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 後記 >

後記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1

2016年,我跑全國簽售到了柳州一所中學。

清新的校服、天真的臉,讓我想起自己高中的時光。

可是,之後的事情,令我開始深刻反思。

講座互動的時候,一位男生剛剛站起來,全班哄然大笑。

他張口後,全班第二次大笑。

接著,我沒聽清楚他的問題,全班第三次大笑。

後來我才弄明白,這個孩子小時候經歷車禍,父親逝去,母親一個人拉扯他長大,他的腦子也被撞壞了。

他不合群,也不太喜歡跟人交流,只喜歡在圖書館裡看書。

就這樣,欺負他的人來了,周圍的人要麼欺負他,要麼看別人欺負他,他成了所有人眼中最可笑的那個人。

我把這一行寫成了一篇文章發到網上,沒想到,那所學校的高中生,群起而攻之,我的粉絲和他們在網上發起了一場戰鬥。

我轉發了一些他們的留言,幾個來回後,事情就明瞭了。

他們的言語很可笑,有人說:「你怎麼知道我們是在嘲笑他,我們是在鼓勵他。」

有人說:「你知道他平時做過什麼嗎?他在老師面前告狀。」

有人說:「你侮辱我們學校。」

幾天後,學校領導找到我,怕把事情鬧大,請我刪除微博。我照做了。

隨後,那所學校的很多同學都給我道了歉,承認他們確實不該笑,承認他們的確欺負他了,承認自己確實沉默了。

後來,那個男生給我發了一條信息:「龍哥,自從你關注之後,再也沒有人欺負我了。」

2

從那之後,我發了好幾篇文章,關注校園暴力。

我見不得網上那些幾個人毆打另一個人的視頻,我甚至不覺得那些人是孩子,他們是惡魔,是罪人。

拍出來的畢竟是少數,還有許多沒有拍出來,但實實在在存在著。

犯罪沒有了懲罰,就開始變本加厲。

我在網上跟我的粉絲說,你們下次再看到這樣的信息,隨手@我一下。

果然,這些視頻,佔據了我的思維,我開始過分關注。

在微博上,我轉發了許多關於校園暴力的視頻。

我轉發的每條微博,都引起了關注,同時,很多朋友也給我打了電話,讓我不要再過度發言。

我知道他們的好意,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去關注社會的陰暗面,其實,只有明白了陰暗,才會知道光明的可貴。

所以,我依舊關注著。

我的好朋友宋方金曾經跟我說:「寫作者是天使,如果寫作者不關注世界的黑暗,誰來關注呢?」

隨後,越來越多的大V也開始了對校園暴力的關注,我也寫了不少文章,後來發現,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只有兩種方式:法律+科技。

法律可以加強震懾力,科技可以讓黑暗曝光。

3

後來在簽售的時候,許多人都跟我聊了自己經歷過的暴力。其實,暴力無處不在,從校園暴力到職場暴力再到網絡暴力,暴力根本不遠,就在每個人身邊。

在我開始關注校園暴力後,無數的朋友給我講了他們的故事,故事情節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我才知道,暴力根本不是少數人的經歷,而是多數人沉默後必然的結果。

於是,我答應了他們,一定會持續關注。

2017年,我閉關開始寫作,主題設立為「刺」。

刺傷害人,卻不易被發現,像極了和平社會裡的暴力。

三個月的埋頭寫作,我在這個故事中無法自拔,時常在噩夢中驚醒,我養成了酗酒的習慣,每次喝到最後,都會失態地喊著:「這世界到底怎麼了?」

比校園暴力更可怕的,其實是暴力無處不在:職場暴力、冷暴力、語言暴力和現在廣為人知的網絡暴力。

故事裡的每個人都在主動選擇,卻又都是受害者。

我也明白了,幾篇文章,既然不能夠引起深刻思考,那就通過一本小說,讓我們一起討論,一起思考,從而觸發更多的行動,改變我們的世界。

這是我的第一本小說,我奉獻給了這個主題。

韓國有部電影叫《熔爐》,因為有了《熔爐》,全民開始反思,於是有了熔爐法案,改變了全民對性侵的態度。

法國有部電影《羅塞塔》,推動了童工保護法,從而改變了更多童工的命運。

我希望《刺》可以是這樣一部小說:能讓我們去思考這個世界該何去何從,能讓我們思考我們的行為,從而改變一些什麼。

文學足夠絕望,生活才能充滿希望。

如果你看完這部小說有什麼想法,麻煩你發到當當、亞馬遜、微博、微信的書評中,依舊,每條我都會去看。

願你喜歡這本書,希望我們的努力,能讓世界更好。

誰應該為這些暴力負責

你讀完這本小說後,不知道會不會跟我一樣思考這麼一個問題:誰應該為這場暴力負責?

這場暴力是連環的,一環接著一環。

如果老師重視了,警察採取行動了,劉濤、肖帥插手了,張家雙胞胎意識到問題了,曉婷母親尚在,韓曉婷會不會有不同的命運?

如果韓曉婷沒有被欺負,是不是劉濤的命運也會發生改變呢?

從而王橙宇的命運也變了?

世界也就變了呢?

但我們都知道,任何故事,必然有因果,先拿出果再反推因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到底誰應該為這場暴力負責呢?

許多讀者告訴我:劉濤不過是圍觀者,她能有什麼罪呢?

其實不是。

美國有一條法律,felony murder rule,如果小孩子共同進行一個犯罪行為的話,全部人都要承受最重的懲罰。

曾經有個女生,在一場暴力中,幫忙拿了個包,開車送她們到了天台,被判了三年刑。

她的父母不解,說:「為什麼?孩子沒動手啊!」

法官說:「如果她不圍觀,可能那些孩子下手還沒那麼狠,就是因為她圍觀了,還站在一旁鼓勵了,所以,事情才變得更嚴重起來。」

所有的圍觀,都能造成力量,這些額外的力量,更能傷害那個被施暴的人。

從這個角度說,劉濤雖然沒動手,但在美國,她一定是犯了罪的。

美國的法律對校園暴力的懲罰十分嚴厲,嚴重到沒有人敢輕易越雷池半步。

「劉濤們」其實不是少數。

試想一下,每次暴力發生時,有多少人是去勸架而不是在圍觀呢?

寥寥無幾,甚至可以說沒有人。

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可是,當暴力開始,只要有一個人制止一下,事情就能變得緩和。

至少讓那些越打越興奮的人明白自己做的是錯的。

為暴力負責的人還有很多。

在一所學校裡,一個男生曾經動手打了一個女生,導致女生休克,腦部輕微震盪。

幾次休克後,女生的父母發現了問題,問女生情況,女生才結結巴巴地告訴了父親真相。

父親問女生:「為什麼不早說?」

女生說:「老師不讓說,說如果回家告訴家長,就要被記過。」

這是多麼滑稽的事啊,打人的沒事,被打的人竟然被警告不讓擴散。

為什麼呢?

因為面對突發狀況,我們永遠是一個態度:不要把事情鬧大,何必鬧大呢?

因為有了這個態度,我們才發現,所有弱小的孩子,永遠在被欺凌,所以被欺凌的孩子,永遠無處伸冤。

班幹部這樣,老師這樣,警察這樣,校長這樣……

我在上學的時候,一個孩子在校外找了一群人把一個男生打了,事情鬧得很大,直到警察來了,可是他們被帶到警局後,只是被教育了教育,就放了出來。

接下來,你猜怎麼了?

他們開始變本加厲,直到那個被打的孩子退學了。

的確,懲罰太小,罪犯就變本加厲了,法律沒有震懾力,也就失去了威懾的作用。

2016年,我開始在微博上關注校園暴力。

每次轉發發聲,都有人告訴我:「龍哥,發點兒正能量吧,別總是轉發這些了。」

還有很多人告訴我:「別再關注了,你能不能管點兒別的?」

每次看到這樣的文字,我都會深深地歎一口氣。

世界可怕的其實不是冷漠,而是你在熱情時,別人告訴你,你是不對的。

從小時候的圍觀,到今天網絡上的冷漠,看來這世界,從來沒變過啊。

回到這個話題,到底誰應該為這些暴力負責呢?

答案是,所有人。

這一切是否有解

1

這一切是否有解?

有的。

但光憑道德和教育,恐怕無法解決。

道德只能在特定的時刻發光,教育有時也只是少數人的專利。

所以,解決方案只有兩個:法律和科技。

法律約束行為,科技抑制人性。

在網上謾罵的人,往往都是因為沒有實名制,罵人成本太低。

許多人罵了別人,自己卻關閉了評論。許多施暴者,根本查不到他們真實的信息,連名字都是假的。

就好比那些進行著校園暴力的孩子,他們之所以無所畏懼,是因為許多人根本不是學生,而是一些社會閒雜人等,信息和社交圈都不透明。

暗處的人,永遠沒有道德限制,道德也限制不了他們。

就好比一個人在沒人的地方,更容易隨地大小便,隨地吐痰。

但倘若一個人的人際網被曝光在網絡上,並為自己的言論負責,這個人的行為往往就會受到限制。

因為有限制和約束,暴力才會逐漸消亡。

2

我曾經在一個視頻裡看到一個孩子一邊毆打另一個孩子,一邊說:「我們是未成年人,還在受保護啊。」

韓國有關校園暴力的電影《蚯蚓》裡那個施暴的男生說:「你去告老師啊,告了能怎麼樣呢?」

這些無法無天的話,讓人很難相信是出自一個孩子口中。

法律如果沒有震懾力,規矩如果時常被打破,懲罰如果總是隔靴搔癢,罪惡就滋生了。

如果不重罰,總會有下一例更加令人髮指。

讓我來為你分享一則來自美國的真實案例:

19歲的章鑫磊因參與震驚中美的「三名留學生施虐同胞案」獲刑6年。施暴的另外兩人也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他們將受害者劉某的衣服扒光,穿著高跟鞋踹她,扇耳光並用煙頭燙傷她,還剪下她的頭髮強迫她吃下去。

當他們和他們的家長以為可以用「他還是一個孩子」等言辭來「擺平」在國內看上去非常常見的校園暴力時,等待這三個孩子的,是最短6年、最長13年的刑期。

當問到法官為什麼判刑這麼重時,法官說,這是一個提醒,必須抓到一例判一例,絕不姑息。

這樣才能杜絕下一次類似的事情發生。

法律提高道德,威懾力控制暴力。

3

除了法律,還有技術能抑制人性。

微博這些年開發了申訴、投訴功能,也加入了信用值,針對在網上惡意造謠攻擊他人的人,可以發起投訴,然後降低他的信用值。

這些信用,是否會形成一個強大的網絡,直接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信用低的以後上學、買房、讀書、借貸都會受到影響?

我們拭目以待。

但這些年,技術暴露了人性的缺失和骯髒,同時改變了許多人性的陰暗難堪。

比如買東西時,我們再也不用擔心被宰,因為有了技術,無論在購買之前還是購買之後,我們都可以和商家取得聯繫。

比如屏蔽功能,我們可以再也不用接到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的電話,看到他們的動態。

比如我們再也不用相信那些冥婚、吃花生生男孩的謠言。

謝謝科技,信息平等了。

但會不會有一天,信息能更加強大,網絡世界裡不會再充滿侮辱和謾罵?會不會有一天,我們有一套良好的信用體系,把網絡和現實更完美地結合呢?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把這件事情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

當有了這些推動,我們的暴力是否能變成愛呢?

4

最後,再次謝謝你選擇了這本小說。

這是我的第一本小說,它寫得很沉重,寫得很用力,但它透著滿滿的誠意。

這本小說,我會請我的很多朋友為我站台推廣,希望有一天,當我有了孩子,當我老了,能驕傲地跟他們說,爸爸關注過這些暴力,為世界增添了一些愛。

小說截稿時,正好是我雙胞胎姐姐預產期的最後一周,我知道,我要成為舅舅了。

我也知道,有一天,我也會成為父親,我身邊的同學都會成為父親或母親。他們的孩子,在學校、在社會、在網絡上,會不會受到同樣的暴力?

其實,這本小說,也是送給每個孩子的,希望你們在未來,生活能免於恐懼和暴力。

能在花中成長,而不是被刺包圍。

這本書我依舊會跑一些簽售,跟你們見面。

天南海北,我都會赴約。

記得帶著你的書和人來見我,我們聊聊這本小說,講講背後的故事。

最後,你看完這本書後,可能會問: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是韓曉婷?是劉濤?是小柯?還是誰?

其實,這個小說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暴力。

的確,小說的主人公,是暴力。

我們探討的問題是,以暴制暴究竟是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不知道,但我明白,如果法制更健全,一切會變得更好。

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願這世界平安,如你我一般。

李尚龍

2017年9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