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街角的老北京 > 從雨來散到老字號 >

從雨來散到老字號

什剎海的美景盡人皆知,既古韻悠長又現代時尚,清晨是老北京的靜謐,夜晚是新北京的喧囂,不過說實在的,我對時尚向來不感興趣,所以我更加喜歡清晨的什剎海,我總認為經典才是永恆,特色才是看點。

有時自己也在想,當外地人、外國人一股腦地湧進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時候,你終究想看到這座城市的什麼?是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是那每座城市甚至每個國家都隨處可見的艷俗的燈紅酒綠呢?如果為了泡吧,你大可不必舟車勞頓地來到中國,來到北京!

還是言歸正傳吧!美景似乎都離不開水,有了一池碧波便有了靈動,像「銀錠觀山」經常被人誤讀為「燕京八景」也足以顯現它的景色之美了。

景色美必然遊人如織,遊人多就有消費需求。再加上什剎海西北方的積水潭本是元朝重要的漕運碼頭,商賈雲集自從元朝便開始了。

時光回溯到清朝咸豐年間,通州人季德彩在什剎海支起了烤肉攤子,這個小買賣便是日後大名鼎鼎的烤肉季。

有些資料裡也說烤肉季是清朝道光年間起家的,但據我所知,烤肉季的第一代掌櫃的季德彩是生於清朝道光年間,但是到他在什剎海擺攤做買賣的時候已經是二十來歲了,那時候已經是咸豐年間。

起初季德彩並不是一年四季在什剎海做買賣,他只是每年夏天在什剎海做一季的生意。季德彩做生意很實在,羊肉都是上好的灘羊,而且只用後腿、上腦這些極好的部位,剔除筋頭巴腦,吃的時候絕不會塞牙嚼不爛,切肉的刀工也好,佐料也齊全,所以季德彩擺出烤肉攤子不久便受到了歡迎。

這種家族的買賣基本都是父傳子,所以烤肉季的第二位掌櫃的無疑就是季德彩的兒子季宗斌,他倒也繼承了父親經商的理念,童叟無欺,依然很實在。就是因為掌櫃的為人老實,而且又不多言多語,所以食客們還給季宗斌起了一個外號叫「季傻子」。其實這個外號倒沒有惡意,只是形容他忠厚老實。

不過現如今想想,季宗斌可是一點兒也不傻,首先他能秉承父親的經營理念依然誠信經營,這點確實值得現在很多商家借鑒,樹立了品牌還能一如既往地提供優質服務,讓消費者得到利益這才是長久之道、真的聰明;二來季宗斌並沒有一成不變地固守父親創下的買賣,而是想著法兒地擴大經營。北京一直有一種說法「南賤北貧東富西貴」,西城什剎海一帶因為王府眾多,居住的大都是皇親國戚的貴族,所以有「西貴」之說。季宗斌看到了這一點居然把買賣做進了王府,據說那個時候,攝政王非常愛吃烤肉季的烤肉,經常把季宗斌招到府裡為他做烤肉。季宗斌便推著自己的小車,帶齊了原料、廚具去伺候攝政王。

咱們可以想想,攝政王都吃烤肉季的烤肉,這在當時就是名人代言的廣告啊!什剎海周邊居住的八旗子弟居多,而且他們又都講究吃喝,甚至有攀比的嗜好,能嘗到攝政王最得意的烤肉,那也是炫耀的資本啊!於是烤肉季的買賣自然是越做越火。

烤肉季傳到第三代,掌櫃的名叫季閣臣,這已經是民國時期了,到了這時期烤肉季有了一個質的飛躍。烤肉季原本還有個外號叫「雨來散」,為什麼呢?因為烤肉季起家的時候不是座商,只是一個攤位,在路邊擺張桌子、碼幾把條凳,客人當街吃烤肉,加之當時烤肉季每年就夏天一季做買賣,夏天雨水又多,一下雨這客人就都散了,所以叫「雨來散」。

可是到了烤肉季的第三代季閣臣這兒,他把當年的「雨來散」改成了小鋪面,搭起了棚戶,擺了八張桌子、二十幾個凳子,由攤商變成了座商,營業面積也增大了。可是季閣臣依然不滿足於現狀,他東奔西走、籌措資金,終於在1945年8月,在銀錠橋畔買下了一座坐北朝南、古樸典雅的樓房,請大書法家溥心畬先生題寫了「烤肉季」的匾額,不過那塊匾額後來遺失了,現在的匾額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胞弟溥傑所題。

烤肉季的烤肉吃起來也頗為講究,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文吃和武吃之分,所謂文吃其實就是現在大多數去烤肉季的顧客享用的那種吃法,廚師在後廚把肉烤好了給客人端上來,可是據說當年還是武吃比較盛行,而且當年的吃法也和今天有些不同,現如今都是把肉用作料餵好了再烤,吃的時候不用蘸佐料了,可是當年是單有作料的,用醬油、醋、薑末、料酒、鹵蝦油、蔥絲、香菜末調成蘸料,上好的牛羊肉切成片,烤之前先夾起來在一碗涼水裡涮一下,然後才上炙子烤。

烤肉用的傢伙事兒叫炙子,看起來像一塊圓鐵板,但是炙子和鐵板是絕不一樣的,鐵板是一整塊,炙子是用鐵條拼成的,至於為什麼炙子是用鐵條拼成的,有人說是因為這樣烤出的肉比整塊鐵板烤出來的好吃,也許有一定道理吧!但是鄙人愚鈍,倒是沒嘗出來。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我倒是覺得有道理,因為烤肉季起家的時候是游商,每天要推著車來往於街市,整塊鐵板自然不好搬動和攜帶,若是鐵條拼成的炙子,用時拼好,收攤兒時把它拆開,攜帶起來便容易了許多。再說炙子下面燒火用的木材也不是普通的柴禾,而是松柏枝,因為松柏枝本身燃燒起來就有一股清香味,這樣一來不嗆人,二來還能提肉香。

咱說了,當年烤肉季都是夏天做買賣,那時候天本來就熱,再圍著鐵炙子烤肉,所以食客一般都是大汗淋漓,這個時候為了吃得痛快都是把上衣脫掉,肩膀上搭條毛巾,一腳踩在地上,一腳跐在凳子上,一隻手拿著大長筷子。

這副長筷子也有講究,是山西特產的六道木做成的,這種木頭上均勻分佈著六道紋路故而得名。這種木頭耐高溫,所以用它做成筷子來烤肉不容易變形,烤肉季飯莊現在的後廚還保留著幾雙老六道木的長筷子。再說食客的另一隻手端著蘸料的小碗,肉片一變色就夾下來,吃的時候還可以就著糖蒜、黃瓜條或是燒餅,因為這種吃法都是自己動手、自給自足,而且姿勢很有武夫的架勢,所以叫作「武吃」。

現如今的烤肉季已經發展成了大飯莊,不再單一地經營烤肉,也添上了各式炒菜,而且已不再是只在夏天做生意了,一年四季您都可以飽飽口福,現在反倒是隆冬季節吃烤肉是一種享受。烤肉季的二樓有一個包間,那裡還保持著「武吃」的特色,包間裡有一個大炙子,能圍坐七八個人,現如今倒不必真的赤膊上陣了,但也可以體會一下踩著板凳的吃法。

最主要的是這個包間裡朝北有一扇窗戶,推開窗戶就是北邊平房的房頂子,這要是數九隆冬,外頭飄著鵝毛大雪,眼皮子底下的屋頂子一片雪白,遠處望,是紅色的鼓樓和身後那青灰色高聳的鐘樓靜靜地佇立在銀裝素裹的北京,您在屋裡頭吃著烤肉喝著小酒,守著炙子溫度一高,懷裡的蟈蟈叫得正歡,把雞心葫蘆掏出來擱在桌子上聽著叫兒,隔著佈滿哈氣的小窗,品著餘味尚存的北京,是享受?是寂寥?亦或是酸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