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驚人的假說 > 譯校者序 >

譯校者序

譯校者

1997年9月於北京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

意識問題是對當代科學的巨大挑戰。著名的數理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在《皇帝新腦》一書中闡述了電腦、人腦及物理定律之間的相互關係。他假托一個故事作為該書的開場白,故事說某單位設計成功一台性能卓越、速度驚人的「超子」電腦,並在新聞發佈會上讓它當眾回答出席者的各種問題。與會者生怕自己的問題太粗淺而躊躇不前。突然,一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十幾歲男孩打破了沉默。他羞怯地問道:「你現在的感覺如何?」「超子」茫然不知所措。彭羅斯借此說明,計算機雖然取得巨大成功,但與人腦相比,仍有許多原則區別。現在,儘管人類設計的計算機能夠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但它並不具備意識功能。

意識問題歷來是哲學家十分關注的研究對象,但是,經過長達幾個世紀的探索,仍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以後,也把意識問題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自從德國心理學家馮特把心理學看作是一門行為科學之日起,意識問題就被打入冷宮。大多數神經科學家往往諱言自己的研究與意識問題有關。只有當他們功成名就之後,才會對此發表議論。例如:謝林頓、埃克爾斯等人,在他們獲得諾貝爾獎以後,就出版了若幹著作論述自己對意識問題的看法。由於意識問題的極端複雜性,至今還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書作者克裡克獨闢蹊徑,堅持一個數理科學家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基於「還原論」的「驚人的假說」。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完全由神經細胞、膠質細胞的行為和構成及影響它們的原子、離子和分子的性質所決定」。他堅信,意識這個心理學的難題,可以用神經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在《驚人的假說》一書中,他把視覺作為研究意識問題的突破口,認為意識源於「注意」和「短時記憶」相結合的過程。在本書的末尾,作者大膽地涉足「自由意志」問題。他分析了某些大腦損傷患者的行為反應,提出「自由意志」的解剖部位可能與「前扣帶回」密切相關。他還提出了研究意識問題的一系列心理學、解剖學和神經科學的實驗設計和方法。這些觀點、理論和方法顯然是對意識問題研究中長期處於主導地位的哲學、心理學思想方法的嚴重挑戰。「驚人的假說」把一個長期困擾哲學、心理學界的複雜的意識問題還原成一個典型的現代神經科學問題,確實有些出人意外。

本書出版時適逢國際學術界對意識問題重新發生興趣的時期。一方面計算機科學迅速發展和普及,個人電腦正在進入千家萬戶,計算機的功能愈來愈強大。但是,要想設計一個具有獨立意識、能主動感知和適應周圍環境的自動機,卻遇到一些不可逾越的困難。雖然20世紀80年代後期人工神經網絡取得某些進展,但與人的複雜行為相比,尚有許多本質差別。另一方面,近年來腦科學、神經科學發展迅速。20世紀90年代被科學界稱為「腦的十年」。現在一些新的實驗儀器技術,如:正電子發射斷層圖(PET)、功能性磁共振技術(fMRI)等無損傷性技術的發明和改進,可以探測正常情況下人的神經活動。這些實驗技術為探索意識問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驗證據和可能性。科學的進步,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需要,呼喚人類揭開意識的奧秘。在此背景下,克裡克的「驚人的假說」應運而生,揭開了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意識問題的序幕。

克裡克是學界泰斗,他與沃森一起因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而獲得1962年諾貝爾醫學獎,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新時代。70年代,他把興趣轉向神經科學,特別對視覺系統的理論和模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自從雙螺旋模型提出以後,分子生物學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大體上已得到解決,而人類對自身的精神活動理解得太少。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他選擇了意識問題作為研究目標。

譯校者們極為讚賞克裡克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人腦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系統論的精髓在於系統的功能不能完全還原成組成單元。特別是非線性系統,其複雜性遠非是個別單元可預測的。系統的組織結構、層次關係對系統的功能起重要作用。意識問題是心理學中最為複雜的一個問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宗教的、哲學的、心理學的和神經科學的解釋可能仍會各執一詞、長期共存。令人欣慰的是,人們終於開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探索意識問題了。我們很高興把克裡克著作的中文簡體譯本獻給中國的讀者,為對此問題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本重要的參考書。

原書出版不久,我們收到了程子習博士(我組已畢業碩士生)從美國寄來的克裡克的原版書。現在我們研究組正從事視覺理論與模型研究,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大家抱著極大的興趣讀完了這本深入淺出的著作。我們感到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對我們當前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有義務向中國讀者作一介紹,因此,我們向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叢書」編輯部推薦了此書,立即得到他們的積極響應。

本書中譯本是我們研究組的集體勞動成果。為了培養青年人的譯作能力,大部分譯稿由博士研究生執筆。參加翻譯、核校及審訂者為吳新年、崔翯(第1章至第6章);潘曉川、齊翔林(第7章、第8章、第10章);曾曉東、齊翔林、王志宏、汪雲九(第9章、第11章至第18章);汪雲九、齊翔林、潘曉川、王志宏、倪睿、楊謙(其餘部分)。我們從譯校工作中學習了很多東西。但是,由於國內尚無專門研究「意識」問題的機構和隊伍,個別名詞在不同專業中也有不同譯法;此外,國外研究「意識」問題的思想、理論尚未為國內學術界所熟悉,再加上我們對此問題認識上的粗淺,因此,譯作中的錯誤在所難免,望讀者發現後不吝指教。

我們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視覺信息加工開放實驗室多年來的資助,使得我們有可能在我們感興趣的領域內從事長期研究,並提供必要的時間和條件,保證了本書的翻譯出版。最後,感謝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承諾了本書的出版工作,通過談判取得本書中譯本的出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