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12堂魔力數學課 > 第5章 超酷的斐波那契數列 >

第5章 超酷的斐波那契數列

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數字

請大家認真觀察最奇妙的數列之一——斐波那契數列。

1,1,2,3,5,8,13,21,34,55,89,144,233 …

斐波那契數列的前兩項分別是1、1,第3項是1 + 1 = 2(第1項和第2項之和),第4項是1 + 2 = 3(第2項和第3項之和),第5項是2 + 3 = 5(第3項和第4項之和),之後的各項依次是3 + 5 = 8,5 + 8 = 13,8 + 13 = 21…。1202年,比薩的利奧納多(後被人稱為「斐波那契」)在其著作《算盤書》(Liber Abaci)中第一次介紹了這些數字。這部著作不僅把阿拉伯—印度數字系統引入了歐洲國家,還為西方世界創立了沿用至今的計算方法。

這部著作論述了很多計算問題,其中有一個有趣的「兔子問題」:假設兔子永遠不會死,小兔子長大需要1個月,然後每個月生一對小兔子;如果一開始的時候有一對小兔子,那麼12個月之後共有多少對兔子?

我們可以用圖形或者符號來呈現這個問題。用小寫字母「r」表示一對小兔子,用大寫字母「R」表示成年兔子。每個小寫的「r」到下一個月就會變成大寫的「R」,大寫的「R」則變成「Rr」。(也就是說,小兔子長成大兔子,大兔子生下小兔子。)

我們利用下表對問題建模。我們發現,在前6個月裡,兔子的對數分別是1、1、2、3、5、8。

我們在不具體列出兔群構成的情況下,可以證明到第7個月時有13對兔子。那麼,其中有多少對成年兔子呢?由於第6個月的所有兔子到第7個月時都是成年兔子,因此第7個月有8對成年兔子。

第7個月又有多少對小兔子呢?它在數量上等於第6個月的成年兔子的對數,即5對(與第5個月時的兔子總數必然相等)。因此,第7個月的兔子對數為8 + 5 = 13。

如果把斐波那契數列的前兩項分別定義為F1 = 1,F2 = 1,隨後各項分別為其前面兩個數字之和,那麼,對於n≥3,有:

Fn = Fn–1 + Fn–2

如下表所示,F3 = 2, F4 = 3, F5 = 5, F6 = 8,以此類推。

斐波那契數列的前13個數字

因此,前文中兔子問題的答案是F13 = 233(包含F12 = 144對成年兔子和F11 = 89對小兔子)。

除了研究人口動態以外,斐波那契數列還有無數其他應用,而且我們經常可以在自然界中發現它的蹤影。例如,花朵的花瓣數常常是斐波那契數列中的一個數字,向日葵、菠蘿、松球等的螺旋結構中也常常含有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數字。但是,最讓我沉醉不已的是斐波那契數列表現出來的那些美麗動人的規律。

例如,我們把斐波那契數列的前幾個數字相加,看看它們的和有什麼特點。

這些和大多不是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數字,但卻非常接近。事實上,這些和分別比斐波那契數列小1。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中的奧秘。以最後一個等式為例,我們把每個數字改寫成其後兩個數字之差的形式,上式就會變成:

1 + 1 + 2 + 3 + 5 + 8 + 13

=(2 – 1) + (3 – 2) + (5 – 3) + (8 – 5) + (13 – 8) + (21 – 13) + (34 – 21)

= 34 – 1

請注意觀察,(2 – 1)中的2會被(3 – 2)中的2抵消,(3 – 2)中的3會被(5 – 3)中的3抵消,最終,除了最後一項中的34和第1項中的(–1)以外,所有項均相互抵消了。一般而言,斐波那契數列的前n個數字相加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求和公式:

F1 + F2 + F3 + … + Fn = Fn+2 –1

下面我再向大家介紹一個與之相關、答案同樣美麗簡練的問題。如果將斐波那契數列的前n個偶數項數字相加,它們的和有什麼特徵?也就是說,下面這個求和算式可以簡化嗎?

F2 + F4 + F6 + … + F2n

先觀察前幾個偶數項的數字之和:

注意,這些數字看上去非常眼熟。事實上,這些數字在前面求斐波那契數列的前n個數字之和時出現過,所有的數字都比斐波那契數列小1。考慮到斐波那契數列的每個數字都是其前兩項相加之和,因此,在第一項之後,我們可以把每個偶數項的數字替換成其前兩個數字之和。從下面的算式可以看出,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上面的那個求和問題:

1 + 3 + 8 + 21

= 1 + (1+2) + (3 + 5) + (8 + 13)

= 34–1

最後一行符合前n項斐波那契數列之和的特徵:前7個數字的和比第9個數字小1。

一般而言,鑒於F2 = F1 = 1,且每個數字都是前兩項之和,因此我們可以把偶數項數字的求和問題變成前2n – 1個數字的求和問題。

F2 + F4 + F6 + … + F2n

= F1 + (F2 + F3) + (F4 + F5) + … + (F2n – 2 + F2n – 1 )

= F2n+1 – 1

接下來,我們再研究前n個奇數項的數字之和。

這些和表現出更明顯的規律:前n個奇數項的數字之和就是下一個數字。利用上面的方法,我們可以得到:

F1 + F3 + F5 + … + F2n–1

= 1 + (F1 + F2) + (F3 + F4) + … + (F2n – 3 + F2n – 2 )

= 1 + ( F2n–1)

= F2n

延伸閱讀

我們還可以換一種證明方法,得出相同的結果。如果從斐波那契數列的前2n個數字之和中減去前n個偶數項數字之和,就會得到前n個奇數項數字之和:

F1 + F3 + F5 + … + F2n–1

= (F1 + F2 + … + F2n–1) – (F2 + F4 + … + F2n–2)

= (F2n + 1 – 1) – (F2n – 1 – 1)

= F2n

兔子、音樂與拼圖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討論了斐波那契數列的若干規律,但也只能算點到為止。你也許會想,這些數字的作用肯定不限於計算有多少對兔子吧。的確,斐波那契數列是很多計數問題的答案。1150年(比薩的利奧納多還沒有開始研究那些兔子呢),印度數學家赫馬查德拉問,如果音樂的終止式只包含長度為1或2的音節,那麼長度為n的終止式共有多少種呢?我們用簡單的數學語言來表述這個問題。

問題:如果把數字n寫成1與2的和的形式,一共有多少種寫法?

我們把答案記作fn,然後考慮n取較小值時fn的值。

和為1的情況只有一種,和為2有兩種情況(1 + 1和2),和為3有三種情況(1 + 1+ 1, 1 + 2,2 + 1)。注意,只可以使用1和2這兩個數字。此外,數字的先後次序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因此1 + 2與2 + 1不同。和為4有5種情況(1 + 1 + 1 + 1, 1 + 1 + 2, 1 + 2 + 1, 2 + 1 + 1, 2 + 2),上表中給出的答案似乎都是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數字,事實也確實如此。

我們以f5 = 8為例,看看和為5的情況為什麼有8種。求和時,第1項只能是1或者2。第1項是1的情況一共有多少種呢?在1之後,我們必須再給出一系列的1和2,而且這些數之和等於4。我們知道,這樣的序列共有f4 = 5種。同理,第1項是2且各項之和是5的情況共有多少種呢?在第一個數字2之後,剩餘各項之和必須是3,一共有f3 = 3種情況。因此,和為5的情況一共有5 + 3 = 8種。同理,和為6的序列一共有13種,因為第1項數字是1的情況共有f5 = 8種,第1項數字是2的情況共有f4 = 5種。一般而言,和為n的序列共有fn種,其中,以1開始的序列有fn–1種,以2開始的序列有fn–2種,因此:

fn = fn–1 + fn–2

也就是說,fn的前幾個數字與斐波那契數列相似,隨後各項的增長方式也與斐波那契數列相似。因此,這些數字構成的就是斐波那契數列,不過兩者之間還存在一個小差異,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發生了位移。請注意,f1 = 1 = F2,f2= 2 = F3,f3 = 3 = F4,以此類推。(為方便起見,我們定義f0 = F1 = 1,f–1 = F0 = 0。)一般而言,對於n≥1,有:

fn = Fn+1

瞭解斐波那契數列的應用價值之後,我們可以利用這方面的知識,對它的很多美麗的規律加以證明。大家還記得我們在第4章結尾部分討論的帕斯卡三角形的對角線方向的數字之和吧。

例如,第8條對角線方向的數字之和是:

1 + 7 + 15 + 10 + 1 = 34 = F9

如果表述成「n選幾」的形式,就是: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規律,我們用兩個辦法來解決下面這個計數問題。

問題:和為8的1–2序列有多少種?

第一種方法:根據定義,有f8 = F9種。

第二種方法:根據序列中2的個數,把這個問題分成5種情況加以考慮。

沒有2的序列有多少種?顯然只有1種,即11111111,毫無疑問 = 1。

只有1個2的序列有多少種?有7種,即2111111,1211111,1121111,1112111,1111211,1111121,1111112。這些序列包含7個數字,數字2在其中有 = 7種不同的位置。

有2個2的序列有多少種?符合這個條件的代表性序列是221111,我在這裡就不一一列出全部15種序列了。提醒大家注意一點:符合條件的序列都有2個2和4個1,共包含6個數。因此,2個2在這些序列中一共有 = 15種不同的位置。同理,含有3個2的序列還必須包含2個1,共有5個數字,這樣的序列有 = 10種。最後,含有4個2的序列只有 = 1種,即2222。

比較這兩個答案,就能得出令人滿意的解釋。一般而言,帕斯卡三角形的第n條對角線方向的數字之和,一定是一個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數字。具體地說,對於所有的n≥0,在求第n條對角線方向的數字之和(從第1項加到第n / 2項,以保證求和的行為限制在三角形範圍之內)時,我們都會得到:

我們還可以通過拼圖來理解斐波那契數列,這個方法的效果與前幾種差不多,卻更加直觀。例如,f4 = 5表明,在利用方塊(長度為1)和雙方塊(長度為2)拼成長度為4的長條時共有5種拼法。比如,1 + 1 + 2表示方塊—方塊—雙方塊的拼法。

利用方塊和雙方塊拼成長度為4的長條共有5種拼法,證明f4 = 5成立

利用拼圖法,我們還可以理解斐波那契數列的另一個重要規律。觀察下表,找出斐波那契數列進行平方運算之後的規律。

把斐波那契數列中兩個連續的數字相加,和為下一個數字,這個結果並不令人吃驚。(畢竟,斐波那契數列就是這樣定義的。)但是,你絕對想不到它們的二次冪竟然也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規律。我們先把連續數字的二次冪相加,看看它們的和有什麼規律。

斐波那契數列中f0至f10的二次冪

我們利用計數的方法來解釋其中的規律。最後一個等式表明:

為什麼會這樣?通過一個簡單的計數問題,我們就能理解其中的緣由。

問題:利用方塊和雙方塊拼成長度為10的長條,共有多少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根據定義,有f10種拼法。下圖所示是一種典型的拼法,即2 + 1 + 1 + 2 + 1 + 2 + 1。

我們說這種拼法在第2、3、4、6、7、9和10單元處是可以拆分的。(也就是說,除了雙方塊的中間位置,其他地方都是可以拆分的。)而在第1、5、8單元處是不可拆分的。

第二種方法:我們分兩種情況考慮,即在第5單元處可以拆分的拼圖和在該處不可拆分的拼圖。在第5單元處可以拆分、長度為10的拼圖共有多少種呢?這樣的拼圖可以一分為二,前一半有f5 = 8種拼法,後一半也有f5 = 8種拼法。因此,根據第4章介紹的乘法法則,如下圖所示,共有f 25 = 82 種拼法。

長度為10且在第5單元處可以拆分的拼圖有f

長度為10且在第5單元處不可拆分的拼圖有多少種?在這樣的拼圖中,第5、6單元必然是一個雙方塊,如下圖所示。在這種情況下,左右兩邊各有f4 = 5種拼法,因此,在第5單元處不可拆分的長條共有f 24 = 52 種拼法。把這兩種情況加總,就會得到 f10 =f 25 + f 24。證明完畢。

長度為10且在第5單元處不可拆分的拼圖有f

一般而言,取長度為2n的拼圖,考慮中間位置可以拆分與不可拆分的情況,就可以得出下面這個美觀簡練的規律:

f2n =f 2n + f 2n – 1

延伸閱讀

有了上面這個等式之後,我們可能希望推而廣之,以便在類似情況下也可以使用它。例如,長度為m + n的拼圖。在第m單元處可以拆分的拼圖有多少種?左邊有fm種拼法,右邊有fn種拼法,因此共有fm fn種拼法。在第m單元處不可拆分的拼圖有多少種呢?這種拼圖的第m和m + 1單元必然是一個雙方塊,因此其餘的位置有fm–1 fn–1種拼法。加到一起,就會得到下面這個非常有用的等式。對於m, n≥0:

fm+n = fm fn + fm – 1 fn – 1

接下來,我們介紹另一個規律。把斐波那契數列中數字的二次冪相加,觀察和有什麼特徵。

12 + 12 = 2 = 1×2

12 + 12 + 22 = 6 = 2×3

12 + 12 + 22 + 32 = 15 = 3×5

12 + 12 + 22 + 32 + 52 = 40 = 5×8

12 + 12 + 22 + 32 + 52 + 82 = 104 = 8×13

哇,太棒了!斐波那契數列中數字的平方和,就是最後一個數字與下一個數字的乘積!為什麼1、1、2、3、5、8的平方和等於8×13呢?用幾何圖形可以「看出」其中的奧秘。取邊長分別是1、1、2、3、5、8的正方形,按下圖所示的方式拼到一起。

我們先放一個1×1的正方形,再在旁邊放另一個1×1的正方形,就會得到一個1×2的長方形。在這個長方形的下面,放一個2×2的正方形,就會得到一個3×2的長方形。沿著長方形的長邊,放一個3×3的正方形(得到一個3×5的長方形)。然後,在下面放置一個5×5的正方形(得到一個8×5的長方形)。最後,在旁邊放置一個8×8的正方形,就會得到一個8×13的長方形。現在,我們考慮一個簡單的問題。

問題:這個大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第一種方法: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所有正方形的面積之和。換句話說,大長方形的面積必然是12 + 12 + 22 + 32 + 52 + 82。

第二種方法:這個大長方形的高是8,底邊長度為5 + 8 = 13,因此它的面積必然是8×13。

由於這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所以算出的面積必然相等,上面的等式得以證明。事實上,回頭去看這個大長方形的構建過程,你就會發現上面列出的關於這個規律的所有關係(例如,12 + 12 + 22 + 32 + 52 = 5×8)都已經得到了證明。沿著這個思路,你還可以構建大小為13×21、21×34…的長方形。由此可知,這個規律永遠成立,其一般表達式為:

12 + 12 + 22 + 32 + 52 + 82 + … + F2n =Fn Fn+1

接下來,我們將斐波那契數列中與某個數字左右相鄰的兩個數字相乘,看看乘積有什麼規律。例如,在斐波那契數列中,與5相鄰的兩個數字分別是3和8,乘積是3×8 = 24,比52小1;與8相鄰的兩個數字分別是5和13,乘積是5×13 = 65,比82大1。認真觀察下表,很容易得出:在斐波那契數列中,與某個數字左右相鄰的兩個數字相乘,乘積與該數字的二次冪相差1。換句話說:

F2n – Fn–1 Fn+1 = ±1

與某個數字左右相鄰的兩數乘積與該數字的二次冪之間相差1

利用歸納法(一種證明方法,我們將在下一章學習這種方法)可以證明,對於n≥1:

F – Fn–1 Fn+1 = (–1)n+1

接下來,我們研究與某個數字距離較大的兩個數字的乘積,以便把這個規律推而廣之。以F5 = 5為例,我們發現,與之緊密相鄰的兩個斐波那契數字的乘積是3×8 = 24,與52相差1。與5相距2個數字的左右兩數相乘時,也會得到相同的結果,即2×13 = 26同樣與52相差1。與5相距3、4或5個數字的左右兩數相乘呢?它們的乘積分別是1×21 = 21,1×34 = 34,0×55 = 0。這些乘積與25相差多少呢?它們的距離分別是4、9、25,都是完全平方數。而且,它們不是沒有任何規律的完全平方數,而是斐波那契數列中數字的二次冪!下表給出了更多的證據,證明這個規律確實存在,其一般表達式為:

F2n – Fn–r Fn+r =± F2r

在斐波那契數列中,某個數字的兩個遠鄰的乘積一定與該數字的二次冪相距較近,該距離一定是某個數字的二次冪

質數、黃金比例與《達·芬奇密碼》

我們已經知道,帕斯卡三角形中的偶數與奇數表現出一種極其複雜的規律。對於斐波那契數列而言,情況則簡單得多。在斐波那契數列中哪些是偶數呢?

1,1,2,3,5,8,13,21,34,55,89,144…

偶數有F3 = 2,F6 = 8,F9 = 34,F12 = 144,等等。(在本節中,由於斐波那契數列表現出更美的規律性,因此我們繼續用大寫字母「F」來表示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數字。)前幾個偶數出現在第3、6、9、12等的位置上,說明每3項就有一個偶數。我們注意到,這個規律始於:

奇,奇,偶

然後重複:

奇,奇,偶,奇,奇,偶,奇,奇,偶……

這是因為,在每個「奇,奇,偶」代碼塊之後,接下來的代碼塊必然以「奇 + 偶 = 奇」開始,然後是「偶 + 奇 = 奇」,再然後是「奇 + 奇 = 偶」,如此循環往復。

用第3章的同余概念來表示的話,就是說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所有偶數都關於0同余(模為2),所有奇數都關於1同余(模為2),並且1 + 1 ≡ 0 (mod 2)。因此,斐波那契數列的以2為模的表達方式是:

1,1,0,1,1,0,1,1,0,1,1,0…

那麼,斐波那契數列中的哪些數字是3的倍數呢?前幾個是3的倍數的數字為F4 = 3,F8 = 21,F12 = 144,這似乎表明序號是4的倍數的數字都是3的倍數。為了證明這個猜想,我們以3為模,把斐波那契數列簡化成0、1或2的形式,其中1 + 2 ≡ 0,且2 + 2 ≡1 (mod 3)。

於是,斐波那契數列變為:

1,1,2,0,2,2,1,0,1,1,2,0,2,2,1,0,1,1…

在第8項之後,又回到了1和1,因此整個數列圍繞大小為8的數據塊不斷重複,其中0排在第4位。因此,序號是4的倍數的數字都是3的倍數,反之亦然。如果模為5、8或13,就可以證明:

序號是5的倍數的數字都是5的倍數;

序號是6的倍數的數字都是8的倍數;

序號是7的倍數的數字都是13的倍數。

而且,這個規律還可以繼續推而廣之。

斐波那契數列中兩個相鄰的數字有什麼規律呢?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嗎?有意思的是,我們現在可以證明,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數字沒有任何共同點。所以,我們說兩個相鄰的數字

(1 , 1), (1 , 2), (2 , 3), (3 , 5), (5 , 8), (8 , 13), (13 , 21), (21 , 34),…

是互質的。也就是說,不存在一個大於1且可以同時整除這兩個數字的數。例如,以上面最後一對數字為例,我們發現21可以被1、3、7、21整除,而34的因數是1、2、17、34。因此,除了1以外,21和34沒有公因數。我們能確定這個規律始終成立嗎?我們是否可以確定下一對數字,即 (34 , 55),也是互質的?我們無須找出55的因數,即可完成這項證明。我們反過來假設存在一個數字d > 1且可以同時整除34和55,那麼這個數字肯定可以整除它們的差55 – 34 = 21(如果55和34都是d的倍數,它們的差也肯定是d的倍數)。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不存在一個大於1且可以同時整除21和34的數字d。重複這個證明過程,就可以證明斐波那契數列中所有兩個相鄰的數字都是互質的。

接下來,我要向大家介紹斐波那契數列最討人喜歡的一個特點!我們知道,兩個數字的「最大公因數」(greatest common pisor)是可以同時整除這兩個數字且數值最大的那個數。例如,20和90的最大公因數是10,記作:

(20 , 90) = 10

你知道斐波那契數列中的第20個和第90個數字的最大公因數是多少嗎?絕對難以想像!答案是55,這個數字本身也包含在斐波那契數列中,而且正好是第10個數字!用等式表示的話,就是:

(F20,F90) = F10

一般地,對於整數m和n,有:

(Fm,Fn) = F (m, n)

也就是說,「斐波那契數列中兩個數字的最大公因數也是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數字,它的序號就是那兩個數字序號的最大公因數」!儘管我們不準備證明這個規律,但我還是要把它介紹給大家,因為這確實是一個美輪美奐的規律,我完全無法抵制它的誘惑。

規律有時候也具有欺騙性。例如,斐波那契數列中的哪些數字是「質數」(prime number)?(我們在下一章就會討論質數的概念,它是指大於1且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數。)大於1但不是質數的數叫作「合數」(composite number),因為它們可以被分解成較小數字的乘積形式。前幾個質數是

2,3,5,7,11,13,17,19…

下面,我們考察序號為質數的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數字:

F2 = 1,F3 = 2,F5 = 5,F7 = 13,F11 = 89,F13 = 233,F17 = 1 597

可以看出,2、5、13、89、233、1 597都是質數。這個現象似乎表明,如果p > 2是質數,那麼Fp也是質數。但是,F19 = 4 181不是質數,因為4 181 = 37×113。然而,如果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某個數字大於3且為質數,那麼它的序號一定是質數,這條規律確實存在,而且可以根據我們前面討論的一條規律推導得出。例如,F14肯定是一個合數,因為斐波那契數列中序號是7的倍數的數字都是F7 = 13的倍數(事實確實如此,F14 = 377 = 13×29)。

事實上,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數字為質數的情況極為少見。在我創作本書的時候,已經被證實是質數的數字一共只有33個,其中最大的是F81 839。對於斐波那契數列中的質數個數是否為無限的問題,數學界還沒有得出最終結論。

下面,我暫停討論這些嚴肅的內容,為大家表演一個根據斐波那契數列設計的小魔術。

在上表的第1行和第2行中分別填入一個1~10中的數字。將這兩個數字相加,並把和填入第3行。將第2行和第3行的數字相加,將它們的和填入第4行。按照斐波那契數列的特點,繼續填寫上表其餘各行(第3行 + 第4行 = 第5行,以此類推),直到所有10行全部填滿。接下來,用第9行的數字去除第10行的數字,讀取得數的前三位數。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發現=1.618 279…。因此,得數的前三位數是1.61。無論你相信與否,在第1行和第2行填入任意一個正數(無須整數,也無須是1~10中的數字),第10行與第9行的比值一定是1.61。請大家自行舉例驗證。

為了找出其中的奧秘,我們把第1行和第2行的數字分別記作x和y。如下表所示,根據斐波那契數列的特點,第3行必然是x + y,第4行是 y + (x + y) = x + 2y,以此類推。

我們需要求出第10行與第9行的兩個數字的比值:

比值的前三位數一定是1.61,這是為什麼呢?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可以從分數加法運算的一個常見錯誤中汲取靈感。假設有兩個分數,其中b和d都是正數。如果將分子和分母分別相加,會得到什麼結果?無論你相信與否,這個結果被稱為「中間數」(mediant),即它一定是位於那兩個分數之間的某個值。也就是說,對於任意兩個不同的分數a/b < c/d,其中b、d為正數,都有:

<<

例如,有兩個分數1/3和1/2,它們的中間數是2/5,三者的關係是:1/3 < 2/5 < 1/2。

延伸閱讀

中間數的值為什麼位於給定的兩個分數之間呢?如果<,且b、d為正數,那麼ad < bc必然成立。兩邊同時加上ab,得到ab + ad < ab + bc,即a (b + d) < (a + c) b,因此 <。同理,<成立。

接下來,請注意,對於x、y > 0,有:

它們的中間數必須位於兩個分數之間,也就是說:

因此,第10行和第9行的數字比值的前三項必然是1.61。證明完畢。

延伸閱讀

在答出1.61之前,你可以迅速求出表中所有數字的和,讓觀眾大吃一驚。例如,如果一開始的兩個數字是3和7,你迅速掃一眼,就可以立刻說出所有數字之和——781。這是怎麼做到的呢?是因為我們有代數這個武器。把前文第二張表中的所有數值相加,你就會發現和是55x + 88y。這又有什麼用呢?有用,因為它正好是11(5x + 8y) = 11×第7行數字。因此,只需看看第7行的數字(本例中的這個數字是71),然後將它乘以11(或許你還可以使用本書第1章介紹的乘數是11的簡便計算技巧),就可以得到781。

數字1.61有什麼重要意義嗎?如果把表格不斷延續下去,你就會發現相鄰兩項的比值逐漸趨近於黃金比例[1](the golden ratio)。

有時,數學界用希臘字母φ來表示這個數字。

延伸閱讀

通過代數運算,我們可以證明斐波那契數列中兩個相鄰數字之間的比值與g越來越接近。假設隨著n不斷增大,Fn+1 / Fn與某個比值r越來越接近。但是,根據斐波那契數列的定義,Fn+1 = Fn + Fn–1,因此:

隨著n不斷變大,等式左邊不斷趨近於r,而等式右邊不斷趨近於1 + ,因此:

r = 1 +

等式兩邊同時乘以r,就會得到:

r2 = r + 1

也就是說,r2 – r –1 = 0,根據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該方程式的唯一正根是 r = ,即g。

斐波那契數列的第n個數字有一個非常迷人的表達式,就是「斐波那契數列比內公式」:

這個公式非常有意思,也讓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議,因為每一項裡都有,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整數!

由於 = – 0.618 03…,它的值在 –1和0之間,如果我們對它不斷地進行升冪處理,它就會越來越接近0。事實上,我們可以證明,對於任意的n≥0,我們都可以通過計算gn/ 的值,然後取最接近這個值的整數,來得到Fn。不信的話,請你拿出計算器,自己動手算算看。如果g取近似值1.618,升到10次冪就是122.966…(接近於123)。然後用這個數字除以(約等於2.236),結果是54.992。四捨五入後,就會得到F10 = 55,這與我們已知的情況一致。如果取g20,即15 126.999 93,它除以的商是6 765.000 03,因此F20 = 6 765。利用計算器計算g100 /,就會得到F100,約為3.54×1020。

在我們剛才的計算過程中,我們似乎把g10和g20視為整數來處理,這是為什麼呢?請仔細觀察「盧卡斯數列」(Lucas Sequence):

1,3,4,7,11,18,29,47,76,123,199,322,521…

盧卡斯數列是以愛德華·盧卡斯(Edouard Lucas,1842—1891)的名字命名的。這位法國數學家發現了該數列與斐波那契數列的眾多屬性,其中包括我們在前面討論的最大公因數屬性,而且他是把1,1,2,3,5,8…命名為斐波那契數列的第一人。盧卡斯數列有它自己的比內公式(比斐波那契數列比內公式簡單一些),即:

也就是說,對於n≥1,Ln是非常接近gn的整數。(這與我們在前面看到的內容是一致的,因為g10≒123 = L10。)從下表可以看出,斐波那契數列與盧卡斯數列還有其他的關係。

斐波那契數列、盧卡斯數列及它們的關係

有的規律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把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某個數字的左右「鄰居」相加,就會得到盧卡斯數列中的某個數字:

Fn–1 + Fn+1 = Ln

把盧卡斯數列中某個數字的左右「鄰居」相加,和是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某個數字的5倍:

Ln–1 + Ln+1 = 5Fn

將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某個數字與對應的盧卡斯數列中某個數字相乘,就會得到斐波那契數列中的另一個數字!

FnLn = F2n

延伸閱讀

我們利用比內公式和簡單的代數運算〔比如,(x – y)(x + y) = x2 – y2〕,證明上面給出的最後一種關係。令h = (1–)/2,斐波那契數列和盧卡斯數列的比內公式可以分別表述為:

把這兩個表達式相乘,就會得到:

那麼,「黃金比例」這個名稱又是從哪裡得來的呢?它來自「黃金矩形」(golden rectangle)。如下圖所示,該矩形的長寬之比正好是g = 1.618 03…。

黃金矩形可以產生同樣具有黃金比例關係的小矩形

把矩形的短邊定義為1個單位,從矩形中移除一個1×1的正方形,剩下的矩形大小為1×(g–1),它的長寬之比為:

因此,這個小矩形也同原來的矩形一樣,具有黃金比例關係。順便告訴大家,g是具有這種完美屬性的唯一數字,因為等式= g,即g2 – g – 1 = 0。根據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滿足這個方程式的唯一正數就是(1 +) / 2 = g。

憑借這個屬性,黃金矩形被視為最美的矩形,很多藝術家、建築師和攝影師都會有意識地在作品中使用這種矩形。達·芬奇的老朋友、合作夥伴盧卡·帕喬利把黃金矩形的長寬比稱作「神聖比例」(the pine proportion)。

斐波那契數列與黃金比例給眾多藝術家、建築師和攝影家帶來了靈感
圖片來源:娜塔莉亞·聖克萊爾

由於黃金比例具有很多充滿美感的數學屬性,即使某些情況與黃金比例無關,人們也往往會想到它。例如,丹·布朗在他的著作《達·芬奇密碼》中斷言,1.618這個數字幾乎無處不在,人類的身體就是一個證據。例如,布朗稱,人的身高與肚臍高度之比一定是1.618。我自己沒有做過這個實驗,但是《大學數學》雜誌上刊登了一篇題為「黃金比例的誤讀」的文章,作者喬治·馬考夫斯基稱這個說法根本不對。不過,在某些人看來,只要某個數字似乎與1.6比較接近,就意味著黃金比例在發揮神奇的作用。

我經常說,斐波那契數列的許多規律都充滿了詩意。我在這裡舉一個從詩歌得出斐波那契數列的例子,大多數五行打油詩都有下面這種韻律。(暫且把這首打油詩稱作「dum」吧。)

斐波那契數列打油詩

數一數每行的音節數,就會發現到處都是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數字!我詩興大發,決定也創作一首斐波那契數列的打油詩:

I think Fibonacci is fun(我覺得斐波那契數列真有意思。)

It starts with a 1 and a 1(開始兩項是1和1。)

Then 2, 3, 5, 8(然後是2,3,5,8。)

But don』t stop there, mate(不過,夥計,不要著急,)

The fun has just barely begun!(更好玩的還在後面呢!)

[1] 黃金比例,美國常用1.618 03…表示,中國慣用0.618 03…表示,表示方法不同,實質計算相同。——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