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街角的老北京 > 雷擊京城實錄 >

雷擊京城實錄

眼瞅著這個夏天即將過去了,要說起這個夏天最讓人難忘的是什麼?估計有不少人還都記著那幾個雷雨天。有報紙就報道了,光是2013年8月11號那次雷雨,截至當天晚8時,全市共計落雷11028次。雷擊不僅直接導致首都機場一名環衛工人死亡,還引燃了昌平一個奶牛場。由此可見甭管科技再怎麼發達,雷電都是人類不可避免的一種自然災害。以今天的科技,一場大雷雨過後尚且有這麼大的損失,早在還沒有避雷設施的老北京,一場雷雨帶來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下邊咱就說一回北京城有名的雷擊實錄。

大水沖了龍王廟——雷劈祈年殿

眾所周知,雷電的產生是雲彩裡的電荷所致,但是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普遍認為天上有玉皇大帝,就像是人間的皇帝,他手下管著一堆的神仙,其中就有雷公電母,他們專門負責打雷打閃。按理說雷公電母本來是玉皇大帝的手下,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天庭,他們打死也不敢犯上,可是也有烏龍事件發生的時候,發生地就在天壇,那地方本來是祭天之所,可是竟然也招來過雷劈。

事情還要從天壇祈年殿講起。天壇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與紫禁城同時開工,但是佔地面積卻是紫禁城的四倍,這倒是也好理解,古代的皇帝總是自稱天子,那老天爺就是皇上的爹了,給爹修壇廟自然要捨得批地皮了。

祈年殿就是天壇裡的主要建築,而且一座祈年殿還包含了古人的天文學知識。大殿是圓形的,象徵著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房頂是藍色琉璃瓦,象徵著藍天。殿內有二十八根柱子,最裡圈的四根叫「龍井柱」象徵一年四季;中間一圈的十二根叫「金柱」象徵一年有十二個月;最外一圈的十二根叫「簷柱」象徵古時候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兩圈相加是二十四根立柱,象徵了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三圈柱子加在一起是二十八根,又像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再加上大柱子頂端的八根童柱,總共是三十六根,這象徵著三十六天罡。正中央寶頂下邊有一根「雷公柱」這代表的是皇帝「一統天下」。

但是在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下午,祈年殿的厄運來了,當時北京城突降暴雨,霎時間電閃雷鳴。一道閃電劈下之後,詭異的事情發生了,先是天壇裡有一棵大槐樹被劈成了兩半。但是人們卻在被劈開的樹幹裡發現了一條一丈多長的蛇皮,大家頓時炸了鍋,有人說大蛇是被雷劈死的,也有人說那就是個蛇蛻下來的皮。就在大伙爭論不休的時候又是一聲炸雷,不偏不倚,正把祈年殿的匾額擊碎了掉在了地上,同時殿頂也起了火。片刻之後,祈年殿陷入了一片火海。值守的官兵趕緊敲鑼示警,迅速調集城裡的水會,也就是當時的消防隊趕赴火場。可是以當時的消防設施,祈年殿高達38米,水柱根本夠不著。大火愈燒愈烈,奉祀官員劉士卯只得率領士兵,衝進火場搶救供奉在祈年殿裡的「昊天上帝」神位寶座和清朝皇帝「列祖列宗」神位寶座。由於「昊天上帝」神位寶座已經燃燒起火,致使無從下手,於是只能把「列祖列宗」牌位和「九龍大寶座」搶出來。

這場大火讓皇家損失慘重,但是卻給老百姓謀了福利,此話怎講呢?原來祈年殿裡「昊天上帝」神位寶座是檀香木的,而祈年殿裡的大柱子都是香楠木的,這場大火毀了祈年殿,卻讓北京城香飄數十里,足足讓南城的老百姓聞了好幾天。

要說這雷公電母也是夠不長眼的,愣是一個霹雷把玉皇大帝駐北京辦事處給燒了,北京有句歇後語,這叫「醉雷公——胡劈」,這是屬於不長眼的。但是下邊這起雷擊事件還是發生在北京的南城,不過這起事件就屬於老天有眼了。

雷劈叛賊塔——老天有眼

法源寺位於北京的南城,如今是中國佛教界的最高學府——中國佛學院,要提起法源寺的出名也許還要歸功於李敖的那本諾貝爾提名獎的書《北京法源寺》。

咱都知道坊間盛傳清朝的順治皇帝因為心愛的董鄂妃去世,於是看破紅塵出家了,而事實上順治並沒有出家,他只是找了一個替身出家,以此來表示自己心繫佛門。這位替身就是順治身邊的一個太監吳良輔,而吳良輔出家的寺院正是法源寺。據史料記載,順治帝在辛丑年正月初二來到法源寺,當時還叫憫忠寺,觀看了吳良輔的剃度儀式。

但是要說到法源寺的年代可遠比順治大得多。唐太宗東征高麗在這個地方開的誓師大會,沒想到戰爭並不順利,唐兵死傷慘重,後來唐太宗在此地掩埋將士屍骨,在土坡上又建了憫忠閣,可以說法源寺的前身就是一個大墳頭。直到武則天當政時期,在憫忠閣周圍加蓋寺院,並且親自賜名——憫忠寺。唐中期發生了一場震驚全國的叛亂——安史之亂,這場叛亂的見證者就是法源寺,安祿山和史思明在法源寺山門左右各建了一座石塔,唐中和二年(882年)的一天,又是一聲驚雷擊中了石塔,粉碎了叛賊自立的豐碑,這也算是老天有眼了。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說雷劈叛賊塔聽著特別解氣,但是咱也不能迷信,這雷劈什麼、不劈什麼,還得取決於這建築是不是招雷。比如說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座塔,據記載當時在法源寺屬於比較高的建築,而且塔是尖的就容易招雷。咱下邊要講的還是一座塔遭雷擊的事件,但是這座塔在北京可是赫赫有名啊!

哪吒的火尖槍竟成避雷針——白塔寺

白塔寺因白塔而得名。元至元八年(1271年),當時忽必烈請來了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主持修建了這座大白塔,並且以白塔為中心確立廟址。忽必烈的辦法很有草原民族的彪悍之風,他命四位弓箭手站在白塔的四周,向東西南北各射一箭,箭落之地就是寺廟的範圍,據記載當時這四支箭差不多都射出了200多米,照此一算,白塔寺當時有16萬平方米。

在元朝,白塔寺不光是禮佛祈福的場所,它還有兩大作用。第一是百官習禮之所,眾所周知古代宮廷禮儀繁雜,要是趕上大型的朝會,場面壯觀但是還要威嚴有序,所以這些禮儀平時是需要演習的,可是您總不能去皇上家門口演習吧,所以得另找場地,可巧白塔寺面積夠大,於是在元朝,白塔寺還是百官演習禮儀的地方。第二供奉祖先,古人特別講究敬重祖先,有錢人家都有自家的宗祠,即便是尋常百姓家還要供個祖宗牌位呢,皇上家就更不用說了,現如今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當年皇上家祭祖的太廟。不過太廟是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的,元朝的時候還沒有太廟,那元朝皇帝祭祖在哪呢?正是白塔寺。據史料記載,元朝時白塔寺裡設有御容殿,殿內安置了好幾位帝王的畫像,當政的皇帝還要定期前往祭拜。

白塔寺的重要不光是對於皇家而言,在民間也有很多的傳說,比如說北京城是按照哪吒的形象修建的,各個城門就是哪吒的頭腳胳膊,而北京城東邊的東嶽廟就是哪吒的乾坤圈,北京城西邊的大白塔就是哪吒的火尖槍。但是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大元朝的江山即將傾倒之際,這根火尖槍竟然成了避雷針,《元史》中記載:「至正二十八年六月甲寅,大都大聖壽萬安寺災。是日未時,雷雨中有火自空而下,其殿脊東鰲魚口火焰出,佛身上也火起,帝聞之泣下,亟命百官救護,唯東西二影堂神主及寶玩器物得免。余皆焚燬。」

其實這次雷劈白塔寺並不是預示著元朝要覆滅,只是時間趕巧了,正好是在元末。咱們現代人幾乎都知道什麼地方容易招雷,比如空曠的地方,比如高聳的建築,可巧,北京有這麼一個地方,那兒是既空曠而且高大的建築還多,這就是皇上家——紫禁城。

紫禁城建成於永樂十八年,距今593年,住過明清兩朝的24位皇帝,但是皇上家也曾多災多難。據《明史‧五行志》記載,光是在明朝,紫禁城就遭過13次雷劈,下邊咱們就細數一下:

1.正統八年五月(1443年6月3日),雷擊奉天殿鴟吻。

2.正統九年閏七月(1444年9月7日),雷擊奉先殿鴟吻。

3.景泰三年六月(1452年7月3日)雷擊宮廷中門,傷人。

4.弘治三年七月(1490年8月18日),雷擊午門西城牆。

5.正德十六年八月(1521年9月),雷擊奉天門。

6.嘉靖十年六月(1531年6月24日),雷擊午門角樓及西華門城樓柱。

7.嘉靖十六年五月(1537年7月2日),雷擊謹身殿鴟吻。

8.嘉靖二十八年六月(1549年8月23日),雷擊奉先殿鴟吻。

9.嘉靖三十八年六月(1559年7月30日),雷擊奉先殿門外東西二牆。

10.萬曆三年六月(1575年7月19日),雷擊建極殿鴟吻。

11.萬曆二十二年六月(1594年7月14日),雷擊西華門城樓。

12.崇禎十六年五月(1643年6月16日),雷擊太廟只是銅器被雷火所熔。

13.崇禎十六年六月(1643年8月7日),雷擊奉先殿鴟吻。

咱們細數一下不難發現,這十三次雷擊事件中,有六次都是劈中了鴟吻。那這鴟吻到底是何物?為什麼這麼招雷劈呢?鴟吻是一隻神獸,它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說龍生九子各有所好,鴟吻的喜好就是張著大嘴逮什麼吞什麼,於是古人把它安置在屋脊的兩側,讓它啃著房脊,所以也叫「吞脊獸」。而且據說鴟吻身為龍子可以呼風喚雨,所以古人把它安置在房頂也有避火的寓意,但是沒成想,火是沒避開,雷倒是沒少來。

按說鴟吻站在這麼高的地方確實容易遭雷劈,但是世事無絕對,有這麼一對鴟吻卻一直平安無事,它們就藏身於潭柘寺。咱都知道潭柘寺隱秘在門頭溝的山裡,山區的雷電災害應該加個「更」字,可為什麼這哥兒倆沒事呢?這就要從它倆的身世說起了,據說潭柘寺從前是一眼龍潭,後來因為華嚴和尚看中此地要興建寺院,於是龍王主動讓出宅基地,並且還派自己的兩個兒子來保護寺院,這就是那倆鴟吻。寺院建成後倒也相安無事,時光更迭,一直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有一次來潭柘寺進香,當他來到潭柘寺大雄寶殿門前的時候,眼看著大殿頂上的兩隻鴟吻正在噴雲吐霧,要駕雲而去,康熙為了不讓鴟吻飛走,馬上命人用鎏金的鎖鏈把鴟吻鎖在了房頂,這才平安無事。傳說顯然是假的,但是當年康熙御賜的這兩掛鎖鏈卻真起了作用,咱都知道金屬導電,當年的這兩根鎖鏈竟然歪打正著地成了避雷線,趕上雷雨交加的時候,如果雷擊中了鴟吻,鎖鏈可以馬上導電,再把電流傳給沿著屋簷流下的雨水,直接導入地下,但前提條件是雨量要足夠大,如果是干打雷不下雨,那這鎖鏈子也白搭。

前段時間有則新聞被炒得是沸沸揚揚,就是頤和園的琉璃佛像佛頭遭破壞,後來人家管理處出來澄清了,事發地是佛香閣景區智慧海外牆的琉璃佛像,因為這些佛頭都是後來修繕的時候新添的,受熱脹冷縮的緣故所以脫落的。咱今天不說這事兒,但是要說說這佛香閣,因為下一個京城雷擊事件和這兒有關。

頤和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而作為頤和園的點睛之筆,也是中心建築的佛香閣其實最初的設計圖紙並不是這樣的。原本乾隆打算在萬壽山的前山修建一座大報恩延壽寺為母親祝壽,還要在現在佛香閣的位置仿照杭州六和塔為母親修建一座九層的延壽塔,可是寶塔修到第八層的時候突然拆毀了,個中緣由令大家紛紛猜測。猜測一,乾隆是個孝子這是有目共睹的,為母慶壽是好事,但凡事都要講究方式方法,有時候也容易好心辦壞事,就拿建塔祝壽來說吧,寶塔源於佛教,最初塔的作用就是墳頭,裡面供奉的是佛祖或是高僧的舍利,為母親祝壽修個墳頭顯然是不大合適;猜測二,夢想與現實的差距總是很大的,當寶塔建到第八層的時候,乾隆突然覺得在20米的高台上修建一座寶塔略顯突兀,而且與周圍的景觀也格格不入,所以下令拆掉,看來因地制宜這話說的一點沒錯;猜測三,就與今天的主題有關了,寶塔修到第八層的時候正好趕上雷雨,寶塔被雷擊中,所以不得不下旨拆掉。

寶塔拆掉之後在原址建起了佛香閣,這座建築顯得穩重大氣,而且與周圍的景色也相得益彰,但問題是佛香閣雖不是寶塔,可它也是一座佛教建築,為什麼乾隆非要在萬壽山上建佛教建築呢?

老北京有這麼一個傳說,話說當年乾隆看上了萬壽山這塊風水寶地,要在此處建園,此時有人勸告,說萬壽山下原本是明朝的一個妃子墓,還是不動為好,可乾隆偏偏不聽勸執意動工,萬沒想到果然在萬壽山下挖出了一個墓門,乾隆聞訊趕到,墓門打開之後,乾隆看到墓道裡刻著一行字「你不動我,我不動你」,給乾隆當時嚇出了一身白毛汗,他趕緊命人回填墓地,並且在萬壽山上邊建塔鎮墓。

這不過是一個老北京的傳說,萬壽山下沒有什麼妃子墓,但是頤和園周圍在明清時期卻有好多的墳頭,而且這些墓主人都有同一個身份——太監。明清時期太監也叫「中官」,所以當時頤和園周圍有大量的中官墳,而在這一片還有好多太監為了出宮養老而捐資修建的寺廟,他們出宮之後就住在廟裡,所以老百姓管太監廟扎堆兒的地方叫中官村,建國之後大家嫌棄這個名字不雅,這才有了現在的科技園區——中關村。

說了這麼多北京城的雷擊事件,其實現代人對於雷電的知識已經相當普及了。但是古人不行,他們認為雷是由神仙掌管的,要想免遭雷劈就得供奉雷神,而且這個雷神是上到皇家下到百姓全都公認的。

北京城有外八廟一說,現在這八座廟也都在,只是不對外開放了,其中坐落於西城區北長街71號的昭顯廟就是皇家供奉雷神的地方,俗稱雷神廟。原本天壇建成之後,天上的風雨雷電各路神仙是供奉在一起的,皇帝每年定時祭拜,但是到了清朝,雍正琢磨清楚了一個問題,既然天壇都祭祀上天了,為什麼紫禁城在明朝還遭了13次雷劈呢?肯定是雷神不滿意啊,於是雍正十年修建昭顯廟單獨供奉雷神。

皇上家祭祀雷神去昭顯廟,老百姓的民宅也保不齊會遭雷劈,為了求得心理安慰,大家紛紛湧向白雲觀,因為白雲觀裡有一座建於明正統三年的大殿,就叫——雷祖殿,顧名思義,裡面供奉的就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旁邊還站著四位,分別是風、雨、雷、電四位天將,這幾尊都是明代銅像。不過如今也許是科技發達了,避雷設施先進了,所以在白雲觀裡這座雷神廟也略顯冷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