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今日簡史 > 第15章 無知:你知道的比你想像的少 >

第15章 無知:你知道的比你想像的少

前面幾章討論的是當今時代某些最重要的問題和發展,從被誇大的恐怖主義威脅,到被輕視的科技顛覆。如果你覺得這一切的信息量實在太大,讓人難以思辨,你的感覺一點兒也沒錯。沒人能夠全面思考這一切。

在過去幾個世紀裡,自由主義對“理性人”賦予無比的信任,認為個人是獨立的理性能動者,而現代社會也是以這種只存在於神話想像中的生物為基礎。民主的基礎,就是認為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認為顧客永遠是對的,相信自由主義的教師也會要學生自己去思考。

然而,對“理性人”如此信任是錯誤的。後殖民主義和女權主義思想家指出,“理性人”可能只是沙文主義的西方幻想,頌揚的是上流階級白人的自主權和權力。如前所述,行為主義經濟學家和進化心理學家已經證明,大多數人類決策基於情緒反應和思維捷徑,而非理性分析;然而,人類的情緒和思維捷徑雖然可能適合應對石器時代的生活,但到了芯片時代(Silicon Age),這些方法卻遠遠不夠。

而且不只“理性”,就連“人”也是一種神話想像。人類很少真的自己思考,而是以群體為單位來思考。英語諺語有云:要養活一個孩子,得靠全部落的共同努力。要發明工具、解決衝突或治癒疾病,也是一樣的道理。沒有人具備興建大教堂、製造原子彈或飛機所需的一切知識。智人之所以能夠勝過所有其他動物並成為地球的主人,靠的不是個人的理性,而是能夠群體思考的這種獨特能力。 1

每個人對世界的瞭解其實少之又少,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甚至越來越少。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者知道如何自己做衣服、生火、打兔子,也知道如何逃離獅子的追捕。我們以為自己懂的知識比前人更多,但其實就個人而言,我們的所知並不如過去。現代人幾乎所有的需求都有賴於他人的專業知識。有一項實驗能讓人知道自己有多無知:這項實驗先請被測試者評估自己對拉鏈知道多少。大多數人都是自信滿滿,畢竟誰每天不用拉鏈?接下來,實驗組織者請被測試者盡可能詳細描述拉鏈的原理。這時,大多數人都毫無頭緒。 2 這就是史蒂文·斯洛曼(Steven Sloman)和菲利普·費恩巴赫(Philip Fernbach)研究得出的所謂“知識的錯覺”(knowledge illusion)。每個人其實懂的知識很少,我們卻以為自己懂的很多,原因就在於我們把存在於他人大腦中的知識也看成自己的了。

這不一定是壞事。人類對群體思維的依賴,使我們成為世界的主人,知識的錯覺讓我們能夠繼續愉快地生活,而不會陷入無謂的努力,並避免試圖自行理解身邊的一切。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智人相信別人的知識,實在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

然而人類有很多特性都是如此,在過去很有道理,到現在就成了問題。知識的錯覺也有其不足之處。世界正變得越來越複雜,而人們就是無法意識到自己對一切有多麼無知。因此,有些人高談闊論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和轉基因作物,但其實對於氣象學或生物學幾乎一無所知;有些人強烈主張該如何解決伊拉克或烏克蘭的問題,其實連這些國家在地圖上的位置都找不到。人類很少能認清自己的無知,因為他們就是一直待在如同回聲室的同溫層裡,往來的都是思想相近的朋友,接收的都是肯定自己意見的新聞信息,各種信念只是不斷增強,鮮少遭到挑戰。 3

只是為大眾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大概無法讓情況有所改善。科學家希望只要有更好的科學教育,就能消除錯誤的觀點;學者也希望如果能把準確的事實和專家報告呈現在大眾眼前,就能改變大眾對於奧巴馬醫改法案(Obamacare)或全球變暖的看法。然而,這些希望其實都誤解了人類實際的思維方式。人類大部分觀點的塑造,都是通過群體思維,而非個人理性。我們之所以會堅持這些觀點,是因為對群體的忠誠。只是拋出一項又一項的事實,指出個人的無知,可能會適得其反。大多數人並不喜歡接受太多事實,當然也不喜歡感覺自己很愚蠢。可千萬別以為只要拿出統計數據,就能說服“茶黨 ”(Tea Party)支持者接受全球變暖的真相。 4

群體思維的力量無所不在,所以就算某些觀點看起來如此主觀武斷,也很難改變。舉例來說,美國右翼保守人士對於污染和瀕危物種的關注遠少於左翼進步人士。正因為如此,路易斯安那州的環境法規就遠比馬薩諸塞州寬鬆。我們對此早就司空見慣,覺得理所當然,但事實上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一般來說,保守人士應該更願意維護舊生態秩序,保護祖先的土地、森林和河流;相較之下,進步人士則應該更願意推動農村根本變革,特別是希望加速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然而,在各種莫名的歷史事件影響政黨路線之後,保守人士似乎就自然而然地不再擔心河流污染和鳥類滅絕,而左翼進步人士反而憂慮起了對原有生態秩序的各種破壞。 5

就連科學家對於群體思維也同樣難以免疫。例如,相信可以用事實改變輿論的科學家,自己就可能是科學群體思維的受害者。科學社群相信事實自有其效力,因此如果是忠於科學社群的人,就會認為只要擺出事實,便能夠在公開辯論中獲勝。然而,早有許多實證證據告訴我們,情況並非如此。

同樣,自由主義相信個人理性,但這種信念也可能是自由主義群體思維的產物。在《萬世魔星》裡的一個高潮片段,有一群充滿幻想的信眾,把主角布萊恩誤認為彌賽亞。布萊恩告訴他的門徒:“你們不用跟隨我,不用跟隨任何人!你們必須為自己思考!你們都是個體!你們都完全不同!”激動的信眾於是齊聲高呼:“沒錯!我們都是個體!沒錯!我們完全不同!”蒙蒂·派森在這裡是在嘲弄20世紀60年代的反文化潮流,但把這個觀點應用到理性個人主義的信念上,可能同樣適用。現代民主國家裡,總有一大群人高呼:“沒錯!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沒錯!顧客永遠是對的!”

權力的黑洞

群體思維和個人無知的問題,不僅影響普通選民和顧客,就連各國總統或企業負責人也難以倖免。這些人雖然可能有龐大的顧問團和情報機構,但不一定能讓事情變得更好。統治世界的時候,要找出各種真相、真理難如登天。畢竟,領導人太忙了。多數政治領導人和商業巨擘永遠在趕日程,但如果想深入研究一些問題,就需要很多時間,特別是需要有浪費時間的特權。你需要試試那些看來可能無法前進的路,走走那些好像是此路不通的胡同,為懷疑和無趣保留空間,讓各種想法的種子慢慢萌芽、綻放。如果你沒有可以浪費的時間,就永遠找不到真相。

更糟糕的是,強大的權力總會扭曲事實真相。權力就是要改變現實,而不是看清現實。手中拿著錘子,一切看起來都像釘子;手中握有強大的權力,一切好像都正在等著你介入。就算你設法抑制了這種衝動,周圍的人也絕不會忘記你手上握著這把巨大的錘子。任何人和你說話,都會有意無意地夾帶其他議題,因此你永遠無法完全相信他們的話,就像是一位蘇丹   [1]   絕不能相信自己的臣屬會把真相都告訴他。

因此,巨大的權力就像一個黑洞,會讓周圍的空間扭曲,而且越接近它,扭曲程度就越大。每個詞語進入你的運行軌道之後,都會變得格外沉重,所有人都想討好你、安撫你,或者從你那裡得到些什麼。他們知道自己只能擁有你一兩分鐘的時間,又擔心自己說的內容不適當或太雜亂,於是最後講的不是毫無意義的空話,就是老生常談。

幾年前,我曾受邀與以色列 總理內塔尼亞胡 共進晚餐。朋友警告我別去,但我實在禁不住誘惑,以為或許有些天大的秘密,要在這種重要人物關起門的時候才能聽到。結果實在令人失望。參加晚宴的約有30人,每個人都想引起大人物的注意,耍耍聰明,拍拍馬屁,要點兒什麼東西。如果真有哪位知道一些重要的秘密,只能說他守口如瓶的功夫太高。但這件事怪不了內塔尼亞胡,也怪不了任何人,而是因為權力彷彿在無形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引力。

如果你真的想要真相,就需要逃出權力這個黑洞,允許自己浪費許多時間在其周圍四處遊蕩。革命性的知識很少能夠抵達權力中心,因為權力中心正是由現有知識所建構,周圍有舊秩序的守護者把關,於是會造成困擾、打破慣例的各種想法通常會被拒之門外。當然,被擋下的有許許多多確實就是垃圾。沒有受邀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並不代表自己就不是精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得在周圍浪費大把的時間,儘管某些絕妙的革命性見解多半是沒有根據的猜測、早被推翻的模型、純粹迷信的教條或荒謬可笑的陰謀理論。

因此,領導者面對的是雙重限制:如果待在權力中心,對世界的看法就會極度扭曲;如果勇敢來到周圍,又會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而且,情況只會日益惡化。在未來幾十年間,世界將變得比現在更加複雜。無論你是國王還是小兵,任何人類個體都會越來越不瞭解塑造世界的各種科技裝備、經濟潮流和政治動力。正如蘇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觀察到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

然而,道德和正義該怎麼辦?如果我們根本不瞭解這個世界,又要如何分辨是非、判斷正邪?

[1] 蘇丹(sultan),指一個在伊斯蘭教歷史上類似總督的官職。——編者注

  1. [茶黨] 在學術界形成普遍共識的是,茶黨(Tea party)不是一個政黨而是草根運動,茶黨運動是右派民粹主義運動。發端於1773年的美國東北部的波士頓,是革命的代名詞。2009年4月15日是美國納稅日,新生的茶葉黨發動了全國性的遊行示威活動。2010年1月底,全美茶葉黨分支有1134個,茶葉黨興起顯示反奧巴馬情緒。... 更多

  2. [以色列] 以色列國(希伯來語:מְדִינַת יִשְׂרָאֵל‎ ;阿拉伯語:دولة إِسْرَائِيل‎ ),簡稱“以色列”。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地處地中海東南沿岸,北靠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和約旦、西南則為埃及。1948年以色列宣佈成立。2016年以色列總人口855萬人,其中猶太人口共637.7萬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佈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2017年美國、... 更多

  3. [內塔尼亞胡]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בִּנְיָמִין נְתַנְיָהוּ‎,1949年10月21日-),出生於特拉維夫,以色列政治人物,他是以色列第九任總理(1996年—1999年)和當時利庫德集團的黨魁,他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位在以色列建國後出生的總理。2003年任以色列財政部長。2005年8月9日,因反對時任總理阿里埃勒·沙龍單方面從加沙地帶撤軍的政策而辭去財政部長一職。2005年12月20日他再任利庫德集團黨魁。2009年3月31日,他再次出任以色列政府總理。2015年3月17日,本雅明·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在以色列第20屆議會選舉中取得勝利。2018年6月12日,內塔尼亞胡接受以色列警方新一輪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國防部官員採購作弊案及牽涉其本人的利益交換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