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街角的老北京 > 地壇趣聞 >

地壇趣聞

說到地壇,北京人都不陌生,每年過春節北京城交通最暢通的那幾天,地壇周圍也免不了大堵車,大家奔這兒來都是為了每年一屆的地壇廟會。要說北京的廟會最近幾年也算是花樣翻新,石景山的洋廟會,朝陽公園略帶時尚味的廟會,但是總也拼不過北京城的兩大傳統廟會,南有1984年始辦的龍潭湖廟會,北有1985年始辦的地壇廟會。

其實要我說,這兩大廟會每年也都差不多。就拿地壇廟會來說吧,每年都會在西門立一個生肖卡通像,說真的,如果不看這個生肖像,我真分不出這是哪一年的廟會。

但是年年雷同無所謂,老百姓依然會趨之若鶩,大家不圖新鮮,也許出了廟會的門也會大呼沒勁,但是年根兒底下不去逛一趟廟會就會覺得跟沒過年一樣,正如老捨先生在《趙子曰》裡寫到的:「所謂逛者就是擠,擠得出了一身汗,逛之目的達矣。」

作為廟會界的老字號,地壇也在思變,最近幾年就依托自己本有的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恢復了祭地表演,若問我什麼感覺,說出來也許有些得罪人,真是不敢恭維。

首先祭地本是中國作為農耕大國最直接的體現,它體現的是一個民族對於大地的敬重,封建社會貴為天子、凌駕於萬人之上的帝王,也會在特定的時節謙卑得像個臣子去地壇祭地、去先農壇親耕,而如今把它演化為表演是否有些兒戲呢?記得有一年為了博取眼球,地壇搞了一次草根兒皇帝的海選,勝出者可以在祭地表演中飾演皇帝,我依稀記得是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勝出了,這次活動更讓我覺得中國傳統的祭祀豈可如此兒戲。

其次祭祀的時間有待商榷,據鄙人淺學,祭地似乎是在每年夏至日舉行,春節廟會期間舉行祭地表演,會不會對本就漸漸淡忘歷史的國人以更大的誤導呢?

有人會說,歷史也是需要大家瞭解的嘛!此話不錯,但可以換一種方式,根據史料認認真真地排練一次祭地大典,夏至日如期舉行,留存影像資料以傳後世豈不更好。

雖然地壇廟會上的祭地表演我實在是不感興趣,但每年地壇的春秋季書市,我倒覺得實在是功德一件,愛書之人成捆地買書以解對知識的渴望,表面上看他們是在買書,實則這是文脈的一種傳承,不過辦了二十多年的地壇書市在2013年也停辦了,這是不是預示著當下社會越來越浮躁了呢?書本無人問津,網絡開始興盛,前幾年博客盛行,大家還能看看博客裡的長篇大論,這幾年博客已然不再吃香,微博的勢頭蓋過了博客,140個字似乎反映了人們的浮躁。對了!還有地壇相親會,大齡未婚一族的父母們在這裡翹首企盼的身影,以上這些都成了地壇的個性名片。

現如今咱們去地壇估計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從雍和宮橋下往北就到了地壇南門了,但是您琢磨琢磨當年皇上祭地走的是什麼路線呢?告訴您,絕不是這條路線!因為老北京在雍和宮橋的位置是北京的城牆,皇帝祭地都是出安定門往北進地壇西門,那才是地壇的主門,您現如今去地壇西門還能看見一座精美的牌樓,這也是進入地壇的第一座建築物。明清兩代皇帝到地壇祭地都是先經過牌樓,再進壇門。不過現在那座牌樓是1990年為了迎接亞運會,按照乾隆年間的樣式重建的。

地壇既然是皇家祭壇,咱們都知道皇家的專用紋飾就是龍紋了,按說這座牌樓如果佈滿龍紋也不稀奇,可偏偏這座皇家祭壇的牌樓上全是鳳紋,莫非是哪位皇上妻管嚴嗎?實則不然,中國的建築無處不體現著陰陽與風水學,天為陽地為陰、乾為陽坤為陰、龍為陽鳳為陰,所以有「天龍地鳳」之說,所以這座牌樓繪的是丹鳳圖和牡丹圖。

當年的皇帝進入地壇西門後一路往北,如今在地壇的北面還存留有一組建築叫「神馬殿」,幾年前神馬這個詞在網絡上曾經爆紅,甚至在春晚上都加在了小品的包袱裡,但殊不知明代北京早已有了神馬一詞,可是此神馬非彼神馬,皇帝一路從紫禁城來地壇祭地,進入地壇後皇帝的御馬不能進入內壇,神馬殿就是存放餵養皇家御馬的場所。

地壇的主要祭祀場所就是內壇的方澤壇了,古人的宇宙觀認為天圓地方,故而天壇的圜丘壇是圓形,祭地的方澤壇便是方形。方澤二字在《周禮》中有所記載「夏至日祭地祇於澤中方丘」,方乃形狀,澤乃聚水之地。但是如今遊覽方澤壇似乎未見有水,那您要仔細觀察,在方澤壇四周有水渠環繞,為防遊人墜落如今已經用鐵絲網蓋上了。方澤壇西南外側有石雕的龍頭,當年皇帝祭地時方澤是要注水的,水深可以到石雕的龍頭,這樣就形成了《周禮》中說的「澤中方丘」。

其實方澤壇的建築講究還有很多,例如它的形制和尺寸,方澤壇的平面是正方形,共有兩層。據《明會典》當中記載,方澤壇上層方六丈,下層方十丈六尺,均高六尺。當然這裡說的是周尺,一周尺合現在的22.5厘米,換算成現在的尺寸上層邊長20.35米、高1.28米,下層邊長35米、高1.25米。不知您注意到沒有,這所有的尺寸都是雙數的,前文說過古人把萬物分為陰陽,天屬陽地屬陰,單數為陽雙數為陰,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方澤壇的建制多用雙數了。

不過如今能有這等閒心品讀中華建築之精髓的人不能說沒有,但恐也不多,倒是每年廟會,只要花錢買三支劣質香,誰都可以上方澤壇拜一拜,還有廟會期間在方澤壇上的百姓卡拉OK,記得很多年前就已經十元一首歌了,這個讓明清兩代帝王收起霸氣,讓民間百姓覺得神秘莫測的地方,料古人萬萬想不到如今已成大眾娛樂的場所。

封建社會的地壇是肅穆的皇家祭壇,現在一說地壇準得加上公園倆字,那地壇又是什麼時候從「皇家祭壇」變成「賣票公園」的呢?

說起此事都要「歸功於」一位皇帝,他就是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1923年的9月,日本關東發生了大地震,溥儀雖說還是皇帝,但是跟列祖列宗已經沒法比了。日本人以關東大地震為由脅迫溥儀,必須籌集大量的資金來救助日本政府,無奈之下,這位末代皇帝只好把地壇欽點為對外售票的觀光場所,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座古老而威嚴的地壇,才向尋常百姓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老北京一直有五壇八廟的說法,「天地日月」和北海的先蠶壇這是五壇,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天地日月」和社稷壇這為五壇。明成祖朱棣篡奪皇位後定都北京,他仿照南京的建制在永樂十八年修建了天壇。您要是看天壇的地圖不難發現,天壇的北牆是半圓的,南牆是方的,這代表的就是天圓地方,也就是說朱棣那會兒祭天和祭祀五穀都在天壇,實行天地合祭;地壇是嘉靖九年修建的,從時間上看,地壇比天壇晚了一百一十年,所以說朱棣活著的時候北京城壓根就沒有地壇,那北京城為什麼又會冒出個地壇呢?

咱北京能有地壇還得歸功於明朝一位死軸的皇帝。話說明武宗皇帝朱厚照一輩子荒淫無度,北京的豹房可謂赫赫有名,有人說那是朱厚照養豹子這些猛獸用的,也有人說那是武宗皇帝金屋藏嬌、養美女的地方,但不管怎麼說,反正不是幹正事兒的地方。因為體力透支,31歲的武宗皇帝便撒手人寰了,可憐武宗臨死也沒個一兒半女。

沒有皇嗣在帝王家可是大忌,江山不能落到旁人之手,就算是對付也得找個老朱家的人繼承皇位,於是這份幸運落到了年僅15歲的嘉靖頭上。嘉靖一路小跑趕忙進京,16歲登基成了皇上。不過這裡頭有個問題不知各位看出來沒有,死去的武宗皇帝叫朱厚照,登基的嘉靖皇帝叫朱厚熜,都是「厚」字輩的,也就是說嘉靖是武宗皇帝的堂弟,不是子承父業,而是弟承兄業,這就成了日後的一大隱患。

果不其然,嘉靖的皇位剛坐穩就想給自己的親爹「興獻王」討個名分——當太上皇,但俗話說「甘蔗沒有兩頭甜的」,要麼您別當皇上,要麼您別認親爹,二者必選其一,可是嘉靖就非得「又吃魚又啃熊掌」,於是「大禮議」事件爆發了。

據記載當時在紫禁城左順門,也就是現在的協和門前,二百多位大臣下跪抗議,最終嘉靖皇帝也沒露面,而是派人把130位大臣拖出午門廷杖,當時就打死了17位,這就叫「胳膊擰不過大腿」,得了便宜的嘉靖並沒有就此罷休,「我不但要改祖宗的章程,我還要改祖宗的建制」。

嘉靖九年二月,嘉靖皇帝以天地合祀不合古制為由,集合群臣596人商量修地壇的事,最後是108票贊同,290票反對,198票棄權。其實嘉靖皇帝無非就是走個過場,別看反對的呼聲高,可地壇還是照建不誤,不光建地壇,日壇、月壇捎帶手都建了吧!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更定祀典」,也就是打這兒起北京才有了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