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吃的真相2 > 選進口食品還是選本土的? >

選進口食品還是選本土的?

進口食品在營養成分上也不會比本土食品更優越。但是,進口食品再降價也還是比本土的產品要貴。它們的優勢在哪裡呢?

金融危機引發降價風潮,進口食品的價格一跌再跌。以前只能在影視中看到或者在高級賓館裡出現的「外國食品」,似乎在不經意間變得唾手可得。加上國內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人瞄上了進口食品。進口食品除了炫目的包裝,與中國食品的差別又在哪裡?為了這種差別,你願意付出什麼樣的價格呢?從食品科學的角度,我們來看看進口食品的「對手」都是誰,各自的優劣又在哪裡。

三文魚PK鯰魚、鯉魚

嚴格說來,三文魚跟其他的「進口商品」是不一樣的。它只是一種食品原料,而且中國也有一定的產量。三文魚是salmon的音譯,是一大類魚的總稱,我國黑龍江裡的大麻哈魚,就是其中的一種。三文魚在世界範圍內的食用都很廣泛,因其蛋白質和魚油的含量高而被認為是健康食品。不過它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對高血脂的人來說,也就不那麼理想了。國內很流行的生吃三文魚大概源於日本,在美國一般是燒烤或者蒸熟了蘸調料吃。和其他任何生吃的食物一樣,野生三文魚可能攜帶的病菌是關注的焦點。人工飼養的三文魚攜帶細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但是又可能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對消費者來說,基本上不可能依靠自己做出判斷,能否買到合格或者說優質的三文魚,只能依靠商家的信譽和主管部門的監管。

美國心臟協會推薦健康成年人每週至少吃兩次魚。推薦的魚類中有三文魚、金槍魚這樣典型的「外國食品」,還有鯰魚、鯉魚這樣中國比較常見的魚類。因為鯉魚、鯰魚也是脂肪含量比較高的魚,所以其中的魚油含量也比較多。當然,野生魚和飼養魚的問題,在鯰魚和鯉魚中同樣存在。如果不是非常喜歡三文魚的口感和味道,鯰魚和鯉魚其實是很實惠的選擇。

意大利面PK中國麵條

意大利面通常不叫「noodle」,而叫「pasta」,它的原料跟中國麵條沒有大的區別。意大利面的特色在於它令人眼花繚亂的形狀,據說多達300多種。意大利面跟中國麵條一樣,本身只是原料,最後的口味取決於烹飪和調料。意大利面的調料也很豐富多彩,經常是五顏六色,對於女性尤其有吸引力。

番茄醬PK西紅柿

番茄醬在英語裡一般寫成「ketchup」,主要成分當然是西紅柿了,但它通常還含有糖、醋、鹽以及其他一些調料。為了獲得好的口感,還可能加一些糖漿或者增稠的東西。番茄醬更多是作為一種調料用來蘸著吃別的東西的,比如薯條、麵條、炸蝦等。

因為要保存較長時間,番茄醬需要經過滅菌處理。目前最常見的滅菌手段還是加熱。加熱可能破壞西紅柿中的一些微量成分,比如維生素等,但其他的主要營養成分還是在的。番茄醬一般也被當做一種比較健康的食物。不過,因為其中含有額外的鹽和糖,也有人認為不值得為了西紅柿的好處去承擔這些鹽和糖帶來的危害。總的來說,番茄醬還是不錯的食品,只是從營養方面來說還是直接吃西紅柿更好一些。

果醬PK水果

果醬跟西紅柿醬的區別在於,果醬裡很少加調料。蘋果醬幾乎就是打碎煮熟的蘋果,而草莓醬之類的會加入果膠等植物膠,讓整個果醬成為固體。果醬塗麵包,是西方人常吃的早餐。

果醬的出現有點類似於香腸。最初人們是為了便於儲存而製作果醬——保存水果在儲存技術落後的古代是很難的。在水果成熟的季節,人們把吃不了的水果打成醬,密封滅菌之後就可以保存很長時間了。即使在今天,美國的一些自助採摘農場裡,也提供做果醬的指導。後來果醬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果膠等成膠成分的使用更讓它獲得了獨特的口感。

從營養角度而言,果醬不如水果本身,它吸引人的地方是口感和便捷。因為保存運輸成本更低,對水果的要求也不是那麼高,果醬往往比相應的水果要便宜。

果凍、布丁PK涼粉

我們經常聽到果凍布丁的說法。在美國,果凍和布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果凍甚至跟水果沒什麼關係。美國市場上最常見的果凍叫做Jell-O,是用食用明膠(gelatin)做的。明膠是從動物骨骼、皮等部位提取的膠原蛋白水解得到的。對於相信膠原蛋白可以美容的女性來說,果凍進入人體後和膠原蛋白是一樣的。果凍只是加了水果香料和色素,精明的中國商人把它叫做「果凍」,給人以來自水果的錯覺,實在是高明的營銷手段。也有一些果凍中會加入一些水果塊,就更像名副其實的「果凍」了。

不過,果凍本身的營養價值很差。雖然是一種蛋白質,不過缺乏一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其他幾種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也比較少,富含的氨基酸都不是人體必需的。也就是說,它在滿足人體氨基酸需求上效果很差。果凍也可以用其他有成膠能力的碳水化合物來做,比如國內常用的卡拉膠。其實,這些東西跟涼粉本質上是一樣的——有成膠能力的單一食物成分。

國外的布丁叫做「pudding」,與果凍在外觀上的區別是不能夠成型,跟酸奶或者糨糊差不多。布丁的成分一般包括澱粉、蛋白質、油、香料、色素等,也可能使用玉米糖漿。相比果凍,它在滿足人體營養需求上要全面得多。

進口食品的賣點分析

在國外,食品就是食品,只是為了提供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和物質,不會去追求「防病治病」「美容護膚」之類似是而非的「功能」,進口食品在營養成分上也不會比本土食品更優越。但是,進口食品再降價也還是比本土的產品要貴。它們的優勢在哪裡呢?

一般來說,外國人很少像傳統的中國人那樣每天花很多時間來做飯。他們習慣於買成品或者半成品,簡單加工一下就是一餐。那些進口食品雖然也有著草根的來源,但是在現代工業技術之下,很快就脫胎換骨,有了全新的設計理念。首先,要便捷,就是說顧客買到手以後可以直接吃,或者簡單弄一下就可以了。其次,是標準化,同一種產品不同批次間的差別可以忽略,同一批次在保質期內的變化也不應該能被顧客感覺到。這點其實很難。食品在儲存過程中,可能發生物理的變化,比如失水、分層;可能發生化學的變化,比如油脂氧化破壞食物的風味;最重要的是細菌的生長,帶來安全性方面的問題。進口食品,尤其是那些國際大品牌的食品,在這些方面有著很強的技術保障。

人們購買食品,畢竟不僅僅是考慮營養成分的問題。更多情況下,決定主婦們選擇的,是風味、口感、包裝、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前面幾種主要取決於個人喜好,但是安全性的問題,卻很難通過個人來判斷。那些國際大品牌的食品,很大程度上也是貴在可靠性上。因為他們的規模大,利潤率相對較高,在產品質量上搗鬼得不償失。所以,他們甚至比主管部門更看重產品質量。即使是出了質量事故,一般也願意積極主動地解決。

選進口還是選本土?

如果你是上班族,沒有時間做飯,在外面吃又不放心食物安全,進口食品是個不錯的選擇。雖然會貴一點,畢竟能節省大量的時間。就安全性和營養成分而言,還是要省心不少。

如果你每天有大量的時間來為家人做飯,那麼進口食品的優勢性就沒有太多意義。畢竟為了保存的需要,加工食品都會經過比較徹底的處理,在風味和微量營養成分上會有一定的損失。加工食品有很多搗鬼的空間,這是本土食品讓人不放心的地方,而食品原料搗鬼的機會就少多了。自己買原料做飯的話,安全性也比較高。更重要的是,美味而且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