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發現的樂趣:費曼演講、訪談集 > 13 科學和宗教的關係 >

13 科學和宗教的關係

在一個思想實驗中,費曼設想了一場研討會,其間科學家和唯心論者紛紛表述各自不同的思索和觀點,討論科學和宗教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科學和宗教都在探尋真理,它們有著根本的區別,目前爭論很激烈。費曼展望了未來20年間這兩者可能的爭辯。在其他問題上,費曼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無神論者能否建立起基於其科學知識的倫理道德,就像唯心論者基於他們對神的信仰而建立起一套倫理道德?對於注重實效的費曼來說,這是個非同尋常的哲學命題。

在這個專業化日趨精細的年代,精通某個領域的人往往沒有能力去討論另一個領域的問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對於人類活動不同領域的關係的公開討論越來越少了。回顧過去關於這類主題的大辯論,我們有點羨慕,因為我們原本也喜歡這種辯論中思想激盪的樂趣。一些古老的問題,比如科學與宗教的關係等問題,仍然存在。我相信在這類問題上,我們面臨著和過去一樣的困境,但是因為專業的制約,現在人們很少公開討論它們了。

但是長久以來,我對這個問題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很想來討論一下。考慮到我的宗教知識以及對宗教的理解極其有限(隨著討論的深入,我這方面的欠缺會越來越明顯),我想這樣來安排討論:我要做一個假設,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在討論這個問題,他們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不同的科學學科,不同的宗教派別,等等,我們將從不同的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像個研討會。每個人都給出自己的看法。

隨著討論的進行,他的看法可能被淹沒,也有可能被修正。而且我還要想像有一個人通過抽籤獲得首先發言權,而我就是那個第一個發言的人。

我首先提一個問題:一個在信教的家庭長大的年輕人學習科學,結果對他父親信奉的神產生了懷疑——也許後來就不信神了。實際上,這不是一個特例,這樣的事時有發生。雖然我沒有這方面的統計數字,但我相信,許多科學家——實際上,我確信半數以上的科學家,確實不信他們父親的神,也就是說,他們不再以傳統的方式去信奉神。

既然信奉神是宗教的核心特徵,那麼,我選擇的問題可能是科學和宗教的關係中最為尖銳的一個問題:這個年輕人為什麼開始不信神了呢?

我們可能聽到的第一個答案非常簡單:你知道,是科學家教他的,(正如我已經指出的)他們內心都是無神論者,所以邪惡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身上了。但是如果你贊同這個看法,我就得說了:你對科學的瞭解比不上我對宗教的瞭解。

另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孤陋寡聞是很危險的,這個青年人才學了一點點皮毛,卻自以為知道了一切。但是不久他就會拋棄這種一知半解的詭論,重新認識到這世界其實複雜得多,於是他又會重新接受這種看法:神一定是存在的。

我不認為這個青年人必然會拋棄對神的懷疑。我們有許多科學家——這些人自認為是思想成熟的人,但他們也同樣不相信神靈。實際上,正如我後面要解釋的那樣,答案不是那青年人自以為懂得了一切,而是恰恰相反。

你得到的第三個答案可能是這個青年人其實沒有正確地理解科學。我不相信科學能夠反駁神的存在,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科學不能證明神的存在為偽,那麼是否意味著信仰科學和信仰一個神——宗教普遍意義上的神——有可能和平並存?

是的,和平共存。儘管我說過半數以上的科學家不信上帝,但是也有許多科學家確實既相信科學又信奉神,而且一點兒不衝突。但是,這種相容性儘管可能,卻不容易達到。我下面想討論兩件事:為什麼說這種境界不容易達到,以及這是否值得我們去努力?

當然,在我說「信奉神」時,這兒總是有個疑惑——神是什麼?我指的是那種人性化的神,具有西方宗教的特徵;它是你祈禱的對象,是創世者,並在道德上指引你。

對一個學生來說,當他學習科學時,在試圖把科學和宗教兼收並蓄時有兩個困難。其一:存疑是科學的基本要求,讓不確定性成為你內在本性的一個部分,這對科學的進步來說,是絕對必要的。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我們必須保持謙遜,必須接受自己的無知。世事無定論,也沒有什麼事是確鑿無疑的。你因為好奇而去調查研究,是因為它是未知的,而不是因為你知道現成的答案。當你對某一個學科的認識更深一些時,這並不意味著你發現了真理,而是意味著你發現這個或那個更有可能性,或者更沒有可能性。

這就是說,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會發現,科學表述的不是什麼是對的或什麼是不對的,科學表述的是不同程度的確定性:「某一樣東西對的可能性遠遠大於錯的可能性」,或者「某一樣東西幾乎可以確定,但是仍有一點點疑問」,或者另一個極端——「這個,我們真的不知道」。任何一個科學概念,都是處在絕對謬誤和絕對真理之間的不同階段,而不會處在兩個極端。

我相信,接受不確定性這個觀念是非常必要的,這不僅是為科學負責,也是為其他的事情負責,承認自己的無知很重要。事實上,在我們的人生中,每當我們做一個決定時,我們不一定要知道我們是在做一個正確的決定,我們只是想,我們要做得盡可能好——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不確定的態度

我想,當我們確認自己是生活在不確定之中時,我們應該接受它,承認我們不知道很多問題的答案,這對我們很重要。這種內心的態度——這種不確定的態度,對科學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一個學生首先要學習的態度。它會變成一個思考的習慣,一旦擁有這個態度,你就再也不可能丟棄它。

然後我們就看到,那個青年人開始懷疑每一件事情,因為他不能把任何說法當作是絕對真理。於是,那個問題就有了細微的變化,從「神存在嗎」變成「神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這個非常細微的變化其實是一記重拳,宣告了科學和宗教開始分道揚鑣。我不相信一個真正的科學家還能用沒學科學之前的那種方式去信奉神。雖然有科學家信奉神,但是我不相信他們對神的認知會和宗教人士一樣。如果他們認為信教與他們從事的科學工作不牴觸的話,我想他們會對自己這麼說:「我幾乎可以確定有神靈存在,可疑性很低。」這和說「我知道有一個神靈存在」是很不一樣的。我不相信一個科學家有那種觀點——那種純粹的宗教式的理解,把神靈的存在當作真理——宗教人士特有的、那種絕對肯定的認知。

當然,這個懷疑的過程並不總是以否定神的存在開始的。通常情況下,特殊的宗教信條,比如來生的問題,或宗教學說的細節,比如耶穌的生活細節,會首先被拿來仔細考證。這種方式更有意思,以這樣一種簡單明瞭的方式直擊核心問題,進而探討神是否真的不存在。

一旦人們放棄絕對化問題的爭論,轉而用不確定性來考慮問題,情況就會有很大改觀。大多數情況下,得到的答案是「非常接近肯定」;而另一方面,對有些問題來說,比如那個年輕人父親對神的看法——細緻考察後的這個最終結果,即便是「非常接近肯定」,也許就相當於宣告它幾乎就是根本錯誤的。

信奉神靈VS科學事實

我們因此面臨這樣的難題:在我們的學生試圖將科學和宗教結合時遇到的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信奉神靈最終常常被認為是很不理智、很不可能的——至少對宗教信仰中的神靈如此?我認為答案取決於他掌握的科學知識——那些知識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部分正確的?

比如,宇宙的浩渺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們身處一個圍著太陽旋轉的小天體,飄浮在擁有千億顆恆星的銀河系中,而銀河系本身只是10億個星系中的一個。

還有,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類與動物有很密切的關係,兩者不過是不同形式的生物體。在波瀾壯闊的進化舞台上,人類只是一個後來者,其他生物怎麼可能僅僅是為了人類的出場而搭的「腳手架」?

再者,所有的東西看起來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遵循一些亙古不變的定律。沒有什麼例外,星體是由原子構成的,動物也是由原子構成的,但是組合形式這麼複雜,甚至神秘到無可復加——我們人類自己就是一個例證。

超越人類自身去思考這個宇宙,思考假如沒有人類存在宇宙的意義,這是一個偉大的冒險——因為宇宙漫長的歷史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人類存在的,而且浩瀚宇宙間有人類存在的地方也很少。當我們最終擁有這種客觀的宇宙觀,並且能夠欣賞物質的神奇和莊嚴之後,再回過頭去客觀地看待人類——人也不過是一個物體,生命是這個宇宙中最神秘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會有一種新奇的體驗。這樣的觀察結束後,我們往往會開懷大笑,雖然努力去尋求答案,看似一無所獲,這個過程卻讓我們很欣喜。這些科學見解無一不讓我們感到敬畏與神秘,它們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但是它們又顯得那麼深刻,令人難忘。相比之下,那種理論——認為宇宙間一切安排只不過是搭了個舞台,台上的人們在善惡間掙扎,而神靈在雲端觀看——似乎就不那麼盡善盡美了。

現在設想一下,那個學生,也就是我們前面說到的那位年輕人,就處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對科學的信念逐漸加深,所以他相信,一個人的祈禱是不會被神聽到的(我不是想要證明神不存在,我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一點,可能大家也有同感,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認為祈禱毫無意義)。而這種懷疑的結果,必然導致倫理成為下一個被懷疑的對象。因為在他所學的宗教裡,行為道德規範是和神靈的神諭聯繫在一起的,如果神靈不存在,該怎麼看待神靈勸誡教徒的話呢?但是,我覺得,令人相當驚喜的是,道德問題可以說最終沒有受到什麼衝擊。起初,那個學生可能認為這套道德規範在有些地方說得不對——問題很小,之後,他會時常推翻自己原有的觀點,而到了最後,他的道德觀念沒有什麼根本性的變化。

這樣看來,這些道德觀念有一定的獨立性。最終,我們可能一方面懷疑基督的神聖性;一方面又堅信,善待鄰居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樣他也會這樣善待你。一個人同時具備這兩種信念,這並不衝突。我得說,我希望你們發現:我的那些持無神論的、從事科學研究的同行,通常在社會上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儘管科學對許多宗教觀念有一些衝擊,但它對道德層面的內容沒有影響。宗教包羅萬象,幾乎所有的問題宗教都會給出答案。首先,它回答了這些問題:事物的本質是什麼?它們從哪兒來?人是什麼?神靈是什麼——神靈的本質是什麼?我把這稱作「宗教的形而上學層面」。它還教導我們另一件事——行為規範。我是指,除了一些特定場合的行為規範和該執行什麼樣的儀式等等內容,它還指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為人處世,做品行高尚的人。在道德問題上,宗教也給出了答案,制定了道德和倫理的規範,我稱之為「宗教的倫理學層面」。

現在,我們知道了,即便確立了道德標準,人性也是有弱點的,為了讓人們能問心無愧,必須時常提醒他們要遵循道德規範。這件事沒有那麼簡單,不僅僅是一個人有沒有正確的道德認知的問題,你還要堅持去做你知道的那些正確的事情。我們需要宗教給我們力量和慰藉,鼓勵我們去遵循這些道德規範。這是「宗教的感化層面」,它不僅規範人們的道德行為,還給藝術和很多偉大的思想提供了靈感。

內在聯繫

宗教的這三個層面是有內在聯繫的。考慮到它們密切的內在聯繫,人們通常認為攻擊這個體系的某一個方面就等於攻擊整體。宗教這三個層面的聯繫特點大體如下:道德層面,道德規範,這是神靈的神諭,這裡涉及形而上學的問題。然後就有了宗教對人的感化作用,因為人要努力貫徹神靈的意志,一方面是他為神靈效勞的緣故;另一方面,他會感到自己與神靈同在。這是一種巨大的鼓舞,因為這使他的行為與世間萬物就有了一種普遍的聯繫。

所以這三個層面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繫。麻煩的是,科學有時候和宗教的第一個層面——宗教的形而上學——會發生衝突。比如,人們過去曾經爭論地球是否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繞著太陽轉,還是靜止不動?這其中發生過可怕的衝突,科學的突破困難重重,但是這個問題最終還是解決了——在這件事上,宗教敗退了。離我們時間稍近一些的衝突,是圍繞人是否有動物祖先這個問題產生的大辯論。

很多此類的大辯論,最終都以宗教的形而上學的觀點的退敗而告終。儘管如此,宗教並沒有就此一蹶不振。還有,宗教的道德觀念似乎沒有發生明顯的或根本的變化。

不管怎麼說,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宗教最好還是轉過另一邊臉(讓人打),難道不是嗎?地球是靜止還是繞太陽運轉,這有什麼關係?我們可以預期,還會有別的衝突出現。科學在發展,總會有一些新的發現,而他們將會挑戰和質疑當前某些宗教的形而上學的理論。實際上,即使宗教在過去已經節節敗退,對於某些人來說,在他們同時學習科學知識和聆聽宗教說教時,他們內心的衝突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兩者沒有協調好,現實的衝突仍然存在,然而,道德觀念並沒有受到影響。

事實上,在宗教的形而上學層面,衝突的嚴重程度加倍了。首先就是客觀現實與教義的衝突。即使不存在這種衝突,兩者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也大相逕庭,所以也可能產生衝突。在形而上學問題上,一方是科學中的不確定精神,另一方是宗教要求的絕對確定性和無條件信仰,兩者相去甚遠。我相信,在宗教的形而上學層面,不管在客觀現實還是各自秉承的精神方面,科學和宗教肯定會有衝突。

照我的看法,宗教不可能發現一套能夠保證不會與科學產生衝突的形而上學觀點,因為科學是永遠在發展,而且總是處在變化中,它一直在向未知的領域進軍。我們不知道怎樣回答一個問題,我們不可能發現這樣一個答案——它永遠不會在將來某一天被發現是錯的。科學和宗教都在努力回答同一個範疇的問題,衝突自然在所難免。

科學和道德問題

另一方面,在倫理的層面,我不相信宗教和科學會發生真正的衝突,因為我相信倫理問題不在科學的範疇之內。

我用三個理由來證實我的看法。第一,在形而上學層面,過去科學和宗教已經發生了不少衝突,然而原有的那一套道德觀念並沒有崩潰,也沒有改變。

第二,有這樣一群好人,他們遵循基督教的倫理道德,卻又不信教。他們覺得這樣做並沒有什麼衝突。

第三,儘管我相信,科學界的一些發現可能時不時被人們拿來證明宗教的合理性,比如,這些科學發現被當作基督生前創造的「神跡」的證據,或者被用來印證宗教的其他形而上學的觀點。但是在我看來,沒有什麼科學證據會影響《聖經》上為人處世的黃金律(即「你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對待別人」)。在我看來,這二者有所不同,一定要把它們聯繫在一起有些牽強。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我能否就此做一些哲學層面的解釋——為什麼科學不能影響道德的根基?

一類典型的與人有關的問題,一類各種宗教努力回答的問題,通常是這種句式:我該不該做這件事?我們該不該做這件事?政府該不該做這件事?為了回答這類問題,我們可以把它分解成兩個部分:(一)如果我做這件事,會有什麼結果?(二)我希望這樣的結果發生嗎?它對我有什麼影響——對我有好處嗎?

「如果我做這件事,會有什麼結果?」這種形式的問題,嚴格地說,是一個科學問題。事實上,科學可以被定義為:只為試圖回答上述句式的一類問題的一種方法以及通過這個過程獲得的所有信息總和。從根本上來說,這種方法就是:試一試,看看會有什麼結果;然後你再把從這些試驗中獲得的大量信息收集到一起。所有科學家都會同意,一個問題——任何一個問題,不管是哲學的或是其他什麼問題——如果不能以那種可以用實驗驗證的句式表述(或者,簡單來說,不能用這種形式表達:如果我做這件事,會有什麼結果?),它就不是一個科學問題,它就不在科學的範疇內。

我斷言,不管你是希望發生什麼事,還是不希望發生什麼事——這件事發生了有什麼價值,以及你如何評判這個結果價值(這是「我該不該做這件事?」這個問題的第二個部分)——這些問題肯定都在科學的範疇之外,因為這不是一個僅僅憑你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就能夠回答的問題,你還不得不從道德的角度去評判發生這件事的後果。因此,從理論上講,兩者並不屬於一個範疇。所以我認為,道德評判——或者說宗教的倫理——和科學的信息完全沒有什麼關聯。

轉到宗教的第三個層面——感化層面,這是我想向虛擬的研討會陳述的中心問題。當今,任何一種宗教具有的感化作用的來源——給予力量和安慰——與其形而上學的層面是密切聯繫的,也就是說,感化和激勵眾生的緣由在於人在為神工作,服從神的意志,他感受到和神同在。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遵循道德規範的情感紐帶,由於懷疑神靈的存在,開始被嚴重削弱——哪怕是有一丁點兒懷疑神靈的存在。因此,當人對神的崇拜開始動搖時,這種特殊的感化手段也就失效了。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中心問題——既要維持宗教的現實作用,以此作為大多數人力量和勇氣的源泉,同時又不要求人們全盤相信宗教的形而上學理論。

西方文明的傳統

在我看來,西方文明有兩個偉大的傳統作為基石。一個是科學的探險精神——這是對未知領域的探險,為了探索真理,人們必須承認自己的無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於未知的事物如此,對於未知的宇宙奧秘也是如此,堅持「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態度,概括起來一句話:智者的謙遜。另一個偉大的傳統是基督教倫理——以愛作為行為基礎,視所有人為兄弟,尊重個體的價值——這是精神層面的謙虛。

從邏輯上講,這兩個傳統完全不矛盾。但是邏輯不是一切,人的心靈需要追隨一個理念。如果人們回歸宗教,他們放不下的是什麼呢?一個懷疑上帝的人,甚至不相信上帝的人,現在的教堂是一個能給他安慰的地方嗎?現在的教堂是一個能夠給予這種懷疑的觀點安慰和鼓勵的地方嗎?迄今為止,我們不是都在借互相攻擊對方來汲取力量和安慰,以此維持科學傳統或宗教傳統嗎?而它們二者原本都是西方文化傳統中互為一體的組成部分!這種情況可以避免嗎?我們怎麼才能獲得啟示,使西方文明的這兩個支柱充滿活力、互相支持,而不互相傾軋?這不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心問題?

我把這個問題提交給研討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