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鼻舌之爭 > 再說盲品 >

再說盲品

最早在深圳舉辦葡萄酒盲品會,設定某個主題、把瓶子包上、遮住酒標信息,甚至全用黑色的酒杯也試過,這樣的方式現在倒是到處流行著,學習喝懂葡萄酒這確實不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主題要設定好,要規範化,並需定期、頻密地進行,以一種系統的方法將之納入秩序中。任何技術活兒都必須經過長時間訓練才能達到效果,取得一些成績。

「盲品最重要的是什麼?猜得出品種、產地、年份、酒精度、價格,就是最高水平了?」

「一款好的葡萄酒,當然,要表現出品種、產地特質,這是其首要性的表達。然後是風格和品質,或許也可以加上年份。」

不過要知道,釀酒師常常也不能把葡萄的特性、品質通過酒表達出來,品酒者常常也不能把酒在杯中的表達捕捉清楚。很多時候葡萄和釀造者的關係並不是想當然的那麼親密呢,甚至沒有杯中酒和品酒者那麼親密。

正是這種原料、工藝、釀酒師和品飲者之間的不確定性,這種緊張關係構成的張力,讓品酒變得更有趣味。

釀酒師說:這是我釀造的酒,葡萄什麼品種、產自哪裡、應該有什麼特性……品嚐者:杯中表現出了什麼,應該是什麼品種、來自哪裡、誰釀的……看上去好像具有一種可逆性,能追蹤到源頭,可事實上很多酒從杯中逆流而上常常不知道會把我們帶去哪裡。品酒並不是向上追溯,能回到起點和源頭才為好。

酒有其可感知的特徵,品酒者能否感知到、能否全面地感知到,是個問題。而且,一款酒在品種、產地帶給它的特質之外,一定有著陰影部分、未思之處,釀酒師通過精湛的技術將品種、產地特性表現得愈突出、建樹愈高,陰影部分便愈存在、愈寬廣。陰影一詞在此並非意味著否定的或負面的意思,而是為品酒方式揭示出一種新的思慮和思考維度。

品酒並非僅是溯源而上,品種、產地、誰釀的……更要尋找未來的方向,酒在瓶中還能陳年多久、何時達到最佳品飲時機……當下的狀態顯示著酒來自哪裡並走向何方——葡萄酒的歷史維度一定是這樣建立的。

要保持一種當下的態度,不借助思索、默認、知識或資料,而是讓酒在杯裡直接呈現於我們的各種感知中,無論感知是細微的還是粗略的、明晰的還是模糊的、外部的還是內在的,先去體會、把握酒給出的直接印象,描述它,然後再以理論、經驗去判斷它,並做出結論。盲品要保持如此態度,開放式品酒也當如此。

釀酒師讓酒通過外觀、香氣、味道、口感打動我們,喚起我們對飲食好壞天生的辨識能力,我們能夠擁有這種能力,但一定是在學習、探索地運用它和喜歡上所喝的葡萄酒並且喜歡品酒這件事之後。是的,飲食是需要學習的,好吃好喝者也需要達到一定的品味標準。

盲品盲的是形式,品則需要我們具備更敏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