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鼻舌之爭 > 丹寧是什麼 >

丹寧是什麼

「今晚喝了一款很苦的紅酒。」

「什麼酒?」

「梅多克。天啊,那個苦!不知道怎麼形容,是口味太重麼?」

「誰的口味?酒?不,梅多克應該不算口味重。你?不,你還年輕,味蕾敏銳,耐受力不強,還沒到重口味的年齡。」

「怎麼那麼苦?」

「你感到的苦,就是紅酒裡的丹寧成分。」

「可是一點也不澀。」

「對澀感每個人的承受力也不同。」

你的葡萄酒知識來自大學暑假實習時的葡萄酒商,他們告訴你葡萄酒具有美容的功能,對心臟、對心血管都有好處,因為酒裡含有白黎蘆醇、丹寧,好的酒裡好的丹寧不苦,年輕時表現為澀感,陳年後會變得柔順可口,壞的酒壞的丹寧才苦。

酒中的味道、口感成分會有程度差異,有含量多寡之分,有酒體輕重之別,每個人的味感閾值不一樣,敏感度不一樣,感受力也不一樣。更多時候不是因為實際含量讓我們感覺到某種味道過多過少、太多太少,而是傳授,是表述,是語言造成了差異。

當我們說某一款食物苦或者澀時,心中對苦和澀有著自己的閾值,而這個閾值每個人是不一樣的,並非等值。我覺得弱的有人覺得強,別人覺得適中的你可能覺得弱。

所以,我們在品酒時會將口感、味道的六大要素,根據表現程度劃分為弱、中、強三個閾值段,香氣、顏色也是,建立一個品嚐標準,這樣大家才能有效溝通。

而且,年齡不同對很多事物的感受不同,接受度也不同。有朋友為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雖然自己不吃辣,但會鼓勵孩子吃一點辣的食物,說是將來出到社會更容易融入朋友圈。其實大可不必。年輕人身體還沒發育完全,感官保護機制的閾值會低很多,不喜歡刺激性的口味很正常,有時候只是感受到一點,感官卻將之放大。隨著年齡增長,感官閾值自然會放開標準,承受力會增強,自然會去嘗試和接受新的口味。有些審美能力需要等待某些感官能力的開啟才能感受到,或者說等待年齡長大。

那麼,丹寧到底是什麼?是一種酚類物質,植物的枝、葉、莖、果、皮、核等部分會含有的東西。在茶裡叫茶多酚,在酒裡叫酒多酚,表現為苦和澀的感覺。

酸、澀、苦,是植物的保護機制,代表著刺激性、未成熟甚或有毒,對動物而言則是預警信號。甜則是獎賞。

植物和動物都是將傳宗接代作為生存要務的,花枝招搖為的是授粉,結了果實顏色一般是青綠的,和枝葉同調,便於隱藏;果肉吸收的也多是酸澀物質,讓動物避之則吉;種子差不多成熟了,果皮開始轉成鮮艷的顏色,「紅杏枝頭」,並迅速積累糖分,甜美多汁,吸引動物來吃,然後將種子帶走。原始人類是從樹棲的、果食性靈長類進化而來的,所以我們的感官有一種和自然相適應的選擇,就喜好熟了的,也就是甜的水果。

自然界裡還存在各種菌類,都會讓水果腐爛,其一的酵母菌會吃水果的糖分,將其分解為酒精、二氧化碳,它們都是揮發性的物質,將種子從厚實的果肉中解放出來。——酒就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