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白棉花,紅棉花 > 自序 >

自序

1

在文學作品中描述家族的興衰演變、描述人的悲歡離合,是記住家庭歷史最直接最現實的方式。

看著母親蒼老的面容,想起母親、爹爹和其他長輩講過的他們的故事,便萌發出把他們的故事寫下來的念頭。

他們的故事裡有很多人物。在這些人物中,有一個最恰當的人物——母親——把這些故事完整地鏈接起來了。

母親的經歷是豐富和厚重的。母親是殷實人家的千金,日軍入侵擊碎了她的大學夢。她的父親是清華大學畢業生,她的堂兄是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學員。出身富裕的母親卻歷經了人世間的種種磨難:童年喪父,青年接連喪母、喪女、喪公婆、喪子、喪夫,老年再度喪子、喪夫;一度無米下鍋,只能幫人洗衣帶孩子,幾近乞討;也曾病痛纏身,險入陰曹。母親目睹了日寇入侵、內戰紛爭及解放後三年困難、十年動亂、改革開放等各個時期各種大的歷史變故。

母親的經歷鏈接了三個不同姓氏的家族故事。

鍾姓家族,母親的娘家。在這個家族裡,母親的祖父鍾厚載從經商起家走向富貴,外公學成回湘英年早逝,外婆守寡二十載最後投池自盡,母親的堂兄鍾發湘從廣州回家入仕後被槍斃。這個家族的歷史裡,有抗日游擊隊的吶喊,有日寇的鐵蹄聲,還有私塾裡抑揚頓挫的讀書聲。母親帶著豐厚的嫁妝,帶著少女的希冀與夢想從這個家族出嫁。

曾姓家族,母親的第一個夫家。曾姓家族在漢壽太子廟康家山盛極一時,最後卻家破人亡。母親前夫的兩位哥哥曾慶雲、曾慶德被槍斃後成為「七人六墓」的「拓荒者」,瞎子奶奶、金姑娘鬱鬱而終,繁純、飽飽相繼夭折,母親的前夫曾章甫含恨上吊身亡。這裡有血雨腥風,有飢腸轆轆,還有「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愚昧與盲動。母親帶著兒子毛坨,帶著常人難以承受的痛楚離開這個家族——母親改嫁後,它已空無一人,不能再叫作「家族」了。

劉姓家族,母親的第二個夫家,也就是我的家族。爹爹的叔祖父、反清革命義士劉楷東從老家走出去,跟隨黃興從事革命,最後在廣州逝世。爹爹的堂叔劉龍舫畢業於西南聯大,曾任南京國民政府官員,後來卻淪落為放牛、撿牛屎的農民。爹爹和母親生下清波、樂怡和我。我的家族見證了一個接一個的餓殍,見證了紅衛兵、紅小兵的折騰,見證了「四類分子」挨批受鬥,也見證了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村裡人有的跑到廣州、深圳、東莞打工,有的留在本土發家致富。母親帶著大包小包,也帶著深深的眷戀和不捨跟著女兒、兒子走向城市,並把劉姓家族的大部分人引到廣州紮下根來。

2

孝心和責任心是我寫這部作品的動力。

說孝心,是我想把母親經歷的坎坷一生,以及她身處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記錄下來,以教育和激勵後人。

說責任心,是我想寫一部記錄家族興衰的口述史、一部反映父老鄉親從困頓走向幸福的奮鬥史、一部展示故鄉風土人情和發展變遷的地方史、一部描述中國南方近現代百年風雲的記憶史。我不願無情的時光之河讓這些歷史消失到無影無蹤的遠方。

我要搜集的家族的故事,無法源於書本。除了族譜,沒有其他任何直接的文字資料。我只能請知情者來講述。最主要的講述者當然是母親。

為了幫助我完成這部作品,母親克服了很大的困難。

母親已85歲高齡,患有嚴重的冠心病,心血管堵塞面較大,要時刻注意避免情緒波動。我寫這個漫長的故事,首先要請母親講述故事,這勢必會讓她陷入回憶的痛苦之中。母親也曾表示她害怕傷心難過。

我勸慰她,開導她,教她努力做到平靜敘事,講與自己有關的經歷如同講別人的經歷,就像跟我講孟姜女哭長城、姜太公釣魚一樣。母親答應了我。她認為,把她所經歷的事情和歲月記下來,讓子孫後代多瞭解一些歷史,是有必要的。

2013年年底,母親開始講述。女兒非常支持我,很懂事地幫我騰出時間,讓我多採訪她最親愛的奶奶,以便我把故事寫得更豐富一點兒。

母親是堅強的。在講述的過程中,母親數次忍不住落淚。每次母親落淚,我就陪著她,靜靜地坐著,彼此都不言語,讓冠心病的惡魔從母親身邊溜走後,才敢繼續。

我一邊聽母親講述,一邊記錄,晚上待母親入睡後,便伏案疾書。我常在疾書時感慨:母親所經歷的百年故事,不就是一部微觀的中國近現代史嗎?作為個體的母親是渺小的,但母親的精神是偉大的。家族的歷史是微小的,但民族的歷史是宏大的。小村莊的故事或許是微不足道的,但中國近現代轟轟烈烈的發展歷程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半年後,這部由母親痛徹心扉並伴隨大悲大喜地講述、由我執筆的作品,終於脫稿了。它嚴肅認真地回憶了個人、家族的悲歡離合,回憶了國家、社會的興衰變遷,希望它能成為一幅展示中國農村與城市百年歷史的長卷。

是為序。

劉鑒

2015年秋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