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資治通鑒直解 > 始皇帝 >

始皇帝

原文 王初並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今以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直解 謚法,是身後像其德行而追諡之,如文王稱文,武王稱武,幽王稱幽,厲王稱厲之類。秦王政既滅齊、楚、燕、趙、韓、魏之國,盡並有天下之地,自以為其德之盛,可以兼乎古之三皇,其功之高,則過於古之五帝,自開闢以來,只有他一個,於是兼三皇五帝之號而自稱為皇帝。凡傳命於群臣的言語,叫做制。凡出令於天下的說話,叫做詔。又謂古人死而有謚,是子議其父,臣議其君也。自今以後,不用古人追諡之法,只以世代相傳,如我是一代創始之君,就稱為始皇帝,到第二世,就稱為二世皇帝,第三世就稱為三世皇帝,從此數將去,直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焉。秦始皇之意如此。夫天位至重,天命不常,有德則興,無德則亡。是以自古聖帝明王,兢兢業業,堯之命舜,舜之命禹,都說四海困窮,天祿永終,雖一身猶不敢保,況敢預必其國祚之長遠乎?始皇以詐力並六國,天下之人方且敢怒而不敢言,乃侈然自謂兼三皇、過五帝,而欲傳之萬世,豈不謬哉!此秦之所以速亡也。

原文 丞相綰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始皇下其議,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於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收天下兵聚咸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宮庭中。

直解 廷尉,是掌刑的官,即是今之大理寺卿。守、尉、監,都是各郡的官名。咸陽,是秦之國都。,是樂器,亦鍾之類。一百二十斤為石,千石,是十二萬斤。秦始皇既定天下,丞相王綰等奏說:「天下之地,惟燕、齊、荊三國離京師甚遠,若不立個國王,則無以鎮服人心,恐生他變。請以皇帝所生諸子,分封為王,以守其地。」秦始皇將王綰所言,發下與群臣會議。那時群臣都以王綰之言為是,獨有廷尉李斯議說:「周家文王、武王初定天下,要建立宗藩,以夾輔王室,所分封子弟,及同姓為公侯伯子男甚眾。到後來族屬疏遠,不念同姓之親,反舉兵相攻擊,如仇讎一般。周天子衰弱,通禁止他不得,天下大亂,以至於亡。諸侯王之害如此。今海內幸賴陛下神聖威靈,削平六國,歸於一統,不如把天下都分為郡縣,設流官以治之。其皇帝諸子及功臣,不必封為侯王,只以公家賦稅錢糧重加賞賜,甚是富足,其勢又易制。以天下共奉一人,則人無異心,此國家安寧長久之術也。若重置諸侯,則一統之勢,復成分裂,各私其土,各擅其兵,他日又有列國分爭之禍矣,甚為不便。」始皇有取於李斯之議,說道:「天下共苦戰鬥不息,只因有諸侯王。今賴宗廟之靈,天下初定,若又建國立王,是從新樹起兵端也,而求天下之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說的甚是。」於是遂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每郡各置郡守一人總管郡事,即如今知府之官;又置郡尉一人專管兵馬,與郡守體統相似,即今之同知;又置監臨之官,以御史為之,監察諸郡之事,即今巡按御史之職。大小相司都繇朝廷除授黜陟,不得世守其土,而古來帝王封建諸侯之法,自此盡廢矣。又恐民間私藏兵器,挾以為亂,乃收而聚之咸陽,把銅鐵都銷熔了,鑄做極大的鍾鐻,及金人十二座,各重十二萬斤,置在宮庭中,使人無兵器,則不敢為亂。這都是秦始皇自為保守之計。蓋其心以為侯王不立,則天下無亂人矣。孰知後來並起而亡秦者,乃出於閭巷田野之匹夫。又以為兵器盡銷,則天下無亂具矣。孰知後來豪傑一呼,斬木亦可以為兵,揭竿亦可以為旗。可見人君之欲安天下者,惟在乎仁義之固結,而不在於法制之把持也。

原文 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頌功業。上泰山陽,至顛,立石頌德。從陰道下,禪於梁父,遂東遊海上。方士徐市等上書,請得與童男女入海,求三神山不死藥。始皇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能渡。上問湘君何神,對曰:「堯女舜妻。」始皇大怒,使伐湘山樹,赭其山。

直解 鄒嶧山,在今山東兗州府鄒縣地方。泰山,在今山東濟南府泰安州地方。禪,是除地為壇以祭也。梁父,是山名。三神山,是海中三山,一名蓬萊,一名方丈,一名瀛洲。湘山在今湖廣岳州府湘陰縣地方。赭,是赤色。秦始皇之既立為帝,巡行天下,先已巡隴西北地,至二十八年,又東行郡縣,登鄒嶧山,立碑刻銘於其上,稱頌自家的功業。又登泰山之陽,至於山頂,亦立碑於其上,稱頌自家的盛德。乃從山北陰道下來,為禪而祭於梁父之山,遂東遊於海上。時有方士徐市等,欺誑始皇說:「今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都是仙人之所居,其中有長生不死之藥。請得齋戒,與童男童女共入海求之。」始皇誤信其言,遂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神仙,已而卒無所得,竟為方士所欺。始皇東遊之後,又渡淮而南,巡行楚地,浮於大江,至洞庭湘山祠,猝然遇著大風,幾不能渡。始皇問於博士說:「這上面的祠宇,稱是湘君祠,湘君是前代何神?」博士對說:「昔黃帝有二女,一曰娥皇,一曰女英,為虞舜之妻,後來葬於此地,所稱湘君即其神也。」始皇以渡江遭風危險,疑是山神阻之,因此大怒,遣刑徒三千人,斬伐那湘山的樹木,盡赤其山,以洩其忿焉。這一段前面是始皇侈心於封禪,後面見始皇惑志於神仙,史臣詳記其事,所以深著其驕泰之失,垂萬世之鑒戒也。

原文 三十三年,始皇巡北邊,盧生入海還,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遣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伐匈奴,收河南地為四十四縣;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威振匈奴。

直解 圖書,是符讖之書。臨洮,是今陝西岷州衛。遼東,即今遼陽地方。延袤,是四方連接的意思。始皇三十三年,又巡行北邊,前此曾遣燕人盧生入海求神仙,至是盧生從海上回來,奏上他所錄的圖書,說道:「亡秦的是胡也。」始皇疑胡是胡虜,乃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伐匈奴,以除胡虜之患,盡取了黃河以南的地土,分做四十四縣,今寧夏地方是也。於是大起丁夫,營築長城,自西至東,隨其地形之高下,遠近都堵截了,以控制那北邊上險阻阨塞之處。這城西起陝西臨洮,東至遼東地方,接連一萬餘裡,兵威振動於匈奴。然匈奴自此雖遠遁,邊患寧息,而中國之民力則疲矣。按圖書所言,胡乃胡亥,是秦二世皇帝之名,秦至二世而亡,故征見於圖書如此。始皇不務修德愛民,以延國祚,乃勞民動眾,伸威於萬里之外,一旦禍起蕭牆,土崩瓦解,雖有城池險阻,誰與守之哉!

原文 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書曰:「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非當世,惑亂黔首,相與非法教之制,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有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者,以吏為師。」制曰:「可。」

直解 黔首,是黑髮之民,與《書》稱黎民相似。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奏說:「向時列國諸侯並起爭戰,得士者強,失士者弱,所以諸侯每爭以厚禮招四方遊學之士,以為謀臣。那時候不得不然,到今天下已定,法度號令出於一人,百姓每當家,則專務農業,為士的要通世事,則專學律令,天下要務,不過如此。今日諸儒生每,卻乃不師今時之法,而學古人之說,譏誚時事,惑亂黎民,相與非朝廷法教之制,每聞朝廷有命令頒佈於下,便各以其所學評論可否,入則非於其心,出則議於里巷,矜誇主上以取名,矯情立異以為高,倡率眾無知小民以造謗。士風如此,不行禁止,到久後,則威福之柄,不在朝廷,而主勢降於上,朋比之習浸以成俗,而黨與成乎下,不可不為之慮也。臣請於史官之所紀載,非本朝典故,皆燒燬之。非文學博士官之所職掌,天下有擅藏詩書及百家諸子之言者,皆著他出首,在本管守尉官司處雜燒之。若有兩人對談詩書者,便是違悖明旨,當戮之於市。引古說以非今法者,為大不道,當加以族誅。可存留的惟醫藥、卜筮、栽種之書,乃日用之不可缺者。若欲明習律令,便以通律令的官吏為師。如此,則天下無異議,而朋黨不興,主威常尊矣。彼遊學之徒,安所用之。」於是始皇以李斯所奏為當,降旨准行,而坑儒焚書自此始矣。

原文 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隱宮刑徒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

直解 咸陽,是秦始皇的國都。漢,是天河。營室,是室宿。秦始皇以為咸陽都城中人多,而秦之先王所建的宮廷狹小不稱,乃營建朝宮於渭水之南上林苑中。先起前面一座殿,叫做阿房殿。這殿的規制,自東至西,橫闊五百步,自南至北,入深五十丈,上面坐得一萬人,下面豎立得五丈高的旗,只這一座殿,其高大深闊如此,其他可知矣。周圍四邊,俱做可馳走的閣道,自殿下直至南山,就南山頂上豎立闕門,其北首砌一條復道,直跨過渭水,接著咸陽都城。以為天上有閣道六星,渡過天河,接著室宿,故把渭水當做天河,而跨河營造,如在天上一般,其侈靡如此。這宮室中所用造作徒刑之人,多至七十餘萬,其廣可知。又分作阿房宮,其勞民傷財如此。夫自古帝王皆以民力為重,不忍輕用,知民心之向背,乃天命去留所繫也。始皇竭天下之財力,以營宮室,極其壯麗,自謂可樂矣。而民心離叛,覆滅隨之,竟為項羽所焚,悉成煨燼,可鑒也哉!

原文 侯生、盧生,相與譏議始皇,因亡去。始皇聞之,大怒曰:「盧生等,朕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始皇長子扶蘇諫曰:「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軍於上郡。

直解 廉,是訪察。蒙恬,是臣名。秦始皇焚燒詩書之後,時有儒生侯生、盧生這兩人,相與譏議始皇所為的不合道理,又恐得罪,因逃去躲避。始皇聞之大怒,說道:「儒士盧生等,朕嘗尊敬加禮他,待之甚厚,今乃背德忘恩,反誹謗我。這諸生每聚居於咸陽,我使人訪察他,或造為妖言以煽惑百姓,罪在不宥。」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那諸生每互相訐告,攀扯連累,凡犯誹謗之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殺於咸陽地方。始皇長子名扶蘇者,諫始皇說:「今此諸生,都是誦習孔子之言,取法孔子之行,學好的人。主上今皆以重法懲治他,臣恐天下人心從此疑畏不安,非國之福也。」始皇不聽扶蘇之言,反加嗔怒,因遣扶蘇往邊上去做蒙恬的監軍,在上郡地方,以疏遠之。夫自古帝王之治天下,未有不以崇儒重道為先務者,始皇乃獨反其道,至使詩書悉為灰燼,衣冠盡被屠戮,為罪可勝言乎?其不二世而底於滅亡,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