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鼻舌之爭 > 吃蟹 >

吃蟹

身在廣東,四季皆有蟹吃,最近得時當令者自是大閘蟹了。

葡萄酒圈這些年也都在探討「什麼酒適合搭配大閘蟹來吃」的問題。

餐酒搭配有幾個原則,其一是:「當地酒配當地菜。」江南以黃酒為大宗,蘇派、浙派、海派黃酒各擅勝場,自是配大閘蟹的首選。

《黃帝內經》將食物分為四性五味,即寒、熱、溫、涼,酸、苦、甘、辛、鹹。中華飲食烹飪手法多樣,講究色、香、味、質、形,在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上力求互補促進,避忌相沖相害,調和滋味是最高的追求,重視本味,突出主味,適口為珍,並留意養生的要求。

吃蟹不講烹調,蒸熟即可。大閘蟹性寒,又是秋風起時最美,蒸煮時會放入姜塊、紫蘇,黃酒也是溫熱再喝,以求消寒暖胃,吃完還要補一杯姜茶。

吃蟹是講究吃相和吃技的。曾見吃完膏、肉而後能將殼、爪砌回原形者,真高手也。也遇過很多因嫌麻煩而決不吃蟹者,和他們做朋友倒是蠻好,同席有蟹時可吃雙份。其實,沒有真的那麼講究啦,如果牙口硬,能咬開蟹螯者,吃蟹是無須任何額外工具的,不然,一把剪刀就是最好的工具了。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裡說,從吃葡萄的兩種方式分人世間有兩種人,我們也不妨從吃螃蟹的方式將人做此二分。

一種人是先吃螯、爪,再吃蟹身。一種人是掰除螯、爪,置之一旁,先揭蟹殼,吮食蟹膏,再拗開蟹身份兩邊,吃完一邊又一邊,最後才吃蟹爪、蟹螯。

大閘蟹主要吃的是蟹黃、蟹膏。「九月團臍十月尖」,團臍的是母蟹,尖臍的是公蟹。意思就是農曆九月母蟹好吃,十月則公蟹好吃。

因為入秋後,大閘蟹體內的生殖腺、消化腺、組織液等部位,累積了大量為繁殖和過冬而準備的營養儲備,富含蛋白質、脂肪、磷脂、維生素等營養素,蒸熟後色呈橘黃,味道香甜鮮美,口感幼細潤滑,香濃味重,俗稱「蟹黃」。「蟹膏」則是性腺,母蟹之膏蒸熟後色紅,硬而實,口感呈粉狀或顆粒狀,有人嫌其粗糙;公蟹之膏蒸熟後呈白白、黏黏狀,口感軟糯腴滑,怪怪奇奇,有人愛其曖昧。

吃蟹黃、蟹膏無須配酒和醋,食其原味才佳。倒是吃到蟹肉時可以點醋,而且要是鎮江香醋,加紅糖煮過至能嘗出甜味的程度,並加入姜粒。河蟹肉柴而懈,不如海蟹緊實鮮美,糖能提味、醋可祛腥,讓蟹肉的味道得到提升。

說回配酒,大閘蟹味濃,黃酒亦醇厚稠黏,濃者配濃倒也有其道理。只是,「水居者腥」,黃酒也多帶腥味,不是所有嗜蟹的人都喜歡。

於是有人推薦清新風味的白葡萄酒來配,有人推薦晚收甜白葡萄酒來配,香港葡萄酒教父劉致新先生推薦的是香檳。大家可自行嘗試,看看到底哪種酒更佳。

當然,這幾種葡萄酒皆需冰鎮至八度至十二度來喝口感才佳,也屬寒物,廣東雖然天熱,最後還是要喝杯姜茶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