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創新者:一群技術狂人和鬼才程序員如何改變世界 > THE WELL >

THE WELL

幾乎在數字革命的每個階段,斯圖爾特·布蘭德都找到了一種站在科技、社群和反主流文化交叉點上的方式,他為數字革命的精彩而興奮,而這場革命也因他變得更加精彩。他為肯·凱西的幻游音樂節製作過一場科技迷幻秀,為《滾石》報道過《太空大戰》遊戲和施樂PARC,他曾協助並鼓勵道格·恩格爾巴特舉辦「演示之母」,還創辦了《全球概覽》。因此,在調製解調器逐漸普及,個人電腦操作日益輕鬆的1984年秋季,布蘭德協助構建出網絡社區的雛形——The WELL——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促使布蘭德產生這一設想的是拉裡·布裡連特(Larry Brilliant)的一次登門拜訪。布裡連特也是理想主義科技反主流文化部落中一位風趣而認真,富有創新精神的成員。布裡連特是一位內科醫生和流行病學家,他有種改造世界的衝動,並從中獲得了很多樂趣。他在阿爾卡特拉斯舉行的美國印第安人佔領運動中提供過醫療服務;為尋求精神啟迪,他曾在喜馬拉雅山一個靜修處跟隨著名的尼姆·卡羅利·巴巴(Neem Karoli Baba)大師修行(這是他第一次與史蒂夫·喬布斯產生交集);他參加過世界衛生組織的消滅天花運動,還在喬布斯和拉姆·達斯(Ram Dass)、瓦維·格雷維(Wary Gravy)等反主流文化名流的支持下成立了塞瓦基金會(Seva Foundation),致力於為全球貧困社區中的盲人提供治療。

有一回,塞瓦基金會使用的一架直升機在尼泊爾出現了機械故障,於是布裡連特利用一個計算機會議系統和喬布斯捐贈的一台蘋果II型電腦在網上組織了一場維修行動。在線討論組的這種潛在力量深深打動了他。後來,布裡連特到密歇根大學教書時協助創辦了一家做計算機會議系統(依托密歇根大學的網絡)的公司。這個名為PicoSpan的系統允許用戶就不同的主題發表評論,並能把這些帖子串在一起,供所有人閱讀。布裡連特身上洋溢著理想主義、技術烏托邦主義和創業精神。他利用會議系統把醫療技術帶到了亞洲的小村莊,並在出現問題時通過組織工作組來解決問題。

布裡連特去聖迭戈參加會議時給老朋友斯圖爾特·布蘭德打了電話,邀請他共進午餐。他們在海灘邊的一家餐廳裡會面時(布蘭德計劃當天在附近裸泳),布裡連特提出兩個相互關聯的目標:推廣PicoSpan會議軟件和創建一個網絡知識社區。

布裡連特建議布蘭德同他合作,他說自己準備出資20萬美元,購買一台計算機並提供軟件,「隨後,斯圖爾特要管理系統,向他身邊那群聰明、有趣的人推廣這個系統」。3 他說:「我的設想是,人們可以借助這種新技術來討論《全球概覽》上的所有話題。大家可以圍繞瑞士軍刀、太陽能灶或者任何話題建立社交網絡。」4

布蘭德把這個設想拓展為一個更加宏偉的計劃:他要創建世界上最刺激的網絡社區,讓人們能夠討論他們想討論的任何話題。他建議:「讓我們來展開討論吧,讓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參與進來,讓他們自己決定談什麼。」5 布蘭德將這個社區命名為The WELL,然後逆推出一個全稱:「全球電子連接」(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後來他說,在名稱中加入一個好玩的撇號「永遠都很有價值」。6

布蘭德是實名制理念的擁護者。這種理念後來被許多虛擬社區所拋棄,但The WELL之所以能成為一項影響深遠的服務,與這一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參與者不可以完全匿名;他們可以使用化名或假名,但加入時必須提供真名,其他成員也可以知道他們的身份。The WELL的主頁會彈出布蘭德的信條「你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也就是說,用戶要為自己的發帖內容負責。

和互聯網本身一樣,The WELL也成了一個由用戶自主設計的系統。到1987年,其網絡論壇上的話題(被稱為「會議」)已經涉及方方面面,從「感恩而死」(最熱門的話題)到UNIX編程,從藝術到育兒,從外星人到軟件設計,可以說是無所不包。這個論壇上幾乎沒有等級制度或權力控制,因此,它是以協作方式發展的。這就讓The Well成為令人著迷的體驗與有趣社會實驗的結合。市面上出現了一部部相關書籍,其中包括富有影響力的科技編年史家霍華德·萊茵戈爾德(Howard Rheingold)和凱蒂·哈夫納(Katie Hafner)的著作。哈夫納寫道:「在The Well上,你會與你在其他場合可能根本不會想要結交的人聊天,這本身就是一件充滿誘惑的事情。」7 萊茵戈爾德在他的書中解釋稱:「這就像街角酒吧一樣,既有老朋友,又有令人愉快的新朋友,有新工具等你拿回家中,還有新鮮的塗鴉和文字,只是我無須穿起大衣,關閉電腦,走到街角,我只要借助電信程序就可以享受這一切了。」 8 有一回,萊茵戈爾德發現兩歲女兒的頭皮上有一隻蜱,結果他不等自己的醫生給他回電話,就從The WELL的一位醫生那兒獲悉了治療方案。

網絡對話可以進行得很深入。一位名叫湯姆·曼德爾(Tom Mandel)的討論區版主被哈夫納作為書中的主要人物,他還幫我和《時代》雜誌的同事管理過我們的網絡論壇,他常常與其他成員展開激烈的交鋒,這類舌戰被稱為「火焰戰」(flame war)。他回憶說:「我會表達自己對所有問題的觀點。我甚至發起過一場論戰,把西海岸半個網絡世界都捲進了電子鬥毆,結果我被The WELL趕了出去。」9 但當他披露自己因罹患癌症而即將離世時,這些網友又紛紛圍到他身邊噓寒問暖。他在自己最後發佈的一則帖子中寫道:「我很傷心,非常傷心,我不能再繼續和你們玩、和你們辯論了,我簡直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沮喪和哀傷的心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