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街角的老北京 > 中軸線上的大茶館 >

中軸線上的大茶館

老北京的大茶館其實我未曾經歷過,但是不知為什麼,我總有那麼一股子茶館的情節。

對於老北京茶館啟蒙的認識,還是源自老捨先生的話劇《茶館》。而今天決定寫寫我未曾逛過的大茶館,也是緣起於前一陣子採訪了在話劇《茶館》裡扮演常四爺的老藝術家鄭榕先生。老先生說當年老捨先生完成了《茶館》的創作之後,拿著劇本來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為演員們念劇本,老捨先生雖然身為作家,但是念起劇本來是聲情並茂,把演員們都帶進了情境。當大家聽到茶館裡有提籠架鳥、養蟲下棋的時候都興奮不已,覺得這東西太好玩了,但是老捨先生卻很嚴肅地跟大家說:「你們不要覺得這個東西就是好玩,這都是文化!」這句話讓鄭榕先生時隔多年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還依然記得。

舊京的茶館其實不等同於如今的咖啡廳或者茶藝樓。在老北京的茶館裡「喝茶」好像倒在其次,那裡是一個交流中心,有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交流。首先,老北京不像現在信息這麼發達,恨不得剛發生的事情就已經通過微博直播了。那個時候也就是有那麼幾家報館和私人電台廣播,而且以當時從業者的責任心來說也不見得消息都是真的,所以大家更願意來茶館裡互通有無,一來可以增進感情,二來還能串串閒話兒,要不說老北京「人情味」十足呢!其次就是文化的交流。清末的北京文化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旗人文化。八旗子弟吃著鐵桿的莊稼,而且朝廷又規定旗人不能經商,有錢有閒的旗人必然把精力都投進了玩裡。這一玩還就玩出了文化,無論是花鳥魚蟲、飛鷹走狗都有講究、有規矩。以當時那種社會背景,必然催生出了北京城茶館遍地。

現在一說到早茶,大家都會覺得那是南方人的專利,其實不然,早年間的北京人是極其講究喝早茶的。早晨起來,洗漱完畢之後先要喝茶,有的是在家裡悶上一壺茶慢慢地品,有的則是去茶館連喝茶帶吃早點。早年間的大茶館不光是各種茶葉齊全,而且代賣飯食,小點心有艾窩窩、蜜麻花、燒餅、喇嘛糕等等,主食有干炸丸子、爛肉面。

現如今,在地安門外大街路東有一個地名叫天匯大院,殊不知這個地方在清朝就是北京城裡的一家大茶館——天匯軒。據說當年在中軸線開設的茶館,天匯軒是最大的一家,臨街是五間門面房。過去的五間不是現在人認為的五間房,而是建築當中四根柱子圍攏,這為一間;進深有五道院子,每道院子都是高搭天棚。天匯軒不光是地方大,陳設也講究,一般的茶座是八仙桌子小方凳,擦得珵光瓦亮;高檔的雅間就得是榆木的八仙桌子官帽椅了。

不光是陳設傢俱,就連用的茶具都是一水兒的蓋碗。這種蓋碗在古裝電視劇裡常見,底下是碗托兒,中間是茶杯,上頭是杯蓋,象徵著天、地、人,所以老北京也管這種蓋碗叫「三才杯」,代表天地人三才合一。其實老北京的講究人喝茶都使蓋碗,就連皇上家喝茶也是蓋碗,一般人家用杯子,再窮點兒的用粗釉大碗,但甭管怎麼著,絕沒有現如今茶藝那一套,什麼聞香杯、大茶海,這都是南方的玩意兒,不過是這幾年才在附庸風雅的人群裡流行開來的。

天匯軒不光是茶好,點心做得也精細,都不大,每塊兒核桃大小,小碟裡碼上六塊兒,在茶館裡一邊喝著茶、一邊吃著點心那是老北京人一天享受的開始。

老北京人好養鳥的很多,早晨起來要去遛鳥,遛完鳥回來順便進到茶館泡壺茶、吃個早點。把鳥往茶館的橫樑上一掛,茶客之間還得攀比誰的鳥哨的好,一隻好鳥那是能給主人爭臉的。也有本身不養鳥的茶客,但是就為了專門來茶館聽鳥哨。

再有,天匯軒地處地安門外大街,當時很多的達官顯貴、衙門口都離這兒不遠,所以這兒的顧客檔次也不低。就說附近的帽兒胡同吧,9號院可園,那是清朝光緒年間的大學士文煜的宅子;35號、37號那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婉容的娘家,俗稱叫娘娘府;13號院是北洋軍閥馮國璋的宅子,45號院是清代步軍統領衙門。據說當年很多在衙門當差的官爺都是在天匯軒喝了茶吃了點心才去衙門上差。

天匯軒大茶館可以說一天到晚就沒有消停的時候。上午的客人聊美了回家吃飯了,下午來的客人可就更雜了,就像老捨先生的話劇《茶館》寫的一樣,人販子倒賣人口的,半仙算命的,壯勞力等活兒的,介紹買房子典地的……這麼說吧!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您在這兒都能看見,所以還專門有人為了搞創作在大茶館裡體驗生活呢!

庚子事變,天匯軒茶館毀於一場大火,之後就再也沒有復建。也許是茶館這種場所已經不太合時宜了,清朝倒台,八旗子弟沒了錢糧,哪兒還有閒錢泡茶館啊!

可是最近幾年傳統文化復興,老式茶館又有所抬頭,甭管是以旅遊為主的老捨茶館,還是很多北京人愛去的相聲園子、評書場子的茶館,總之茶館這種場所又漸漸地被認可了。

現在有恢復中軸線文脈的提議,若能把中軸線上曾經輝煌一時,最大的茶館天匯軒恢復,那豈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個人愚見,恢復,並不是恢復一座茶館的建築那麼簡單,而是要恢復當年茶館裡承載的北京文化,老北京的建築為這座城的骨肉,而老北京的文化、地道的老北京人則是這座城的精氣神,文化是靠人傳承的,若僅存建築而失去了精氣神,豈不是行屍走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