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黃小廚的美好日常 > 不捨歡慶時 >

不捨歡慶時

過年之前從外地提著土特產往家趕,那是真正的回家過年的心情。似乎只有這樣,才會讓人覺得自己有家,惦記著家。

這些年,大家都在網上說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這是一個進步,還是一個遺憾呢?我覺得年味兒淡的原因可能是大家忙了。年前忙得不得了,要顧及的事情特別多,年後又想著有一大堆事情要去做,並且隨著年紀一點點增長,對過年也就看淡了。

可是對於像我的女兒多多這個年齡的小朋友來講,年味兒並沒有淡。而比起我們在一些文學作品裡看到的,比如老捨先生的小說裡面描述的老北京的年味兒,我們小時候的年味兒也沒有濃到哪裡去。

能為過年製造年味兒的還有一項很有儀式感的事,辦年貨。進入臘月起,就陸續為即將到來的新年預備食物,買些雞鴨魚肉、海鮮等美食。家裡弄得喜氣洋洋,物資豐富,心中自然對新的一年滿懷期待。

我以前拍戲時,每到一個地方都會買當地風物帶回家,比如浙江的扁尖筍、筍乾、火腿,豐富新年的餐桌。印象很深的是,2006年初,我在四川宜賓的蜀南竹海地區拍《家》的一場戲。我們是跨年拍,過年要回家,大約臘月二十七、二十八的時候,我轉到老鄉家裡,看到人家掛在灶台上的臘肉,我問他這個臘肉賣不賣,他說不賣。我纏了老鄉很久,終於把臘肉買了下來。那個時候多多剛剛一歲,要吃雞蛋黃,所以我又在村子裡找到土雞蛋,又買了一些竹海的特產竹筍、筍乾、竹蓀、竹蛋……大包小包地提著,去坐飛機。過安檢的時候,安檢員說:「您這是什麼東西啊?」我說:「雞蛋。」他說:「呵!還帶雞蛋坐飛機!」雞蛋當然不能托運,我只能一路小心翼翼地提回家。過年之前從外地提著土特產往家趕,那是真正的回家過年的心情。似乎只有這樣,才會讓人覺得自己有家,惦記著家。

其實年味兒淡不淡不在於是否講老禮、老規矩。現在微信上也一樣發紅包,一樣有過年的熱鬧。我自己不覺得年味兒變淡,有一點遺憾的是,每個家庭的成員越來越少,人少了,過年顯得不熱鬧。

在中國人的價值觀裡面,兒孫滿堂、家庭和睦是非常重要的,但現在很多家庭聚在一起常常是四個老人、兩個中年人加一個小朋友——4:2:1的比例,看起來非常冷清,「後繼無人」的樣子。如果覺得年味兒沒有那麼濃,主要原因可能是小孩子越來越少,因為孩子的歡笑永遠是年節當中最濃的亮色。

我的心目中,過年就是一個節點,我們過了八十個年、九十個年,人生也就走完了。我心目中過年最理想的一個場景就是:張燈結綵,兒孫滿堂,家人團聚,其樂融融。我們一起品嚐美食,為彼此送上祝福,一起祈禱這個世界更加和平,祈禱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祈禱人們都可以一心向善,彼此信任、理解、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