奇。

這當然是理論。某些種類的黏土比較容易發生這個過程。陶瓦的優點在於取得方便,而且不必太高溫就能發生重組,靠普通的大火或柴爐就行了。這表示製作陶瓦的技術門檻很低,於是人類開始用陶瓦大興土木,修築城鎮。一般常見的磚頭便是陶瓦的一種。然而陶瓦有一個大問題,它永遠無法去除孔隙,永遠無法完全密實。這對磚頭來說沒什麼,因為它只需要相對堅固,而且一旦用水泥固定,就不會再受敲打,也不會反覆受熱與冷卻。但對杯子或碗盤來說就是災難了,因為這些器皿很薄,卻又得承受烹調的嚴苛考驗,結果是完全抵擋不住。只要輕輕一敲,陶瓦裡的孔洞就會造成裂痕,一發不可收拾。

東方的陶匠最先解決了陶器多孔和易碎的問題。首先,他們發現只要在土坯上覆蓋一種特別的灰燼,這些灰燼就會在加熱時變成玻璃態塗層附著在陶器表面,把土坯外層的孔洞都封住。改變釉粉的成分與上釉部位,就能為陶器上色和裝飾。這不僅能讓陶器防水,更開啟了陶器裝飾的新境界。現在很容易見到這種上釉土器,我家廚房裡就有不少,像是廚房水槽周圍的牆壁和流理台的瓷磚,它們讓廚房容易清理又美觀,當然浴室和廁所裡也少不了瓷磚。使用花紋瓷磚鋪設地板、牆壁甚至整棟樓房,是中東和阿拉伯建築的特色。

上釉能防止水分滲入,卻仍無法解決瓷磚內部孔隙過多的問題,而這正是裂痕出現的原因。所以瓷磚還是相對脆弱,上釉的陶杯和陶碗也不例外。這個問題還是由中國人解決了,不過靠的是發明一種全新的陶瓷。

中國人發明精緻瓷器

兩千年前,東漢的陶匠想要改善自己做出的陶器,開始進行實驗。他們不僅嘗試各種不同的黏土,還自己調配黏土,加入各種河裡黏土不會有的礦物質。其中一種礦物質就是白色的高嶺土。為什麼要加高嶺土?沒人知道。或許純粹出於實驗精神,也可能因為陶匠喜歡高嶺土的顏色。

他們顯然試過各種混合,最後終於發現一種特殊配方,成分包括高嶺土和一些其他礦物質,例如石英和長石,混合成一種白黏土,加熱後會變成非常好看的白陶。這種陶並不比土器強韌,但和之前已知的黏土不同,只要把窯火加熱到極高的1300℃,它就會發生奇怪的變化,成為外表如水的固體。這種白陶的表面近乎完全光滑,可以說是世上可見的最美的陶瓷,而且強度和硬度都遠超其他陶瓷。由於強度極高,它可以製成極薄的杯碗,幾乎和紙一樣薄,卻依然不容易產生裂痕。做出來的杯子近乎透明,相當細緻。它就是瓷。

瓷結合強韌、輕盈、優雅和無比光滑的特質,成為它最強有力的條件,很快就和皇室連上了關係,成為財富和高雅品位的象徵。但瓷還有另外一層意義。由於造瓷需要豐富的知識與技術,要能找到適當的礦物比例並建造可以產生高溫的陶窯,瓷成為技巧與藝術完美結合的象徵。瓷很快便從中國的驕傲變成了中國的圖騰,成為國力的展現。自此之後,中國歷朝歷代都會有自己的官窯。

中國各朝努力製作精美絕倫的器皿和禮器來裝點皇宮,以彰顯自家陶藝。不過他們深知要讓賓客真正驚艷,不僅得讓賓客看見瓷的輕盈與透明,還要親眼和親手體會,而品茗正是最完美的機會。於是以瓷杯奉茶待客不僅成為精湛陶藝的展現,也是雅致的文化活動,最後更成為一種儀式。

由於中國瓷器遠優於其他陶器,使得中東和西方的商人一眼就曉得這些瓷器是多麼有價值的商品。他們不僅引進瓷器,連品茶文化也一併引入中東和西方,使得瓷和品茶成為宣揚中國文化的代表,所到之處無不風靡。當時歐洲人還在使用木杯、錫杯、銀器和陶杯,瓷器充分顯現出中國在工藝技術上超出其他文明甚多。用上等瓷器招待客人品嚐上等中國茶,立刻讓你身價不凡。於是這個稱為「白金」的精巧白瓷很快就成為龐大的生意。

中國引領風騷五百年

由於瓷器貿易量太過驚人,許多歐洲人心想要是能自制瓷器,肯定能大賺一筆。然而,歐洲人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就算他們派人到中國刺探,瓷器製造依然是中國的不傳之秘,令歐洲人妒羨不已。直到五百年後,一位名叫貝特格(Johann Friedrich Bottger)的人被薩克森國王拘禁,令他找出製造瓷器的方法,否則人頭落地,歐洲才終於做出了像樣的瓷器。

貝特格原本是煉金術士,但1704年於拘禁期間受命當馮齊恩豪斯的手下,使用各種白色礦物有系統地進行實驗,以找出製造瓷器的方法。他們在當地發現的高嶺土成了實驗的轉折點。兩人一旦創造出所需的高溫,就破解了中國人保守千年的秘訣。

貝特格沒有用茶杯來證明自己真的做出了瓷器,而是把白熱狀態的瓷器從1350℃的窯中取出,直接拋進裝水的桶子裡。絕大多數陶器都會因為冷熱差距過大而破碎,土器和陶瓦更會爆裂,但瓷器實在夠硬夠韌,竟然毫髮無傷。(1)薩克森國王信守承諾,大大獎賞了貝特格和馮齊恩豪斯,因為發明了歐洲精瓷肯定能為他帶來巨富。

從此之後,歐洲各地的科學家和陶匠都開始拚命實驗,希望能找出製造瓷器的秘訣。雖然間諜密探滿天飛,英國還是花了五十年才用本地原料做出瓷器,並命名為「骨瓷」。我父母親當年結婚收到的茶杯組就是骨瓷做的。

於是1962年的某一天,在米奧多尼克家宣佈喜訊之前,康瓦爾的礦工黎明即起,和過去兩百年來一樣穿越康瓦爾丘陵的野生蕨類叢林,經過坑洞和水車來到特維斯科礦場,挖掘一種特別的白色黏土。在這些人挖掘高嶺土的同時,馬路另一頭的花崗石礦場則有礦工在挖掘礦石,包括雲母、長石和石英。史塔夫郡及鄰近的契郡、德比郡、萊斯特郡、華威郡、沃斯特郡和許洛普郡的農人牧養牲畜,並把死去牲畜的骨頭焚燒後磨成細粉。所有材料隨後運往特倫特河畔的斯托克市,在某個冬日燒製成我桌上的茶杯和同組茶具。

繁複的製造過程

冬天的斯托克市應該煙霧瀰漫,數百座紅磚瓶形窯吞雲吐霧,致使當地成為英國陶瓷重鎮。當年的煙霧應該帶著濃郁的硫黃味和幾分酸氣,而且或許和我1987年暫居當地時一樣烏雲低沉,使得天空跟煙囪融為一體,整座城市因此顯得很不真實,有如幻夢。

工廠裡的空氣被窯火烤得乾燥溫暖,感覺很舒適。每個房間都擺滿板凳和機械設備,成排的男女工人專心忙著幹活,製作各式各樣的瓷器,主要是餐盤和碟子,當然還有茶杯。工作非常繁重,工廠裡瀰漫著全神貫注的氣氛。所有器具都只用一種材質製造,它主宰了工廠,在所有地方留下印記。整間廠房都會沾滿這些混合礦物與獸骨的白色細粉。

這些細粉的外觀毫不起眼,就算加水後會變成可塑形的黏稠糊狀物,但也就如此而已。茶杯由瑋致活陶瓷廠的女工親手捏制,她們做這工作已經一輩子了。靠著陶輪和女工的一雙巧手,黏糊的坯土瞬間就變成了杯子。濕軟的粗坯放在托盤上鬆軟無力,有如早熟的嬰兒。要是沒有外力協助,這些粗坯將會風乾、鬆垮、龜裂最後瓦解,就像泥土做成的杯子一樣。不過,它們並不會如此,而是被送到工廠的另一處地方。

到了那裡,一位手指粗壯的男子會用無比嫻熟的動作以耐火黏土迅速做好火泥箱。耐火黏土可以承受極高的溫度,因此常用來當成其他種類黏土加熱時的外殼保護層。男子會把茶杯的粗坯放入火泥箱,仔細排好放好,不讓粗坯彼此碰觸。一切就緒後,男子會用黏土把火泥箱封好。箱裡漆黑、冰冷又潮濕,所有粗坯也一樣濕軟。

隔天早上,工人會把這五百多個火泥箱小心放入瓶形窯中,放滿之後再把窯口封死,在窯下點燃炭火。窯裡煙霧瀰漫,茶杯的粗坯有火泥箱保護,因此依然潔白無瑕,隨著溫度升高緩緩乾燥,直到水分完全蒸發為止。接下來就是茶杯誕生的關鍵時刻。這時粗坯非常脆弱,礦物結晶都堆棧在一起,卻沒有任何力量把它們黏住。火泥箱把強力高熱氣流和濃煙擋在箱外,讓粗坯不至於瞬間爆炸。

當溫度升高到1300℃,窯內變成白熱狀態,奇跡就出現了:結晶間的部分原子將形成一條玻璃河。現在粗坯絕大部分已經變成固體,但仍部分呈液體,外觀就像茶杯上有液態玻璃形成的血管流過。這些液體會滲入結晶間的所有孔隙,覆蓋茶杯的每一寸表面。新生成的茶杯和絕大多數陶器不同,只有它們知道毫無瑕疵是什麼滋味。

瓷窯需要降溫兩天才能打開,但茶杯依然熱得無法安全取出。不過,一群身材壯碩魁梧、滿身煤渣的工人會穿著三層羊毛衫和外套,走進窯裡取出火泥箱。有些火泥箱已經受熱裂開了,裡面的茶杯接觸到煙塵和火焰,只能接受不幸的結局。但米奧多尼克家的茶杯完好無缺,安然蜷伏在宛如子宮的火泥箱中,直到工人把箱子小心撬開,讓它們以最出色的骨瓷風采降臨世間。專家會檢查它們有無瑕疵,接著如同打嬰兒屁股一樣輕彈一下做最後的檢查。

輕彈茶杯傾聽聲音,是最清楚而確定的方法,來確認杯子是否完全成形。只要杯子內部稍有瑕疵,有孔隙在白熱狀態時沒有由玻璃漿填滿,聲響就會有部分被吸收,無法發出清脆的回音,聽起來會悶悶的,而完全緻密的茶杯則是餘音繞樑。就是這個回音讓米奧多尼克家的茶杯得到了認可,可以待價而沽。若輕彈陶瓦杯幾乎不會聽到任何聲音,頂多就是一聲悶響。而我的茶杯由於完全緊實,沒有任何瑕疵,因此即使像紙一樣輕薄透明,卻能維持五十年形狀完好細緻。就算現在輕彈茶杯,依然能聽見它的強韌與生氣。

與文化相結合

這組茶杯參與了米奧多尼克家所有特殊的日子。我外婆從愛爾蘭來參觀女兒的新家,它們負責裝茶。家人齊聚一堂慶祝米奧多尼克家的長子西恩誕生,它們躬逢其盛。鄰居應邀來家裡慶祝1977年的女皇登基銀禧,它們也在。艾倫叔叔還用其中一個杯子偷偷暢飲伏特加,結果在花圃跌了一跤。

某年的聖誕節,有個親戚趴在餐桌上打呼嚕,弄得滿桌鼻涕,這些茶杯也在,最後在一團亂中,還把其中一個杯子甩到地上砸碎了。米奧多尼克家每個男孩結婚時,它們都在場。只有西恩例外。他在夏威夷跳傘結婚,在海灘上舉行婚禮。

這些瓷杯是備受珍視的結婚禮物,只見過米奧多尼克家歡慶的一面,只在特殊場合端出來獻寶,從未用在日常生活裡。它們沒有待過床邊,也沒去過菜園的圍牆上,更沒有跟著孩子一起去足球場。這些家居時刻是屬於馬克杯,屬於品質較低的上釉瓷杯或陶杯的。這些杯子都很厚,因為材質太軟,必須夠厚才能支撐。它們便宜又討喜,隨興的形狀與尺寸正是它們如此居家的原因。用它們喝茶也覺得廉價和開心。

茶雖然源自中國,卻成了英國的國民飲料,不過兩者的角色大不相同。茶在漢朝是財富與教養的象徵,在英國卻是用茶包裝著最廉價的混合研磨茶葉衝來喝。我們喜歡茶是深棕色的,看到麥芽色就覺得這是一杯好茶。其實比起純種茶,我們喝茶的口味相當清淡。我們會加牛奶中和苦味,在冷天和雨天喝茶撫慰自己。茶的味道基本、質樸而謙遜,用馬克杯品嚐更是如此。

我在我家屋頂上喝茶用的杯子,是我爸媽當年結婚收到的骨瓷杯組中殘存的最後一隻。時代變了,茶具組不再是新婚夫妻家中的必備用品,因為細緻的瓷器和茶品不再是教養與文雅的象徵,瓷器必須改頭換面才能重新變得新潮和實用。現在瓷器還是結婚禮物,只不過通常改送白色瓷盤,甚至是馬克杯,外觀強調時髦,而且一定要能用洗碗機清洗。

這只米奧多尼克家僅存的婚禮瓷杯,我知道天天用它終究會害它喪命。每注入一次紅茶,水溫就會在杯子內部造成應力,拉大裂隙,而茶的重量則會讓更多原子鍵斷裂。裂隙會緩緩變長,有如蟄伏在杯裡的小蟲向外蠶食,最終讓瓷杯四分五裂。也許我應該把它束之高閣,好保存我父母親婚禮的紀念。但我寧可相信天天用它喝茶是一種致敬,敬我父母親彼此相愛,而這正是這只瓷杯存在的意義。

————————————————————

(1)雖然這則傳聞已經得到多方否證,不過2011年7月,我們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第四台的《陶瓷的功用》節目中,重現了這個實驗,證實瓷器從白熱狀態直接放入水中並不會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