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街角的老北京 > 舊時光 >

舊時光

東富西貴南賤北貧

老北京有「東富西貴南賤北貧」的說法,這種說法是打什麼時候開始的,我還沒有追根溯源呢,但是我覺得這種說法應該是打明清時期漸漸形成的,最起碼這句話簡單明瞭地概括了老北京人群分佈的特徵。「東富」,這個富字兒在字典裡有一種解釋是「資源、財產」。「西貴」,富和貴咱們老喜歡擱在一起使,其實二者區別還是挺大的,字典中對「貴」有這麼一種解釋「舊社會指地位優越」,所以您看,有錢的可以稱為富,有身份的才能稱之為貴,也就是說「富」不見得就「貴」。「南賤」,賤,說的是「地位低下」,「北貧」,貧就是「窮」;所以貧賤也不能混為一談,「貧」不見得就賤,很多清末的貴族家裡都窮的揭不開鍋了,但是派頭兒一點不減。有句北京話說得好啊——倒驢不倒架!東富西貴南賤北貧,我剛才簡單地給各位解釋了一下,下邊咱們細聊。

要說東邊富裕,起碼有兩點是最直接的證據:第一,北京的漕運都集中在東面,元代漕運的船隻一直可以通到積水潭,明代的時候才把漕運的終點截在了城牆外頭。糧食運來了得有地兒放啊!所以東城的糧倉非常多,比如海運倉、新太倉、祿米倉,朝陽門內保存下來的南新倉等等。我們再看北京東邊的城門,朝陽門,元代的時候叫齊化門,是京城九門裡運糧的門,所以也叫「糧門」。東直門,元代叫祟仁門,早先它的功用主要是走木料和磚瓦的,所以東直門也叫「木門」。

因為修建北京城的很多材料都是通過京杭大運河運過來的,在老北京有一種說法叫「漂來的北京城」,這話可是一點也不假,別的不說,咱就說紫禁城,當年明朝永樂年間修建紫禁城的時候,用到的大木料大多是來自雲貴川一帶,用到的給皇宮燒磚的土大多來自山東。您看看,兩座城門一個運糧、一個運建築材料,要是沒有這二位,北京城蓋不起來,北京人沒飯可吃,您說這二位作為東富的代表,是不是理所應當呢?

現如今城門沒有了,糧倉也剩的為數不多了,但是南新倉卻完好地保留了下來,而且成了文化一條街,在這「吃玩逛購」樣樣俱全。先說吃吧,大董烤鴨可謂是名揚京城,雖然是後起之秀,前頭有幾百年的老字號,但是它卻毫不遜色,不光是烤鴨味道做的正宗,還要講究吃的健康,環境宜人。吃完烤鴨要想消遣,溜躂著不遠兒,就是南新倉的倉庫,現如今這裡搖身一變成了欣賞昆曲的殿堂,《牡丹亭》長演不衰,不過無論是吃飯還是看戲,價格不菲倒是真的,看來東富的基因倒是一點沒變。

老北京形容一個人有錢,有這麼一句北京話相信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叫「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恆」。現如今前三樣您還能見到,唯獨「四大恆」沒有了,所謂「四大恆」就是當年在北京城裡首屈一指的四家帶「恆」字的錢莊,有錢有身份的人都以能用上「四大恆」的銀票為榮耀,這四家分別是恆興號、恆和號、恆利號和恆源號。

湊巧的是,這四家錢莊都集中在東城,除了恆源號在當年的東四牌樓東邊以外,其餘的三家都在「大市街」,也就是東四南北走向的這條大街。為什麼這兒叫「大市街」呢?因為東四之所以叫東四,是因為早年間這兒有四座牌樓,其中一個牌樓上寫著「大市街」。可以說東四是清朝名副其實的「老北京金融街」,四大恆的銀號全在它這兒扎堆兒。在《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中記載:「凡官府往來存款,及九城富戶顯宦放款,多倚為泰山之靠。」這也可以看出來當年在北京的金融界,「四大恆」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四大恆」的錢莊為什麼會如此有名呢?咱們打一個比方,早年間花的金銀,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的投資金銀條,都是按份量定價的;而早年間花的銀票,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的紙幣。但是現在我們花的紙幣都是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發行的,早年間各個錢莊是可以自己發行銀票在市面上流通的,但是小錢莊因為資本薄,即便出了銀票也沒人愛用,商家也不愛收,因為怕不保險,保不齊哪天這小錢莊就倒閉了,而四大恆的資本雄厚,大伙用著四大恆的銀票心裡放心,臉上也有面兒,到後來甚至以用四大恆的銀票為炫耀的資本。

要說東富的新銳代表,金寶街可以說是當仁不讓啊!要論歲數不算大,1998年至今,也就十四歲,但是它這名頭可不小,直比紐約的第五大道了。這條街西起金魚胡同東到雅寶路,730米的街上,豪華酒店、頂級會所、高檔購物中心是一應俱全。但是要說最奪人眼球的,還得說是名車薈萃,金寶街有勞斯萊斯、法拉利、蘭博基尼、阿斯頓‧馬丁、寶馬、布加迪、帕格尼等展廳。可以說這是現今國內最牛的豪車一條街了,說實在的,別看我說的頭頭是道,這豪車,讓我看著車標我都不認得。說了半天可不是讓您拜金,如果是真的愛車之人,買不起沒關係,我也算給您介紹了一個過眼癮的地界兒了。

東富說完了,下邊咱們聊聊老北京的西貴。貴,這是身份地位的象徵,那什麼人在老北京有身份有地位呢?當官的肯定比老百姓有地位,那什麼人比當官的還有地位呢?肯定是和皇上沾親帶故的人啊。這就是貝勒、王爺。一說到王府、貝勒府扎堆的地方首推什剎海,早年間什剎海周邊不光是寺廟多,王府也多,最起碼不下十座,至於說為什麼王府扎堆西邊,我聽過這麼一種說法,第一,西邊離皇宮近,進宮商議國事方便;第二,北京城的地圖如果您從中軸線一對折,水面都在西邊,前海、後海、積水潭、北海、中南海,有水景色就好,臨湖而居,青柳垂岸,這麼好的地方肯定得緊挨著皇上家的親戚住了。下邊咱就在西邊找幾座有意思的王府給您說說。

濤貝勒是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七叔,他的府邸就在什剎海柳蔭街27號,現在北京十三中的所在地。要說這位皇叔,新潮、洋范兒那是一點不假,清朝的皇叔酷愛自行車,您聽著新鮮嗎?那還是載濤十幾歲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見了進宮演出的民間藝人在表演車技,於是乎對自行車的愛一發不可收拾,那當兒王爺、貝勒騎馬沒問題,但是騎車可是讓人覺得是「有失體統」的事兒,王公大臣們肯定是極力反對,但是載濤就有這股子執著勁,認準了的事一定是力排眾議,就這樣,堂堂的大清國皇叔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騎車得需要地方,貝勒府裡是耍不開了,這麼大一個皇叔就滿北京的可著胡同騎車逛街,以至於那個時候載濤對北京的胡同全都門清,快趕上活地圖了。載濤不光是自己騎車,府裡下人只要是喜歡,他全都教;這股風兒慢慢地可就吹到小皇上溥儀那去了,在叔叔的帶動下,小皇上也學會了騎車,可是皇上畢竟是皇上,哪怕就是個末代皇上,他也不能跟叔叔載濤似的滿胡同騎車啊!好在是皇宮比貝勒府地兒大,可是有一節,紫禁城裡每道門都有門檻,皇上一到門檻就得下車搬過去,這是誰騎誰啊?為了方便騎車,溥儀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鋸門檻!從此紫禁城的大門都成了「豁牙子」。

載濤喜歡騎車在京城都是出了名的,您看現在電動自行車不新鮮了,但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北京城就有了電滾子帶動的自行車了,載濤趕時髦啊,自己也弄了一輛,每天「突突」來「突突」去,招的好多小孩跟在屁股後頭看熱鬧。載濤騎車一騎就是幾十年,直到快八十了,家裡人為了安全起見不讓他騎了,載濤也承諾,過了八十大壽就不騎了,可就在79歲這年,載濤跟兒子說「過了八十我就不能騎車了,要不咱們挑個日子,痛痛快快地再騎一回?」就這一句話,載濤挑了個禮拜天,帶著兒孫一起,由打北京城騎到十三陵,一天打了個來回兒。

濤貝勒府現如今不對外開放,但是它馬路對過兒有座王府每天是門庭若市啊,這就是恭王府。一說到恭王府肯定提到和珅,可是恭王府裡鬧鬼的傳說,在北京也是由來已久了。

老北京人傳說,在恭王府後花園,每到雷雨交加的夜裡,總有一個黑影在尋找著什麼,這個黑影是誰,他到底在找什麼呢?這還要從咸豐皇帝死後開始說起,當時就是這位恭親王奕訢幫助慈禧太后發動了宮廷政變,幹掉了顧命八大臣,開始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日子。在別人看來,慈禧太后大權在握,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那怎是一個風光了得啊!不過,背地裡呢,家裡老公死了,兒子也不聽話,家外邊外國列強虎視耽耽,這慈禧太后也沒少擔驚受怕的,這一擔驚受怕就病了。慈禧太后的病拖著不見好,恰在這時,有位太醫站出來了。

這位太醫姓陳,為人耿直,也不管避不避嫌這套了,直接給慈禧太后切脈診斷,開方治病;也不管什麼減藥減量,再加上慈禧太后本身就沒什麼大毛病,沒用多少藥,這病就好了。慈禧太后的病是好了,可陳太醫的麻煩也來了,一是和太后有了肌膚之親,二來是治病有功,慈禧太后對陳太醫那是恩寵有加,這就惹惱了一個人,誰啊?大太監李蓮英。

為了和陳太醫爭寵,李蓮英秘密地去見了恭親王奕訢,添油加醋地就把這事兒報告給了恭親王,奕訢一聽,這還了得!這瓜田李下的鬧到宮裡,讓大清朝的面子往哪擱呢?於是,暗自設下毒計,把陳太醫騙進恭親王府,勒死了事。於是關於恭王府的鬼影到底在找什麼,也就有了一個說法,大概是那位陳太醫太沉迷醫術了,直到死了,他還在找他的那只行醫用的藥箱呢。

北京城過去還有一句老話,叫恭王府的房,豫王府的牆。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事不規矩,老是想超越自己的本分。那恭王府的房和豫王府的牆,怎麼就不本分了呢?

在清朝那會兒,就是王爺蓋房子,也得有個規矩,不能多蓋出幾進院子,而且,牆的顏色,屋頂上瓦片的顏色,都不能亂用,比如明黃色,這是皇上家的專用色,身為臣子要是用了,這叫逾制,輕則抄家,重則殺頭。

這話絕不是嚇唬人的,遊覽過恭王府的人都知道,恭王府最氣派的建築名叫錫晉齋,這座房子,從支撐的柱子,屋簷下的雕刻,還有大廳裡的隔斷,都是金絲楠木的,處處都是仿照著故宮寧壽宮而建的。這是什麼概念啊?給您打個比方吧:太和殿諸位都知道吧,那裡邊正中間的龍椅就是金絲楠木的,你一來仿照皇上家的裝修風格,二來選用皇上家的裝修材料,不要你命要誰命啊?當年和珅被賜死,錫晉齋建築逾制就是其中的一條罪名。

恭王府的房子是和珅自己偷偷逾制建的,豫王府的牆那是皇上下令給改的。豫王多鐸,是清朝最早的八個鐵帽子王之一,什麼叫鐵帽子王呢?就是可以世襲罔替的,兒子可以繼承老子的爵位。到了第四代豫王,已經是清朝乾隆年間了,據說這位王爺好下棋,和乾隆皇帝是一對棋友,有一次和乾隆十局定輸贏,結果最後還是下了個五比五——平手,乾隆皇帝一高興就想賞點什麼,賞別的王爺府都有,得了,把你家的牆加高三尺吧!由打這兒起,豫王府成了北京城圍牆最高的王府。當然,這圍牆越高,也就表明這王府的地位越高。20世紀初,豫王府被賣給了美國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後來,美國人拆除了王府的建築,把這裡建成了一座醫院,這就是如今的協和醫院了。

說完了東富西貴,下邊咱們該說說南賤北貧了。南賤,顧名思義說的是老北京南城的居民身份地位比較低賤,既然身份低賤,您說那生活還能好的了嗎?要說生活最苦的有這麼一群人,都集中在一條臭水溝邊上。

這條溝就是龍鬚溝,它的出名,老捨先生是功不可沒的,通過老捨先生的作品,大伙根深蒂固地認為龍鬚溝就是一條臭水溝,其實這還真是有點冤枉這條溝了。據《北京市志稿》記載,龍鬚溝「北起虎坊橋,迤邐東下,經永安橋、天橋、紅橋,經天壇北,復南折至永定門外之護城河,長約一萬九千餘尺」。咱們都說北京城的中軸線是一條龍脈,龍得有龍鬚啊!所以您看龍鬚溝的位置,正好是龍的鬚子,看來這個名字起的還是挺形象的。

龍鬚溝最早其實是一處風景宜人的地方,明清時期,龍鬚溝甚至是北京人清明節踏青出遊的好地方,到了清末民國的時候,龍鬚溝因為疏於管理才成了一條臭水溝,從此龍鬚溝變身龍蛆溝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在一次採訪話劇《龍鬚溝》的老演員鄭榕先生的時候,老爺子說了一件親身經歷的事情。為演好《龍鬚溝》這部話劇,老先生去龍鬚溝體驗生活,有一回正好趕上下大雨,老爺子說,當時眼看著水就漫進了院子,然後上炕、上桌子,等水退去了,滿炕滿桌子爬的都是大尾巴蛆。

既然龍鬚溝這麼髒,為什麼這些窮苦人還甘願住在這呢?在採訪的時候鄭榕先生也跟我說了,因為龍鬚溝離著天橋近,當時住在這兒的人都是底層的藝人或是做小買賣的,他們都指望天橋這塊地方掙錢吃飯呢。所以舊社會窮苦人能吃飽飯是第一位的,髒不髒的已經顧不上了。國民黨時期他們是光收捐不辦事,等到解放後,還是新中國為老百姓清理了龍鬚溝。

南城除了窮苦人多還有就是「三子」多,哪三子呢?戲子、窯子、舉子,先說舉子。舉子多自然是因為南城會館多,會館就相當於現在的駐京辦,那個時候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北京有這麼一句老話叫「臭溝開、舉子來」,什麼意思呢?因為老北京清理下水道都是在春天,因為天暖和了,下水道裡的臭淤泥都解凍了,好清理,所以這叫「臭溝開」,而這個時候也是各地的舉子們進京趕考的時節,所以叫「舉子來」。那個時候交通不便,舉子們來到北京趕考,一路上舟車勞頓,甚至還要翻山越嶺,同一個地方的舉子大家結伴進京,互相還有個照應,來到北京都住在本地的會館,也是出於同鄉的情誼。現如今南城名氣最大的會館當屬湖廣會館,但是它早已失去了會館的功能,成為了一處餐飲、娛樂的場所,來這裡聽聽戲、品品湖廣菜倒是不錯的選擇。

說到南城的第二子就是「窯子」了,其實窯子並不是妓院的統稱,老北京只有低檔的妓院才稱為窯子。而一說到南城妓院的聚集地,我想沒有人不知道八大胡同的,八大胡同說的不是一條胡同,而是八條胡同的統稱。老北京話管「逛胡同」特指為逛八大胡同,所以遇見正宗的老北京人,您嘴裡可得有個把門兒的。

韓家潭現在叫韓家胡同,這就是當年八大胡同其中的一條,這條胡同在全盛時期雲集了二十多家妓院,而且還是以「相公堂子」出名,什麼叫「相公堂子」呢?這就是老北京的男同性戀場所。

當時的妓院不光有妓女,也有相公。據說相公不光要長得眉清目秀,說話的聲音都是細聲細語的,培養一個相公成本很高,不光要起居奢華,還要敷藥保養。其實當年在老北京的窯子裡有不少的專業術語,現在您看古裝電視劇還能聽到,但是問您是什麼意思,估計知道的就不多了。比如說「大茶壺」,這說的是窯子裡伺候人的男僕人,為什麼叫大茶壺呢?因為那會逛窯子的客人都是在窯姐的房間裡單聊,免不了喝茶,茶喝完了怎麼辦呢?您不能像在飯館一樣叫小二的過來續茶啊!因為客人在單間裡呢!於是他就拿茶壺蓋兒敲茶壺,男僕人一聽就知道該伺候著了,所以窯子的男僕叫大茶壺。窯子裡的媽媽叫「老鴇子」,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認為鳥分善惡,惡毒的鳥有一種叫「鴆鳥」,飲鴆止渴就是說的這種鳥毒,但是鴆鳥是公的,母的叫鴇,這多形象啊!幹這行就得歹毒,拐賣婦女、逼良為娼,好人幹不了,所以舊社會窯子裡的媽媽叫「老鴇子」。還有「搞破鞋」,說的是老北京最低賤的妓女,她們往往姿色不佳,入不了妓院,只能在自己家裡行苟且之事,老北京也叫「暗門子」,但是為了招攬生意就得做廣告啊!於是她們就把自己的一雙繡花鞋掛在門口,大夥一看這個就明白這家是幹什麼的了。繡花鞋常年在門口掛著,日曬雨淋的漸漸就破了,所以老北京管她們叫「破鞋」。

說完了舉子、窯子,下邊該說戲子了。戲子聚集南城也是有歷史原因的,清朝實行滿漢分居,其實嚴格地說應該是兵民分居,在旗的旗人住內城,不是旗人的住外城。內城不允許娛樂,所以老北京的戲班、戲園子都聚集到了南城,而在南城眾多的戲樓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正乙祠大戲樓,第一,它是北京城裡現存最老的戲樓,明朝始建;第二,它是分上下兩層的戲樓,演神仙戲的時候,仙人可以從天而降,這一點也許您會不以為意,但我給你打個比方您就知道它的級別了,故宮裡的暢音閣大戲樓也是分層的,這都跟皇上家是一個級別了;第三,它是現在還在演出京劇的古戲樓。

舊社會一說戲子,都帶有鄙視的口吻,因為學戲的人出身不高,而且文化有限,但是現在今非昔比了,京劇被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演員也不再是低學歷的底層百姓了。正乙祠戲樓現在的當家演員劉欣然就可以說是一個才子,北大畢業,因為喜歡京劇才投身了梨園行,論扮相、論身段、論唱腔都沒得挑,尤其是扮上戲之後真能叫不少姑娘都汗顏。而且正乙祠戲樓雖然遊客來的不少,但是人家並不是以打戲引人,而是以唱功戲為主,人家的理念就是,老外不見得就只看武打,真正的藝術都是吸引人的。

東富西貴南賤北貧,說了這麼多,就差北貧沒說了,按說老北京北城那是正黃旗和鑲黃旗的地盤,地位不低了,可是到了清末的時候,鐵桿莊稼一倒,這些遺老遺少們斷了錢糧,就只能靠變賣家當過日子了,所以就越來越貧窮,因為他們倒賣家當還催生出了一個行業——打小鼓的,這小鼓也就是瓶子蓋大小,用籐條一打,聲音清脆,他們專去北城,為什麼啊?因為他們不是普通收廢品的,只收古玩,他們知道北城大戶人家裡有貨,而且為了臉面又不好意思拿到街上去賣,一聽見打小鼓的就叫進家裡賣,這也是為了顧全臉面,正應了那句話「臉比命值錢」。您說他們窮嗎?那是真窮。但人家身份在旗,即便窮也不能說人家低賤,哪怕家裡的被窩都當了,這些旗門兒大爺出門也得穿得倍兒體面,這就是北貧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