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鼻舌之爭 > 為什麼是葡萄酒 >

為什麼是葡萄酒

「喜歡喝酒麼?」「喜歡啊。」「葡萄酒?」「對!」「覺得這酒怎麼樣?」「酸酸澀澀,酒精不是太強,回味有點甜,不錯啊。」「很好!」「別笑我了!我不會品酒啊!」「不!你很會品酒,有感覺,有判斷,品酒就是這樣啊,知道酒裡有什麼,瞭解來自哪裡,然後回味在口中如何呈現,就是這樣。」

對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來說,葡萄酒並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喝過葡萄酒也沒有什麼缺失。歷史上葡萄酒更多是因為宗教的緣故在歐洲盛行並發展起來的,當然在貿易和生產力方面葡萄酒也佔據重要位置。對人類而言,食品和飲料除了讓人獲取能量、水分和營養以利自身的生存,人類還發展了純美學的行為,並由此產生了藝術,葡萄酒也可以屬於藝術的範疇,從而成為我們欣賞的對象。

世界上的酒類有千千萬萬,為什麼葡萄酒讓大家這樣喜歡,形成源遠流長的葡萄酒文化呢?

這得從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所言自然和我們的認識能力相適合的原則說起。

人類口腔中有兩套化學感應器分別負責對味道和口感的感知。特殊的感應神經元聚集在味蕾感知味道,豐富的神經末梢遍佈在口腔表面感知觸覺和溫度。

我們所感知的飲食味道,部分取決於激活的味蕾:甜、酸、苦、鹹、鮮等基本味覺;部分取決於口感,指在攝入食物或飲料的過程中或之後不涉及味道的口中的感覺。另外,口腔雖然沒有負責分辨氣味的細胞,但是鼻咽嗅覺卻可以將揮發性氣息通過一種稱作嗅覺轉介的過程將嗅覺印象轉交給嘴。大腦所感知的味道,實際上是食物味道、口感和氣味三者的總體感覺——每種單獨的感覺不僅會對食物的味道有影響,也是味道的組成部分。我們把這些整體的感覺統稱為「味道」。

在這麼多酒類當中,唯有葡萄酒具有豐富的香氣物質、全面的味覺和口感元素,恰好和我們的感官相適應,而酒裡的這些物質全部來自原料葡萄和釀造過程。葡萄酒是道法自然的典範。

為什麼這樣說呢?

關於味道,我們知道苦味、酸味、辣和澀其實都是大自然與我們身體的一種約定,是一種對食物的警告機制,表示可能是有毒性的或者不適合吃進肚子裡去。而植物和動物一樣,生存目的都是為了傳宗接代,水果類大多是將種子包裹在果肉裡面,剛結果時表現為酸、苦、青澀,這也是植物的自我保護機制,以免種子沒成熟就給動物摘走;待種子成熟,則表現為甜美多汁,代表著熱量、營養和水分,這是一種獎勵機制,吸引動物來採摘食用,然後幫其將種子傳播開去。即使無人採摘,水果熟了也會蒂落,著名的是一顆蘋果落在了牛頓眼前,讓他發現了萬有引力。但在這之前、很早很早很早了,也是落下的水果讓人類發現了酒。大自然裡存在著很多微生物,其中有一類後來命名為酵母的,會將水果裡的糖分解為二氧化碳和酒精——是的,都是揮發性的物質,以便將種子從厚厚的果肉中解放出來。所以,最早的酒就是水果酒,這是人類的發現而不是發明,是自然演化而來的水果類植物傳宗接代的生存機制。而在這麼多種類的水果中,是葡萄將這種自然會發生的機製作出了最好的演繹,這其中既是物競天擇,也是人類有意而為馴化和培育的傑作。

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釀造技術盡善盡美的今天,真正好的釀酒師仍然不敢居功,他們依然會聲稱好的葡萄酒是服從自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