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風中有六百四十八種味道 > 口味的局限 >

口味的局限

口味是有局限性的,東北人吃東北菜,廣東人吃廣東菜,湖南人吃湖南菜,山東人吃山東菜……即使背井離鄉很多年,他還是喜歡少年家鄉時成長環境形成的口味。酒也亦然,各產區的人們難免有自己固執的喜好。波爾多人不喝勃艮第酒,勃艮第人不喝意大利酒,意大利人不喝希臘酒……都很正常。所以,所謂客觀首先得知道自己的口味局限,並能夠逾越之。

朋友邀請參加一個法國小產區莊主晚宴,聽著釀酒師在台上侃侃而談他的葡萄酒,什麼顏色、什麼香氣、什麼口感,和什麼中國菜有著什麼極佳的配搭,台下的一眾人等跟著他的形容在杯子裡覓跡追蹤,不知道真的找到了什麼沒有。我卻是覺得像走失了的貓兒,他說的杯子裡什麼都沒有。

酒莊位於西南、近地中海,又多是小品種不那麼常見的葡萄,即便那數款流行的紅白品種,口感亦頗偏離,味道鹹苦,香氣亦乖張古怪,偏偏莊主和釀酒師卻用著大家熟悉的花香、果味做著形容,真的如古語所云「久聞不覺臭」乎?

好吧,你們的同胞解構主義學派發起人德裡達說過:作者「已說的」和「要說的」不是一回事。引申過來則是:釀酒師「已釀的」和「要釀的」也不是一回事啊。

最後主辦方非要舉手提問,也罷,就問一個問題吧:「請問莊主先生,平時您喝自己釀的酒麼?」通過翻譯過去,然後發覺莊主瞪過來的眼神有些嚴肅。他指指釀酒師、指指自己:「當然!我們只喝自己釀的酒!」竟有些怒氣。

只能解釋一下了:和貴國很久很久以前經歷過的一樣,中國葡萄酒也正經歷著粗製濫造、弄虛作假的階段,聽說很多知名大品牌的領導都不喝自己廠釀的酒,我有此一問,是想讓中國葡萄酒消費者知道法國莊主們的立場和態度。

「當然,在酒展、行內交流時我們也會嘗試其他產區、其他國家的酒,不過平時生活中我們只喝自己釀的酒,而且每天都喝、每餐都喝。」釀酒師補充道。

好吧,葡萄酒肯定具有不以人的喜好為轉移的美,因此,必須認為在我們所謂好酒的概念中暗含著某種規範的、通常的標準。合格的葡萄酒評論者,一方面要使自己具有標準的葡萄酒知覺,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同樣受過規範訓練的別人的知覺,不要讓熟悉——熟悉的風味、熟悉的環境,甚至熟悉的人——把我們給局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