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 > 中文資料(依作者姓名筆畫序) >

中文資料(依作者姓名筆畫序)

小野,《一個運動的開始》。台北:時報出版,1986。

左桂芳,《我忘了什麼叫眼淚:作曲大師左宏元的音樂旅程》,《電影欣賞》第30卷第1期。65——75頁,2011。

沈從文,《從文自傳》。台北:聯合文學,1987。

——,《沈從文自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

——,《沈從文短篇小說選》。台北:印刻,2012。

朱天文,《最想念的季節》。台北:遠流,1989。

——,《朱天文電影小說集》。台北:遠流,1991。

——,《小畢的故事》。台北:遠流,1992。

——,《好男好女:侯孝賢拍片筆記分場、分鏡劇本》。台北:麥田,1995。

——,《悲情城市》。上海:上海文藝,2001。

——,《千禧曼波:電影原著中英文劇本》。台北:麥田,2001。

——,《最好的時光:侯孝賢電影筆記》,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最好的時光》。台北:印刻,2008。

——,《劇照會說話》。台北:印刻,2008。

——,《紅氣球的旅行:侯孝賢電影記錄續篇》,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朱天文、吳念真,《戀戀風塵:劇本暨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台北:遠流,1992。

吳其諺,《低度開發的回憶》。台北:唐山,1993。

吳念真,《多桑:吳念真電影劇本》。台北:麥田,1994。

吳念真、朱天文,《悲情城市》。台北:三三書坊,1989。

李天鐸,《當代華語電影論述》。台北:時報文化,1996。

李泳泉,《台灣電影閱覽》。台北:玉山社,1998。

李屏賓,《光影詩人:李屏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9。

李傳燦總編輯,《人間百年巨匠——民族藝師李天祿》。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6。

金安平著、鄭至慧譯,《合肥四姐妹》。台北:時報出版,2005。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2000。

卓伯棠主編,《侯孝賢電影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侯孝賢策劃、李天祿口述、曾郁雯撰錄,《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台北:遠流,1991。

侯孝賢、朱天文。《極上之夢:〈海上花〉電影全紀錄》。台北:遠流,1998。

侯孝賢、吳念真、朱天文,《戲夢人生:侯孝賢電影分鏡劇本》。台北:麥田,1993。

姜秀瓊、關本良策劃,導演,拍攝;漫遊者編輯室編撰;《Focus Inside:〈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台北:漫遊者,2010。

迷走、梁新華,《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台北:唐山,1991。

——,《新電影之外/後:從小眾媒體到電影評論體制》。台北:唐山,1994。

曹可凡,《侯孝賢談華語電影》,《上海書評9輯:所有能發生的關係》。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張允和口述、孫康宜撰,《曲人鴻爪本事》。台北:聯經,2010。

張靚蓓,《電影靈魂深度的溝通者:廖慶松》。台北:典藏,2009。

——,《聲色盒子:音效大師杜篤之的電影路》。台北:大塊文化,2009。

細川智榮子,《王家紋章》。台北:長鴻出版,2007。

焦雄屏,《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出版,1988。

——,《時代顯影:中西電影論述》。台北:遠流,1998。

——,《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麥田,2002。

黃文英、曹智偉,《海上繁華錄:〈海上花〉的影像美感》。台北:遠流,1998。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台北:聯合文學,2009。

黃婷,《e時代電影男女雙人雅座:走入千禧曼波的台北不夜城》。台北:台北國際角川,2001。

——,《千禧曼波電影筆記》。台北:麥田,2001。

鄒欣寧,《國片的燦爛時光》。台北:推守文化,2010。

聞天祥編,《書寫台灣電影》。台北:電影資料館,1999。

歐陽靖,《吃人的街》。台北:印刻,2009。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台北:遠流,1998。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出版,2004。

鍾鎮濤,《麥當勞道》。香港:博美出版,2007。

顏正國,《放下拳頭,揮毫人生新顏色:好小子顏正國的青春與覺醒》,台北:春光,2013。

羅藝軍編,《華語電影十導演》。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

《印刻文學生活志》第15期(侯孝賢《咖啡時光》專號)。台北,印刻,2004年11月。

《印刻文學生活志》第58期(侯孝賢《紅氣球》專號)。台北,印刻,2008年6月。

Olivier Assayas、Alain Bergala、Emmanuel Burdeau等,《侯孝賢Hou Hsiaohsien》。台北:電影資料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