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鼻舌之爭 > 每下愈況 >

每下愈況

「你以前的文章像李白。」朋友說。「豈敢、豈敢!」(竊喜中——)「十之八九都是女人和酒。」氣壞!(哼哼……)而且這話還是王安石說的!

「你最近的文章像韓愈。」他作狀地端起杯來喝口酒。……啥意思?「文以載道!哈哈!不是麼?寫葡萄酒竟然寫到陰陽五行、形而上形而下的,正像韓文好奇崛之風啊。」

「哪裡了!寫文章我只能算是一個竊斧者而已,哪像你真有根基。我麼,酒倒是喝得多,也自以為能懂,常自稱東坡弟子,你知道的,指的不是文學,而是生活態度。東坡晚年自海南歸來的路上在《答謝民師書》中寫道:『求物之妙,如係風捕景,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對於酒之妙,我自覺是一個能夠瞭然於心、瞭然於口者,當然也想能做到瞭然於手,只是想將自己心裡感覺到的、口中品嚐到的如實寫下來,努力去做到辭達而已。」

「酒喝就喝唄,還能寫出這麼多東西來?而且葡萄酒真的有那麼多東西給到你?」那是當然!

「蘇軾我也佩服,但是這段話瞭然於心、瞭然於口、瞭然於手,奈何每況愈下邪!」

「哦?」我想,沉吟一下,「這你就錯了!就像你用這成語,每況愈下是因為對每下愈況的誤讀而來的。東坡這段文字你要按全文來看——」我找書出來,他前面的一段文字是:「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則疑若不文,是大不然。」——「由心而口而手,便是每況愈下?是大不然也!」

「我明白東坡這段話的意思。是,我那樣說也確實有上與下方向的問題,我覺得無論作文、飲酒,心靈的感悟都是最後的階段。就像這酒,你我喝著,知道這是好酒,判斷止於此應該已經是最高的階段了,然後我們談論它、你寫下它,只是餘事耳。何況飲食之事眾口難調,你所感所悟所寫愈詳細,愈容易引起歧義。」

是的,道家言「道可道,非常道」;佛家講「言語斷道,不立文字」;詩家話「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中國先哲講的這些內省功夫標榜心靈深處的東西,樂道只可意會不須言傳的感悟,對我們的思維有著統治性的影響。但是,我更接受當代歐陸哲學家語言學和符號學的一些觀念,在他們看來並不存在什麼「非文字語言所能表達」的東西,伽達默爾說:「可以被領悟的存在就是語言。」

一瓶酒被打開,被喝掉,被說是好酒,便不再存在了,瞭然於心又如何呢?但是瞭然於手,被寫下來,它卻獲得新的永存。我寫下的文字能否準確表達出自己的品嚐感受,這是我的文字功夫的問題;是否能夠準確反映酒的真實內涵,則是我的品酒能力的問題。為文、寫酒,辭達都是最高境界,這也是我在思考和在努力的。

東坡之由心而口而手,強調辭達,深契吾志,真我師啊。東坡文章中許許多多前瞻性的哲學思想從來是被人忽略的啊,要好好回去再一次重讀蘇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