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互聯網+:從IT到DT > 第4節 基本隱喻:當組織被理解為生命、網絡 >

第4節 基本隱喻:當組織被理解為生命、網絡

企業組織是什麼?

這類問題的答案,很多時候其實是由我們習慣的「隱喻」、想像力和認知範式決定的。

隨著20世紀20年代前後大規模生產方式日趨成熟,它的核心原則與基本特性——標準化、流水線、大規模、集中化、極大化,開始向社會經濟的各類組織滲透,如企業、學校、政府等,與之相應的科層制的組織管理體系也得以相伴而行。這些原則如此強大,以至於在很長時間裡它已經成為幾乎所有組織和個人都熟知並自覺遵從的默認常識,統治、統攝、統一了工業時代的生產與消費、工作與生活、苦惱與歡樂。

鐘錶、流水線、金字塔,這些隱喻都在說明,工業時代無異於一部追求高效率的精準機器。到了今天,這種機械思維和隱喻,開始受生態、網絡和複雜性思維的持續衝擊。不要小看這一變化:當組織被隱喻為機器,個體就會被隱喻為螺絲釘;當組織被隱喻為骨骼,文化就會被隱喻為血液;當組織被隱喻為網絡,個體就會被隱喻為節點。

首先是生態化、生命化思維的廣泛引入。凱文·凱利提醒說,「我們開始認識到那些一度被比喻為活著的系統確實活著,不過,它們所擁有的是一種範圍更大、定義更廣的生命。我將之稱為『超生命』……生物學定義的生命不過是超生命中的一個物種罷了。」梅拉妮·米歇爾也提到:「如果你問10個生物學家什麼是生命的10個要素,每次得到的答案都會不一樣。可能大部分會包括自主、新陳代謝、自我複製、生存本能,還有進化和適應。」10年前,這些隱喻恐怕很難成為主流的商業話語。但在今天,人們開始關註:互聯網上那些看似無序的活動,何以能夠實現有序的自組織?諸如螞蟻協作般的互聯網協作,在效率和成果上又如何能夠與組織嚴密的企業相媲美?

不同時代商業邏輯背後的中軸法則

資料來源:曾鳴、宋斐,《雲商業的大創想》

其次是「網絡」視角的普遍應用。20世紀70年代之後,把單個組織描述為一種「網絡」的視角就已出現。企業之間的協作也是如此。交易成本學說,讓人們理解了企業(「看得見的手」)與市場(「看不見的手」)的邊界。但人們發現,它不能解釋大量中間組織(「握手」)的存在,比如網絡化的產業組織、長期締約、特許經營等。從「供應鏈」到「價值網」等概念的更替,也說明「網絡」視角在組織領域的應用已有多年。到了今天,隨著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企業之間、企業之間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的聯網,這種話語體系已經越來越無所不在了。

最後是複雜系統視角在組織管理領域的逐步興起。在尤爾亨看來,「管理1.0=層次體系」,也即金字塔。「管理2.0=流行」,如「平衡計分卡」「六西格瑪」等,「這些東西有時是正確的,有時卻是錯誤的。它們推陳出新的速度比為小孩更換尿布的速度還快。」「管理3.0=複雜性」。BCG對100多家歐美上市公司的研究發現,過去15年間,這些公司的工作程序、垂直層級、協調機構和決策審批步驟等增加了50%~350%;而過去50年間,複雜性平均每年增加6.7%!面對複雜性的劇增,《失控》一書的主張是:「有尊嚴地放手吧!」這本書給了互聯網從業者一種模糊的暗示:不必困惑於互聯網帶來的複雜性,自然界的很多生態沒有自上而下的管理,同樣可以實現秩序。

生態、網絡、複雜……這些視角都是在底層的觀念和隱喻的層面上對舊有的組織管理範式所展開的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