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鐵在燒:中國人民志願軍鐵原大戰實錄 > 充當傳令兵的參謀長 >

充當傳令兵的參謀長

63軍參謀長杜瑜華,陝西褒城人,和著名民主人士杜斌丞、國民黨將軍杜聿明同出京兆杜氏家族,卻是個根正苗紅的共產黨將領,他1933年就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被黨派入楊虎城部做兵運工作,是有名的游擊戰專家。

按說,志願軍中有大量來自紅軍、八路軍的指戰員,哪個不是游擊戰專家?為何專要為杜瑜華強調這個特點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杜瑜華是國共雙料的游擊戰專家。

抗日戰爭時,晉察冀邊區的抗戰二分校很有名氣。校長是鬍子將軍孫毅,因為當時國民黨缺乏游擊戰知識,為了向共產黨學習,一些國民黨游擊幹部骨幹專門被送到二分校研習游擊戰術,當時杜瑜華任游擊戰術教員。雖然國民黨軍打游擊戰有先天不足,成效不大,但是卻不得不承認杜瑜華是他們的老師。

解放戰爭時期,杜瑜華曾任晉察冀軍區第三縱隊九旅參謀長,副旅長,代旅長。當時三縱隊政委是胡耀邦,司令員鄭維山。該部改編為野戰軍時,杜被任命為第63軍189師第一任師長,蔡長元擔任政委,此時63軍軍長已經是傅崇碧,後杜瑜華被提升為63軍參謀長。

可惜的是,鐵原的戰場態勢,注定了此處的戰鬥只能是陣地戰,杜瑜華的優勢無法發揮。但是,他仍然把參謀長的工作做得十分到位,深得軍心。杜瑜華等在189師師部,是奉命勸蔡長元率部撤離。188師已經提前進入預備陣地,在加齒頂後方等待接防,189師可以撤了。

經過3天3夜的鏖戰,189師損失慘重。這種情況下撤退本應該是一個命令的事情,為何還要杜瑜華等在師部來干傳令兵的工作呢?

因為蔡長元是個異常倔強的將軍,儒雅的外貌和能和敵手拼大刀的內在性格共同構成了這位將軍的獨特魅力。這個異常倔強的性格特點,讓189師發揮出了極強的韌力。這位讓美軍很頭疼的將軍,對志願軍來說也未必沒有頭疼的地方。據記載,就在杜瑜華見到之前幾個小時,蔡師長曾拒絕了軍部後撤建議,自己也在隨後的戰鬥中負傷。

在189師老兵的眼光來看,在一線奮戰的蔡長元並不是已經殺紅了眼,而是懂得撤退是一門高深的軍事藝術。國民黨將領陳誠曾經描述在淞滬戰役中的國民黨軍隊,衝鋒的時候也能前仆後繼,但一旦撤退就會潰不成軍。

此時,189師已經破釜沉舟,其機動部隊和師部直屬人員集中於477.2高地,陣地和美軍犬牙交錯,戰鬥正在激烈進行。李奇微在他的回憶錄《朝鮮戰爭》中,第87頁有以下內容形容當時的戰鬥:「儘管大雨不斷,並且敵人頑強地進行抵抗,向鐵三角底邊實施的進攻作戰仍然一直持續到6月份。美軍第3師和第25師向前猛打、猛攻,他們用火焰噴射器把中國人從圓木構築的掩體中趕了出來。」

第一線部隊如同一根拉到極限的彈簧,在苦苦支撐。軍部畢竟無法直觀地看到一線戰壕的情況。在美軍猛烈進攻477.2高地的時刻,如果立即撤退,步行攜帶傷員的189師官兵有全部被殲滅的可能。所以,蔡長元在戰鬥中拒絕後撤也是可以理解的。都是共產黨的隊伍,189師穩住戰局後,不會有違抗命令的情況。

得知蔡長元負傷的消息後,傅崇碧派出蔡長元的老搭檔杜瑜華傳達撤退命令,其中一個原因大約就是蔡長元如果傷重無法指揮戰鬥,同樣出身於189師的杜瑜華作為比他高一級的軍首長,可以接替他,有力地指揮189師完成後撤任務。

好在蔡長元受傷不重,杜瑜華只是協助他將部隊組織撤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