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工智能的進化 > 前言 >

前言

本書旨在從人工智能(AI)的角度探討人類的心智。研究人類思維的朋友可能會感到奇怪,人工智能怎麼會懂得人類的心智呢?人工智能屬於計算機科學,當然是和計算機打交道的,而心智是人類所特有的東西。當然,或許未來某天我們會像探討「動物心智」一樣,討論一下「計算機心智」。但是,讓人工智能解釋人類心智,是不是有點兒像讓天文學家解釋蛀牙問題,有些風馬牛不相及呢?

答案是否定的,這兩者絕非風馬牛不相及。因為計算機科學並非僅關注計算機本身,計算機科學主要關注的是計算,而計算是個過程,比如對一串數字進行分類排序、壓縮音頻文件或去除數字圖像的紅眼等。當然,這個過程通常要由電腦完成,但是,人工或者某種設備也可能完成。

人工智能(或至少一部分人工智能)的基礎假設認為,日常思維(人們每天使用的思維)同樣也是一種計算過程,在對此進行研究時,無須過多考慮是誰或是什麼東西在進行這種思維過程。

這也正是本書的主要內容。

有一點引起了爭議,同時也更有趣,那就是當今存在不止一種人工智能研究流派,而且各家都在著書立說。在不同的人工智能研究流派當中,確有一部分是在研究各種思維形式,其他則對其敬而遠之。

究其原因,我們不妨先考慮一下金雞獨立這個動作。我們有多希望能將思維、規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融為一體?人類個體能否做到這點呢?我們是否認為事先對這一主題進行研究會有所幫助?比如看看類似《傻瓜單腿站立指南》這種書?如果一位人工智能研究人員想造出能單腿站立的機器人(不管出於任何原因),他絕對認為涉及思維的人工智能沒什麼借鑒意義。

當今研究人工智能的眾多流派中,絕大部分都已背離了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對於思維(和規劃、解決問題)的原始研究。包括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標等涉及該研究的基本理念都已發生改變,而且這種變化在最近興起的機器學習當中尤為突出。毫無疑問,從純技術的角度來看,這種變化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極有可能超越人工智能的其他流派。雖然對機器學習的研究極度依賴數據統計,但它的本質與人工智能的原始研究仍然大不相同。

本書的目的就是回過頭來,重新思考人工智能這一概念(即現在所謂的「老式人工智能」),同時解釋為什麼這一概念出現60年以來,我們依然對於研究人類思維興致不減,而且在此過程中,我們不僅推出了幾項實用技術,還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一本關於人工智能的著作可以承載多種內容。它可以是人工智能的教科書,可以是關於人工智能新技術的調查,可以講述人工智能的歷史沿革,甚至可以回顧電影當中對於人工智能的刻畫。而這本書並非以上提及的種種。這本書講述了人工智能背後的理念和假說、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討論了人工智能看待事物的獨特方式及原因,並介紹了人類的心智及其如何產生智能行為。

本書全部文本只用了大約150kb(千字節)的存儲空間,看到這麼一本小書,讓人多少有些沮喪。相比而言,我電腦裡一秒鐘的維瓦爾第音樂會視頻所佔的空間都比它的兩倍還大。因此,單純從原始數據來看,我電腦裡半秒鐘的視頻與本書份量相當。但是在半秒鐘的時間裡,樂隊指揮都來不及舉起指揮棒。

正如古語所說:一畫(幀)勝千言。然而,我認為還有另外一點值得注意,與圖畫相比,語言是更為緊湊的信息載體。幾百個字呈現在視頻當中,或許只是一瞬間,卻也能將燉牛肉的方法解釋清楚。由於人類的進化,我們已經能夠隨心所欲地使用這些超緊湊型的信息載體。我們通過在他人耳邊低語,就能對其日後的行為產生影響。人類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正是我們現在所探究的問題。我希望讀者能夠喜歡我的觀點,也能感受到我在探究過程中的激動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