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街角的老北京 > 品香問道 >

品香問道

香,為何物?問題一出也許大多數人會想到燃香禮佛或是燒香拜神,不可否認,這確實是香中的一種,但絕非全部,甚至可以說那只是「香」中九牛之一毛。

前一陣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使大家對清廷的宮中用香頗感興趣。香在後宮之中的功能不僅是用來改善空氣,還可以用來治病,甚至嬪妃間互相加害所用之物都已有了香的影子,劇中嬪妃間殘害龍胎所用的麝香當門子,使觀眾看後心有餘悸,對麝香敬而遠之。其實影視劇中只是揭開了宮廷用香的冰山一角,後來有幸結識了清宮造辦處藥香世家的傳人李時亮,使我頗受裨益,記得問及香的知識,時亮兄有一句話總結得相當到位,他說「香乃天地間之正氣」,而後細細聊開,方知藥香世界的龐雜紛繁。

而今如有雅興遊覽紫禁城,您會發現,無論是皇帝上朝的三大殿,抑或是起居之所養心殿,殿堂正中總有一組彰顯皇帝身份的家居陳設——寶座間,其中有寶座一把,背後設屏風,前有腳凳、地毯,左右對稱有香幾,上設香爐,抑或左右對稱一對垂恩香筒,這是燃香之器。清朝時皇帝上朝前香筒內早已點燃香料,自然同殿議政的大臣也可有幸聞到燃香,因為聞到了專供皇帝的香,此乃皇恩浩蕩,所以將燃香的器具也命名為——垂恩香筒。

皇家除了燃香之外,與香有關的物件也可以說比比皆是。中國古時稱皇后的宮殿為椒宮,《漢書》卷六十六《車千秋傳》之中就有記載:「江充先治甘泉宮人,轉至未央椒房。」所謂椒宮就是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而芳也,這也算是香的一種。

觀察清朝的人物肖像或照片不難發現,就以慈禧為例,旗袍的大襟處多會別有一串念珠。時亮兄與我談及時說道,此珠其實不光是念佛之用,造辦處也會根據時節製作不同的藥香珠串供慈禧佩戴,以驅瘟避穢。慈禧同時也是一位愛美之人,因此所用化妝品,如頭油、珍珠粉、胭脂一類其實也都歸藥香範疇。

除了宮廷,香還與宗教關係緊密,在佛教裡燃香供佛是一種很普遍的供養形式。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當中就有「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的偈言。在佛教寺院的供桌前常會看到繡著「戒定真香」字樣的桌圍,戒乃是佛祖釋迦牟尼佛定下的戒律。佛陀教化一生,在拘屍那城入滅之前,弟子垂泣詢問,佛陀入滅之後弟子以誰為師,佛陀說「以戒為師」,所以修行的根本在於戒,而因戒則可生定,因定而生「心香」,所以香並不只是鼻根所能聞到的氣味。

在佛教寺院的禪堂常會設置一物,名曰「香板」,在僧人打坐時由僧值拿在手中,給那些在打坐時困頓或是散亂的僧人以提醒,當然也有不少僧人在香板點肩的剎那開悟。南懷瑾先生就在自己的書中說過香板的來歷。清朝的雍正不但是一位勤政的帝王,也是一位佛學造詣很深的帝王,經常與全國的高僧大德研習佛法,一次在打七的時候,雍正皇帝為使一位僧人開悟,於是用一柄寶劍指著這位僧人,告訴他打完禪七若不開悟就用這柄寶劍殺了他。人在被逼到絕境時往往會迸發出超乎自己意料的能量,後來這位僧人果然開悟了,後世之人便模仿寶劍的形狀做出了木質的香板。

說到香似乎和宗教總是很密切,供佛的壇也叫香壇,供佛的寺院也叫香界等等。贅述頗多,只是想表述香的博大精深,實乃中國文化源流中的一朵奇葩,而今可喜,香道文化漸受追捧,此乃好事,但與此同時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鄙人又不免有文化被誤讀之擔心。結識時亮,感喟同輩之人英才輩出,其實若讓我總結何為香,我也只能借用古人之語——明德惟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