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風中有六百四十八種味道 > 深度 >

深度

商人拿了一堆阿根廷酒來,讓我幫他試,哪些口味中國人會喜歡,哪些值得買回來賣。

快嘗一遍,高中低各挑了幾款。「這些很好喝,但如果要賣的話肯定是剩下的那些。」

「哦,為何?我這個不懂酒的也能喝出剩下的這些都各有毛病啊,要不酸不拉嘰,要不甜不拉嘰。」

「呵呵!不知道啊,也是這些年的經驗,酒商反饋來的:我喜歡的酒都不好賣,我說不好喝的酒都幫他們賺了錢。」

要釀出好酒是需要用心的,而用心是要付出成本的,價格便貴了。大眾市場最有銷量的是中低價位的酒,隨隨便便、無所用心造出來的酒,口味缺失了什麼反正知道的人不多,酸甜突顯出來反而會令人覺得有特點,購買者容易記住。所謂好酒,也是分喝起來好的和賣起來好的吧。

「呵呵!怎麼,你向市場妥協了?」

「從來不是酒商啊,在商業方面我沒有任何值得借鑒的好處給你,當然如果你想聽一些失敗的經驗倒是有,雖然在品酒方面我有我的自大。」

「嗯,我也覺得你挑出來的這幾款更好喝,更有深度。」

「從哲學的定義:深度屬於視看的角度,而不屬於物體,所以換句話說,你覺得這些酒有深度,是因為喝酒的你有深度。」

「這樣啊,原來咱也是有深度的人呢!」

「呵呵!那就糟糕了。」

「怎麼?」

「有深度的人是做不好生意,賣不出酒的啊!」

「好,我們還是喝酒吧。」

他將好喝的酒攤開來,給我倒上,剩下的一瓶瓶把塞子塞好,小心翼翼裝回箱子裡。

深度。我笑,猛喝了一口酒。

我們從酒杯中獲取的東西一定要比釀酒師放入其中的東西還要多才好,一杯好的酒並不只是傳遞出酒標上的信息、那些已經裝進瓶內的東西,其迷人之處是在於它能夠打開我們封閉、隱藏的心扉,所以我們才愛此杯中物。

但是,何謂好酒?品評的標準、觀念,是很難統一的吧。釀酒師、酒莊、酒廠、酒商、品酒師、酒評家、買酒者、喝酒者、消費者……大家很難處在同一個層次的溝通平台上。一種秩序、一種規則、一種體系、一種整體性,沒有這些,交流和品評的共通性是不可能的。當然,商機也來自於此。

現在社會交流渠道多了,任誰都有話語權,通常我們所見的對酒的介紹主要來自酒莊、酒商,或者他們所聘請的品酒師們,在酒標的背面或者酒莊網頁或者品酒師的酒莊遊記、晚宴後記。而其他酒評者所寫酒評,多是在網上或以微博或者微信的方式,作為由個體發聲或書寫表達出來的東西,表現為一種帶有偶然性、炫耀性並且有時效性限制的現象,其背後並無一個統一的、相對穩定的、權威的品評規則作為支撐。「今天我喝過這酒了,很出名,很稀有,很貴。」如此而已,不知有何意義。很多酒評都是自說自話,是醉後的隻言片語甚或胡言亂語。

品酒這回事有時候也真是讓人厭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