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酒惡時拈花 > 獲取 >

獲取

酒友聚會,大家帶有意大利酒、法國南部酒、澳大利亞酒等,我習慣性地拿出筆記,做著品嚐記錄。

「有時候喝酒就是喝酒麼,不需要太執著。」「我同意。」

不是執著,只是多年已經養成的習慣,一瓶酒被打開了,如果不留下哪怕僅僅隻言片語,總覺對不起它。如果是用心而造的佳釀,不言不語就被喝掉了,更是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我只是盡己所能,不想辜負了酒,倒不是因為自大。

就像今天的酒,先喝的是我昨晚就已經開瓶的意大利酒,1998年份;再開的也是意大利名家之作的2008年份,葡萄品種都是桑嬌維賽。

「兩相比較正可看到陳年和新年份的酒的相同及差異處,對一個產地、一種葡萄所釀的酒會有更直接和直觀的瞭解。」「是的。」

意大利酒近些年給人異軍突起的印象,好酒、名莊彷彿天外飛仙簇擁而至,聚會再帶法國酒,寫文再提波爾多是要被人取笑的。雖然無論產量、飲用量,更別說悠長的釀造史,意大利事實上一向都位居前茅,著名產區、盛名之酒是早就存在,並非默然修為然後忽然某天從天而降的。驚奇的人只是因為瞭解得少。

「兩支酒都很好啊,都很有生命力,香氣、口感的持續、堅挺,也耐琢磨,結構硬朗,都反映出典型性,好酒。」

只是兩酒的甜美感都尚付闕如,堅硬而固執,缺乏柔軟的東西,當然這是我的感受,就不說了,所謂酒之美每個人想法是不同的。

我知道我在喝的酒和他在喝的是一樣的,無論入我口還是入他口,我們都沒有豐富它。我們都具有感受性,也都有對葡萄酒的鑒賞能力,我的一些感覺也會是他的,他的一些感受也會是我的,有著替代,有著共在,但是畢竟我的感受世界不是他的感受世界,他的感受世界也不是我的,不會去全然相覆蓋,對酒我們會有共覺,但不是全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森林,懂的人自然會懂,不懂的永遠不懂。我將一種探索能力置於它之上、寓於它之中,葡萄酒依然是它之所是,分別在於我們賦予它的感受性是不同的,這便是人與人之間的間隔和距離。葡萄酒有其直接性,人的感性卻有區分。人們可以分享一瓶酒,酒有共顯的東西,我們也有同情的感官,但感受卻是分化的,畢竟無法混同。葡萄酒是獨一多樣的存在,而在感性世界裡我們也都有著不可被觸及處。在同一個場域中葡萄酒因人的感受性、投入程度而分流了。

我當然會提醒自己不要感覺過度。通過文字把一款酒蘊含的東西全部表達出來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對我而言,這並非一種困難,反倒是一種吸引力。重要的不是能否從酒中獲取所有的東西,而是能夠獲取到什麼東西,甚至也不在於獲取到什麼東西,而更在於這去「獲取」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