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風中有六百四十八種味道 > 戰爭 >

戰爭

來自新加坡的酒友TTF帶來的Musar酒莊的酒已經成為傳奇,因為它的產地:黎巴嫩。「頭頂炮火連天,他在那裡種葡萄」,只須這樣介紹莊主或者釀酒師就足以引起酒評家和消費者的興趣了吧。

1975年黎巴嫩內戰爆發,1982年以色列入侵,1990年戰爭結束,作為葡萄酒產區的貝卡谷變成了戰場,一些酒莊卻堅持了下來。

由於伊斯蘭教禁止飲酒,我們似乎很難將葡萄酒和中東聯繫到一起,不過伊斯蘭教出現之前呢?

一般相信,葡萄酒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及高加索地區,自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於黑海沿岸最早孕育出葡萄酒文化來。在南高加索、中亞等地經歷了從採集野生葡萄、有意識地馴化野生葡萄、有規模地種植栽培葡萄等階段,並傳入了埃及。有文獻記載,希臘葡萄酒的釀造始於公元前1500年,航海家們從尼羅河三角洲帶回了葡萄。羅馬人承接著希臘人的恩澤,他們知道何種農業生產能夠帶來財富,因而一手拿劍、一手拿著鋤頭開疆拓土,擴張著帝國的版圖,葡萄種植和帝國領土的疆界幾乎環地中海一圈。

4世紀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正式公開承認基督教,在彌撒典禮中需要用到葡萄酒,更加助長了葡萄的栽種和釀造。同許多其他的藝術形式如音樂、繪畫、文學一樣,推動葡萄酒文化發展的也是教會和僧侶。聖經中,葡萄酒被認為是上帝的血,作為宗教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基督教賦予了葡萄酒崇高的地位,同時也是享樂和奢侈的象徵。

在羅馬甚至希臘時代,「敘利亞」人幾乎是商人的代名詞,「敘利亞酒」也是地中海貿易往來中最常見的商品。那時候的中東不像現在國家分離得這麼破碎,在埃及的官方文件裡一般稱之為「敘利亞和腓尼基」,一般簡稱為「敘利亞」,包含了現在的敘利亞、巴勒斯坦、黎巴嫩、以色列等地。在羅馬時期這些地方都曾是葡萄酒產地。

現在葡萄酒世界的版圖正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鬥爭後的結果,於中世紀之後慢慢定型下來。伊斯蘭教對葡萄酒的反對是因為這種飲料會導致信徒身體和靈魂的迷失和混亂,在被伊斯蘭教控制後的土地上葡萄酒的發展便衰落了。

黎巴嫩是在1857年基督教牧師買地種葡萄、釀酒後,開啟了葡萄酒的復甦。1930年法國僑民Gaston Hochar移居到黎巴嫩,閒來無事便寄情於葡萄的種植,當他的兒子從波爾多葡萄酒學院畢業歸來時,父子一起創立了Musar酒莊。古老又富有異國情調的產品,獲得了葡萄酒世界的青睞,平步青雲獲獎無數。

這晚所喝2000年的Musar酒乃375毫升裝,顏色邊緣稍帶鉛紅,香氣初聞是很明顯的灌木、初搾橄欖油、花生油的氣息,我想是前兩支勃艮第紅白酒產生了影響的緣故,在勃艮第酒純正的風味掩映下,黎巴嫩酒王顯示出青澀、荒蠻、野性未馴的一面來,年輕的青青之痕就像葡萄酒的掛杯一樣清晰可辨,酒的品質卻是仍有不逮,仍需假以時日吧。

「千萬不要感到抱歉,不是你讓我為難,是我讓你為難。沒有我不是你的損失,沒有了你卻是我的損失。」像愛情或戰爭故事裡的對白,握手一違便已是千年。有些人、有些酒就是能給你這樣淡淡的憂傷,有些愛情也一樣,而有些人的愛情卻並不亞於一場戰爭。宗教、愛情和酒都曾引發過戰爭,過去了,一切便風輕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