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實驗是如何終結的? > 第5章理論文化與實驗文化 >

第5章理論文化與實驗文化

在1974年,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夜班員工將他們自己比作淘金礦工。他們這種形象的比喻準確地抓住了實驗要求爭分奪秒這一特點。從物理學家們的操作記錄中可以看出,他們就像礦工一樣需要採用記錄中提到的以及一些未曾囊括的辦法來篩出金子:一些系統的淘金方式、對金子位置的推算以及一些實際經驗。在這個比喻中,甚至還隱含著競爭,這種競爭的存在形式是受到其他礦工的驚嚇而不得不重新篩查掉落的金塊而產生的挫敗感。

在最初的一系列對於前文歷史資料的思考中,我想要關注的是實驗者關於一直處於研究過程中的理論及實驗技術的運用特點:從德哈斯1914年對旋磁效應初步探索到加爾加梅勒團隊對計算機打印輸出結果的分析。通過創造一種語言,描述關於實驗邏輯性的不同程度的理論及實踐約束,可以說明在實驗結果得到社會認可或者被迅速否定的情況下,理論假設與實驗工作的關係。

強調理論預設的不同作用,我並不是要暗示實驗結果僅僅反映了現有理論信仰體系的情況。在評估理論預設的作用方式後,我們再次重新分析歷史材料以探索促使實驗者相信實驗結果的各種原因——甚至是針對那些違背實驗者所信奉理論的結論。最後,在第6章裡,內容的方向轉變為去討論已經改變了20世紀實驗論據建設的特點,特別是規模及複雜程度等重要因素。我們會問,工作機構、經費預算與電腦間這種新的關係是如何影響到在微觀物理學中援引有力證據的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