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文物常識 > 談金花箋[29] >

談金花箋[29]

一、時代和主要內容

金花箋照北京習慣稱呼是「描金花箋」,比較舊的稱呼應當是「泥金銀畫絹」或「泥金銀粉蠟箋」。原材料包括有絹和紙,一般多原大六尺幅或八尺幅,仿澄心堂的一種則是斗方式,大小在二尺內。製作時代多在十七世紀後期和十八世紀前期。主題圖案的表現方法大致可分成兩種形式:一是在彩色紙絹上用金銀粉加繪各種生色折枝花,一是在彩色紙絹上作各種疏朗串枝花或滿地如意雲,再適當加上各種龍鳳、八吉祥或花鳥蝴蝶圖案。反映到這種彩色鮮明的紙絹上的,不論是莊嚴堂皇的龍鳳,還是生動活潑的花鳥蜂蝶,看來卻給人一個共同的愉快印象,即畫面充滿生意活躍的氣氛,它具有一種十八世紀文人畫家絕辦不到,惟有工人藝術家才會有的,豪放中包含有精細、秀美中又十分謹嚴的裝飾藝術風格。特別是整幅紙張的裝飾效果,顯得極其謹嚴完整,部分花鳥卻又自由活潑,相互調和得恰到好處,它的產生雖在二百年前,到現在仍使人感到十分新鮮。

這些紙絹似創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當時多是特意為宮廷殿堂中書寫宜春帖子詩詞或填補牆壁廊柱空白,也作畫幅上額或手卷引首用的,在懸掛時可起屏風畫作用,有的位置就等於屏風。宋代以來,人稱黃筌父子在屏風上作花鳥畫為「鋪殿花」,語氣中實含有諷刺。其實照目前看來,倒正說明了這類畫的長處是筆墨紮實,毫不苟且,因之裝飾效果特別強。十七、十八世紀以來,金花箋上的花鳥雲龍,長處還是照舊,應屬於「鋪殿花」一個分支。作者部分是清代宮廷中如意館工師,部分是蘇州工匠。在蘇州織造上奏文件中,有一份關於同治八年製造五色蠟箋工料價目,十分重要。價目是:

計細潔獨幅雙料兩面純蠟箋,每張工料銀五兩玖分。

又灑金蠟箋,每張加真金箔灑金工料一兩一錢五分二厘,每張工料銀六兩二錢四分二厘。

又五色灑金絹,每張長一丈六尺,寬六尺,每尺用加重細潔純淨骨力絹,需銀一兩,顏料練染工銀三錢,真金箔一錢四分七厘,灑金工銀三分一厘,每尺銀一兩四錢七分八厘,每張銀二十三兩六錢四分八厘。

文件中說的是比較一般的灑金紙絹,由此可推知,十八世紀以來,加工極多的泥金繪畫紙絹,當時價格必然更貴。如把這個價目和綢緞價目相比較,當時特別講究的石青裝花緞子,不過一兩七錢銀子一尺,最高級的天鵝絨,只三兩五錢銀子一尺,這種加金紙絹價格之高可見一斑。

畫師姓名我們目前知道的雖不多,但藝術風格則可從花箋本身一望而知:早期多接近蔣廷錫父子,較晚又和鄒一桂有些相通,山水畫筆法則像張宗蒼、董誥。這情形十分自然。因為作者既然多是如意館工師或蘇州畫工,藝術風格受宮廷畫師影響,是不足為奇的,特別是容易受後來做宰相的蔣廷錫畫風的影響。但是如從圖案佈局效果看來,這些畫卻早已大大超過了他們,每一幅畫都注意到整體效果和部分的相互關係,節奏感極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二、泥金銀技術在一般工藝上的發展

泥金銀技術比較普遍地使用到絲綢衣物、木漆傢俱和其他各方面,是在唐、宋兩代,即公元六七世紀到十二世紀。明楊慎引《唐六典》,稱唐人服飾用金計十四種,宋王栐著《燕翼貽謀錄》,則說北宋時用金已到十八種,各有名目開列。今本《唐六典》並無用金十四種的名稱,其他唐、宋以來類書也少稱引。從名目分析,楊說恐怕只是據王栐著作附會,不很可信。但唐代泥金、縷金、捻金諸法用於婦女歌衫舞裙之多樣化,則從當時詩文中可以說明。時間更早一些,如《南齊書·輿服志》《東宮舊事》《鄴中記》和曹操《上雜物疏》均提及金銀繪畫器物,可知至晚在東漢時,泥金銀繪畫技術,就已應用到工藝各部門,而且還在不斷發展中。

但是,最早使用在什麼時候,如僅從文獻尋覓,是無從得到正確解答的。數年前,長沙戰國楚墓出了幾個透雕棺板,前年信陽長檯關楚墓出了個彩繪漆棺和大型彩繪漆案,上面都發現有泥金銀加工、繪飾精美活潑的雲龍鳳圖案,因此才知道早在春秋戰國之際,當裝飾藝術部門正流行把黃金和新發現的白銀應用到鑲嵌工藝各方面時,同時也就發明了把金銀箔做成極細粉末,用作繪畫材料,使用於漆工藝上,增加它的藝術光彩。這是公元前四五世紀的事情。

用金銀在各色箋紙上作書畫,也由來已久。文獻著錄則始於漢晉方士用各色綢帛、箋紙書寫重要經疏。這個方法一直被沿襲下來,直到十九世紀不廢。直接施用於服飾上則晉南北朝是個重要階段。當時由於宗教迷信,使得許多統治者近於瘋狂地把所佔有的大量金銀去諂媚神佛,裝飾廟宇。除佛身裝金外,還廣泛應用於建築彩繪、帳帷旗旛各方面。因佛披金襴袈裟傳說流行,捻金織、繡、繪、串枝寶相花披肩於是產生,隨後且由佛身轉用到人身的披肩上。唐代的服飾廣泛用金,就是在這個傳統基礎上的一種發展。繪畫中則創造了金碧山水一格,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特別地位。

箋紙上加金花,也在許多方面應用。李肇《翰林志》即說過:

凡將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綾箋。

又《楊妃外傳》稱,李白題牡丹詩,即用金花箋。

唐人重蜀中薛濤箋,據《牧豎閒談》記載,則當時除十色箋外,還有「金沙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鳳紙、綾紋紙」等。這些特種箋紙,顯然有好些是加金的。

《步非煙傳》稱:

以金鳳箋寫詩。

明陳眉公《妮古錄》則稱:

宋顏方叔嘗創製諸色箋,並砑花竹、鱗羽、山水、人物,精妙如畫。亦有金縷五色描成者。

元費著作《蜀箋譜》稱:

青白箋、學士箋及仿蘇箋雜色粉紙,名「假蘇箋」,皆印金銀花於上。和蘇箋不同處,為蘇箋多布紋,假蘇箋為羅紋。

且說:

蜀中也仿澄心堂,中等則名玉水,冷金為最下。

明屠隆《考槃餘事》談宋紙,上說及團花箋和金花箋,並說元時紹興紙加工的有「彩色粉箋、蠟箋、花箋、羅紋箋」。明代則有「細密灑金五色粉箋、五色大簾紙灑金箋、印金五色花箋」。吳中則有「無紋灑金箋」。《成都古今記》亦稱除十樣彩色蠻箋外,還有金沙、流沙、彩露、金粉、冷金諸種金銀加工紙。范成大《吳船錄》,曾見白水寺寫經,是用銀泥在碧唾紙上書寫,卷首還用金作圖畫。大約和近年發現虎丘塔中寫經、上海文管會藏開寶時寫經同屬一式。宋袁褧《楓窗小牘》則說:

皇朝玉牒多書於銷金花白羅紙上。

《宋史·輿服志》也說宋官誥內部必用泥金銀雲鳳羅綾紙,張數不同。除上面記載,反映宋代紙上加金銀花已相當普遍外,即在民間遇有喜慶事,也流行用梅紅紙上加銷金繪「富貴如意」「滿池嬌」「宜男百子」等當時流行的吉祥圖案。男女訂婚交換庚帖,一般還必須用泥金銀繪龍鳳圖案。由此得知,宋代雖然禁用金銀的法令特別多,卻正反映社會上用金實在相當普遍,難於禁止。王栐也以為當時是:

上行下效,禁者自禁而用者自用。

又宋代以來日用描金漆器早已成社會習慣,所以《夢粱錄》記南宋臨安市容時,日用漆器商行,「犀毗」和「金漆」即各不相同,分別營業,可見當時金漆行銷之廣和產量之多。宋李誡《營造法式》並曾記載有建築上油漆彩繪用金份量及做法。

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從九世紀以來,在北方政權前後相接,計五個世紀,使用金銀作建築裝飾,雖未必即超過唐、宋,惟服飾上用金銀風氣,則顯然是同樣在發展中。特別是金、元兩代,把使用織金絲綢衣物、帷帳作為一種奢侈的享受,且用花朵大小定官品尊卑,服飾用金因之必然進一步擴大。陶宗儀著《輟耕錄》還把元時漆器上用金技術過程加以詳細敘述。到明代,漆工藝專著《髹飾錄》問世時,更發展了漆器上用金的種類名目。舉凡明、清以來使用在金花紙絹上的各種加工方法,差不多在同時或更早都已使用到描金漆加工藝術上。綜合研究必有助於對金花箋紙材料的理解和認識。

三、金花箋在工藝上的特徵

金花箋一般性加金技術處理,根據明、清材料分析,大致不外三式:

一、小片密集紙面如雨雪,通稱「銷金」「屑金」或「雨金」,即普通「灑金」。

二、大片分佈紙面如雪片,則稱「大片金」,又通稱「片金」,一般也稱「灑金」。

三、全部用金的,即稱「冷金」(在絲綢中則稱為「渾金」)。冷金中又分有紋、無紋二種,並有布紋、羅紋區別。這部門生產,宋、明以來蘇、蜀工人都有貢獻,貢獻特別大的是蘇州工人。紙絹生產屬於蘇州織造管轄範圍,這是過去不知道的。

明、清花箋製作,按其藝術特徵,可分成幾個階段:

一、顯然屬於明代的,計有朱紅、深青及明黃、沉檀四色。材料多不上蠟,屬於粉地紙絹類,花多比較草率大派,銀已泛黑,折枝和龍形與明代錦緞、瓷器紋樣相通。

二、明清之際的,多作各種淺粉色地子薄花絹,用金銀粉末特別精神,畫筆設計也格外秀雅,和同時描金瓷上花紋近似。

三、乾隆時期的,多五色相配搭,外用黃色粗花綾裹成一軸。紙料比較堅實,花紋卻較板滯,但圖案組織還是極富巧思。

四、道光、同治以後的,紙張多較薄,色料俱差,金銀色均淺淡,畫筆也日益簡率。

從材料性質說,大致也可以分成三種:

一、細絹上加彩粉地加金銀繪。

二、彩粉地加金銀繪。

三、彩粉蠟地加金銀繪。

如從花紋區別,大體有如下各種:

一、各種如意雲中加龍鳳、獅球或八吉祥折枝花。

二、散裝生色折枝花。

三、各式卷草串枝花加龍鳳、獅球、八吉祥、博古圖。

從花紋上看,雲多作骨朵如意雲形的,清代雖還沿用,其實是明式,和明雲緞花紋相似。至於細如飄帶不規則五彩流雲,則是清式。雲中有蝙蝠,如「洪福齊天」,必是清代。其中又有早晚,從蝙蝠形狀可知。龍多豎發豬嘴(所謂豬婆龍),鳳作細頸秀目,並有搖曳生姿雲樣長尾,即非明也是清初仿,和瓷器一樣。博古圖主題是康熙所特有,道光也有倣傚。細金屑薄粉箋多屬康熙,有各種淺色的。另外還有一種斗方式金花箋,紙下角加有一個長方條朱紅色木戳,作「乾隆年仿澄心堂紙」八字,上用細泥金銀繪花鳥、松竹、山水、折枝花,紙分粉箋和蠟箋兩種,粉箋較精,多緊厚結實如玉版。又有一種作「仿照體仁殿制」字樣,紙式相同。我疑心這類箋紙是明宣德時製作,清代才加上金花的。還有一種斗方式作冰梅花紋的,所見計有二式:

一種是在銀白薄蠟紙上用金銀繪冰梅,加小方戳則稱「玉梅花箋」,創始於康熙,乾隆時還在複製。

一種是薄棉繭紙,花紋透明,尺碼較小,五色俱備,生產時代當在明、清之際,或明代南方工人本於「紙帳梅花」舊說,專為裱糊窗隔用的。

四、一點意見

紙是祖國勞動人民偉大發明之一,它的主要成就,首先是在科學文化傳播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其次是由於特種加工。又產生了許多精美特出的紙張,在藝術史的進展上做出了特別的貢獻。泥金銀花箋則在製作技術上和繪畫藝術上,都反映出十八世紀前後制紙工人技術和民間畫師藝術的結合,值得予以應有重視,但是在古代藝術研究領域裡,這一部分材料卻往往被忽略。這牽涉到對繪畫藝術的看法問題。照舊的看法,什麼文人墨客,隨便即興塗抹幾筆,稍有些新意思,一經著錄,就引起收藏家的注意關心。至於這種工藝畫,不拘當時用過多少心血,有何藝術成就,也被認為是一些工匠作品,不值得注意。照個人理解,從這些工藝畫的藝術成就本身,以及從它對今後輕工業生產各部門進行平面裝飾設計時的參考價值來看,都應加以認真的整理研究,才對得起這部分優秀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