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街角的老北京 > 品茗佳具 >

品茗佳具

前幾天閒來無事又起了逛故宮的癮,在太和殿西側的展室裡意外地發現了一把皇家的紫砂壺,駐足觀看了許久,想到天氣逐漸熱了,又到了喝茶消暑的好時節,於是回到家裡便把自己的幾把紫砂壺又好好地把玩了一番。

北京人喝茶其實不分四季,但是夏天天氣炎熱,茶喝得更多。小時候心裡一直想不明白,既然天氣那麼熱為什麼還要喝熱茶解暑,喝冰鎮的冷飲豈不更痛快啊!後來結識了一位中醫,一語中的地告訴我,喝熱茶能使毛孔張開排出暑濕,是真正的解暑,而喝冷飲則使毛孔收縮,暑濕之氣都被憋在了體內,當時感覺是涼快了,但是久而久之人會坐病的,看來中國祖先的智慧實在是讓人欽佩。我一向以活得老性自居,所以剛剛二十多歲的我便成了同齡人眼中的異類,喜歡品茶多過冷飲。

說到喝茶,與之相配的器具中紫砂絕對堪稱上品,而關於紫砂器具的來歷可謂是眾說紛紜,我只揀幾則有趣的說說。

說到紫砂就不得不說大名鼎鼎的宜興,在宜興有兩處景觀,「慕蠡洞」和「西施洞」,這兩處景觀就和春秋時期的范蠡和西施有關了。范蠡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大夫,傳說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掉吳王之後,他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而且他也知道越王勾踐是一個只可共患難但不能同富貴的人,於是便帶著西施一葉扁舟漂過太湖,來到丁蜀之地過起了隱居的生活,所謂丁蜀之地就是現如今的江蘇宜興地區。

范蠡來到這裡就開始教當地人挖土燒窯。既然是隱居,自然不能暴露真實姓名,於是范蠡便自稱「陶朱公」,後來陶朱公便被制陶業奉為了「造缸先師」。從此名也能大概看出,當時范蠡教當地百姓製作的應該不是紫砂壺這類精細的物件兒。不過范蠡也算為當地燒窯開創了先河,這也為日後紫砂壺的問世打下了基礎,所以宜興當地更是把范蠡當做「陶祖」供奉,直到20世紀50年代,宜興當地每逢重陽節還要祭祀范蠡。不過據考古證明,丁蜀之地的制陶業開始於新石器時代而並非是春秋時期,但是范蠡的這段傳說在當地卻是家喻戶曉。

還有一則關於紫砂的傳說也很有意思,故事的主角也是人盡皆知的,他就是沈萬三。咱們都知道沈萬三是江南首富。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修建南京城的時候資金不夠,他知道沈萬三號稱叫「活財神」,於是便命令沈萬三掏錢修一半的南京城。沈萬三修東南城,皇上自己修西北城,結果皇上的西北城還沒修完呢,沈萬三的東南城已經竣工了。

沈萬三之所以這麼有錢,據說是因為他有個聚寶盆,據傳,他那個聚寶盆就是個紫砂壺,這是怎麼回事呢?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天沈萬三的府門前來了一個老乞丐,穿的破衣爛衫,但是氣質非凡,有點仙風道骨的意思,更奇怪的是老頭要飯的傢伙事兒是一把沒有蓋兒的大紫砂壺。沈萬三是一個壺迷,看到好壺就走不動道,看到老頭這把紫砂壺之後,沈萬三眼睛一亮,心裡知道這是一把好壺,按現在話說,沈萬三抱著撿漏的心態問這個老頭:「老頭,你這壺賣嗎?」老頭說:「不賣,這是我要飯的傢伙,壺沒了我也活不成了。」一看老頭不賣這把壺,家丁過來就打算把老頭轟走,可是沒想到沈萬三卻把老頭留在了府中居住,每天是好吃好喝地伺候著。

一晃好幾年過去了,沈萬三沒少給這個老頭花錢,但是半句怨言都沒有,而且還時不常地把老頭請到自己的書房裡喝茶聊天,借此機會也把玩一下老頭要飯用的那把大紫砂壺。俗話說日久見人心,老頭看出了沈萬三並不是一個暴發戶,而是真正懂壺的人,於是老頭在臨死之前把這把大紫砂壺送給了沈萬三,而且道出了實情:這把大紫砂壺並不是殘品,它有一個壺蓋,被老頭藏在了山上的一座廟裡。老頭死後沈萬三去廟裡找到了壺蓋,對這把紫砂壺是愛不釋手。傳說南京城的南門下埋著沈萬三的聚寶盆,而那個聚寶盆就是這把大紫砂壺。

紫砂器具出現的時間很早,但是紫砂壺的出現則是明朝正德年間的時候了。說到紫砂壺就必須要說到紫砂大師供春了,他製作的紫砂壺被稱為「供春壺」。供春也被稱為龔春,他本是宜興學憲吳頤山的家僮,所謂學憲是古時候管理教育科舉的官職,這個吳頤山也是一位文人雅士,和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是好友。吳頤山經常去金沙寺與出家人坐而論道,供春為了侍候主人也經常一同前往,在寺中供春常看到老僧用紫砂製作器具,供春十分感興趣,於是私下和老僧學藝,供春刻苦用功,技藝突飛猛進,更有甚者說供春制壺的用料極其講究,他把寺中老僧做完紫砂之後洗手的時候盆裡沉澱的砂泥收集起來,這種泥細膩、純淨。供春做出的紫砂壺「器薄質堅」,他的這門手藝偶然間被主人吳頤山看到了,於是命他做幾把壺請當時的文人名流鑒賞,沒想到大家交口稱讚。

供春壺有一個款式叫樹癭壺極其有名,所謂樹癭壺,就是壺身仿照樹瘤子做成。這把壺後來輾轉流落民間,1928年時一位江南名士儲南強在蘇州的一個雜貨攤上發現了這把壺,他也拿不準這把壺到底是不是真的,於是試探性地問攤主:「您這把壺多少錢?」攤主看看儲南強,伸出了一個手指,儲南強心想,這可不便宜,我身上帶的錢也不夠啊!後來攤主一張嘴,儲南強懸著的心算是一下落了地,攤主伸出一個手指頭說:「一塊大洋。」於是儲南強很痛快地花了一塊大洋買下了這把壺,而後又去找大畫家黃賓虹鑒定,經確認這把就是供春的樹癭壺。日本侵華時期,日本人看上了這把壺,要出八千塊大洋買下,黃賓虹毅然回絕,帶著這把壺躲進了深山老林,直到解放後把這把壺獻給了國家。現在它就陳列在國家博物館裡。可是美中不足,這把壺的壺蓋不知去向了,現在的壺蓋是後人根據想像後配的,如今誰也說不清供春壺原來的壺蓋是什麼樣子,所以我管這把壺叫「東方的維納斯」,因為這也是一種殘缺的美。

現在的市場供春壺也是經典款式,大師們也紛紛模仿供春式,供春壺因為壺身模仿的是樹瘤子,所以並不光滑,新壺只是外形極像,最有意思的是,用茶水養壺時間長了,茶漬漸漸地浸入壺身,那時候的顏色幾乎都和真的樹瘤子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