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風中有六百四十八種味道 > 春天的桃子 >

春天的桃子

一個人很少吃水果,那天路過一個水果超市,看到擺出街外的攤位上,紅彤彤的桃子鮮艷奪目,忍不住走進去買了四個。

問擺攤的年輕人,回答說是來自北京的水蜜桃。

「怎麼可能?」吃驚地反問。

朋友圈裡到處看花的照片正氾濫呢,而且少時也是北方人,春天裡桃花開,收成卻是夏末了。還以為是南半球進口的才走進來,結果卻是北京!看桃子品相也應該不是去年的產品冷藏至今,那只能是人工溫室裡控制花期和果期的不自然的農業科技產品了。全球化造成的時空失控,已經是普遍現象,國際貿易與交通科技革命性的進步,使得自然時序早被搞得混亂不堪,不食不時已成奢望。

洗乾淨,聞聞香,咬一口,差強人意,沒有記憶裡桃子的香,也沒有記憶裡桃子的味兒,想來一個也是沒有耐心啃完的。

結果幾天後,還是在一款來自希臘愛琴海島的白色起泡酒裡,找到了能一解相思的桃子味,結果也是虛幻,鼻子滿意了,口腔呢?

葡萄酒是種奇怪的東西,百分百用葡萄釀造而成,卻常常能將百果園裡的其他香氣帶進杯裡給予我們,還不僅是水果,像花香、其他植物、動物、礦物、香料等等的氣味,我們生活能夠遭遇到的香氣,都能在葡萄酒裡找到。葡萄真是水果精靈一樣的存在啊。

「喏,您去過希臘嗎?沒有?也好!請問咱們在那裡能做什麼?那裡需要心地純淨的人。」

我的想法和加繆一樣。

藍天白雲、藍海白船、藍色的房子白衣的女子……這是全部的希臘印象吧。做圖片可以,走進去卻顯得虛妄了,不真實。

在歷史上是希臘文明將葡萄酒帶入了第一個輝煌年代,古希臘人向腓尼基人學習航海和商貿,但問題是首先你得有可供交換的商品。希臘本土土地貧瘠,耕地面積也少,如果只種糧食作物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而且古埃及和兩河地區也不需要。古希臘人因地制宜,開發出油橄欖、葡萄等經濟作物,通過加工搾成橄欖油、釀出葡萄酒,行銷地中海,換回所需的商品。從此古希臘打開了財富之門,並且青出於藍超越腓尼基人,擁有了獨立性,開啟了西方世界的文明之路。

在現代葡萄酒的地位上,希臘是滯弱的,品質和風格都落後很多。近年奮起直追,雖然國家整體的經濟不好,但是,年輕一代的釀酒師們還是通過努力,讓這個古老的產區煥發了新顏。只是希臘留下很多傳統的葡萄品種,是大家不太熟悉的,也給推廣營銷帶來了障礙。

但是,葡萄酒能跨越時空、地域,以它的香氣、味道、口感,敞開自己把我們帶走,捨近求遠,反而是完全無關的事物將我們帶回最初。春天的桃子,北京的以為很近卻完全無味,希臘的酒以為很遠,竟給了我兒時的嗅覺記憶。飲食之事即生活之事也。說得真好,有時候就是這樣,生命裡的突如其來以表面上無關的一些事物在提醒著我們,你的來處,你的故土,兒時不滅的記憶,偶遇的突然的喜悅,當然還有你再也回不去的傷悲。

想起董兄的一句詩來:「在異鄉的日子裡,我獨自領著大地散步……」

是啊,離鄉久了,南方的花開花落已經無感;春夏秋冬,北方的瓜熟蒂落也與時序無關。在異鄉、在春天,酒裡相逢的只是獨自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