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鼻舌之爭 > 醒酒 >

醒酒

所謂「醒酒」,最早只是換瓶而已。歐洲的酒窖濕度高,酒藏久了,瓶子上會附著灰塵和黴菌,喝的時候取出來,打開瓶塞或者用火鉗從頸部掰開,將酒換到玻璃或水晶容器裡,既美觀又符合餐桌禮儀,而且酒陳年後還有酒渣,這樣剛好也可以將酒液和沉澱分離。這個操作翻譯作「潷酒」倒是貼切。後來發現酒剛倒出來會有不太好的味道,換了容器和空氣接觸一會兒之後才變得愉悅。

這就是喝酒時候「醒酒」這個動作的來源。

於是形成傳統,醒酒的動作便成為酒店、餐廳酒水類服務生的一個服務項目,成為餐桌禮儀的一部分。也是葡萄酒愛好者強迫症般在喝酒開瓶後必做的一個舉動。

也是一場機緣,有這樣的一個人,在朋友的飯局上,遇到一位葡萄酒玩家,帶了一瓶波爾多列級名莊跟大家分享,本是慷慨的事,開瓶時卻語帶惋惜:這酒需要提前四小時開瓶醒酒才會好喝,現在沒達到最好的狀態。

言者無心,而聽者卻是擁有四百多項發明專利,善於在生活中察覺靈感,被譽為「發明狂人」的李衛忠先生。

經過調研,他瞭解到在飲用葡萄酒的時候,溫度、濕度、氣壓都會影響酒的風味與口感,醒酒的過程就是氧化的過程,那麼空氣質量也會對酒造成影響,由是又一款發明逐漸明朗、清晰、成形了——要做的產品就是能夠提取出高純度、高淨度且乾燥的氧氣,然後讓其恆壓、均勻地與酒液發生接觸,提升氧化效率並穩定醒酒效果。

李衛忠先生及其團隊很快就投入到產品的研發、測試中。第一次公開測試,他請來澳洲、德國、美國、法國、英國專家共同體驗,當時只有美國專家說好;第三次測試,再次請來六位葡萄酒專家,其中五位都肯定產品的醒酒效果。——終於,歷經數年的努力,世界上第一款「智能侍酒師」誕生了。

醒酒真的能帶給酒這麼大的變化?有時候是,有時候不是,要看什麼酒,同時也要看品酒者的感受,看其能否分辨這變化使酒變得更好了,還是僅僅只是有了變化而已。我們往往太容易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變得大吃一驚。

最近一次的品酒會上,能明顯感覺到醒酒效果和有醒酒必要的是自己一向喜愛的「鹿躍23號桶」2010年份。鹿躍酒莊是納帕谷成名最早的第一批酒莊,業已成為葡萄酒行家、愛好者心目中美國頂級酒款之一,被收藏者熱捧。對於自己的風格,酒莊常常用「隱藏在天鵝絨手套裡的一隻鐵拳」來詮釋其外柔內剛的特性。

我的第一輪品酒筆記是:香氣開放,如紅色漿果、桑葚等,入口緊湊、柔軟,甜感好,如同一位迷人的美女!本來這是很專業的品酒場合,酒應該吐掉,但是這酒讓人忍不住要喝下去,你會覺得破例是值得的。

第二輪:香氣完全不同,有皮革、老酒的氣息,果味隱蔽,入口框架宏大,丹寧強壯,這完全是男人的感覺!

第一輪是一個半小時之前開瓶、醒過的酒,第二輪則是剛開瓶直接入杯的酒。同樣的酒竟然是完全不同的風貌。

我聽說國內外一眾酒類專家為「智能侍酒師」背書,也試過它醒過的紅葡萄酒、白蘭地,甚至茅台酒。變化肯定是有,但是不是讓酒變得更好了,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驗證。我們常說酒的好壞只有打開喝過才知道。對於這部機器,我忍不住壞壞地想:它的好也得親手拆開一台,看看它到底是如何運作的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