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 > 鱗lin次ci櫛zhi比bǐ >

鱗lin次ci櫛zhi比bǐ

【釋義】

鱗,魚鱗。次,順序。比,並列。原指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整齊排列。後來多用以形容房屋、船隻等排列得很密集、很整齊。也用作「櫛比鱗次」。

【辨析】

「櫛」容易錯寫為「節」。「櫛」,《說文解字》說解為「梳比之總名也」,意指梳子、篦子等梳發工具,而梳發工具多為木製,所以為木字旁。

另外,「鱗次櫛比」多用於形容房屋和船隻,不能錯用於形容山丘連綿排布的樣子。

【起源與演變】

現在人們熟悉的「比」多用於比較之義,比如「我比他人如何如何」「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可在「鱗次櫛比」中,「比」為何意思是並列呢?原來,在甲骨文中,「比」的字形是兩個人排列在一起,並列是「比」的本義。

「鱗次櫛比」源自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真宗鹹平四年》:「布為方陣,四面皆然,東西鱗次,前後櫛比。」

【例句】

那商店舖面,樓房街捨,就沿著這條蜿蜒曲折的街道……鱗次櫛比、層層疊疊,密集如蜂房蟻巢。

路遙《平凡的世界》

【字裡字外】

櫛是梳子和篦子的總稱,是梳理頭髮的工具。梳子與篦子的區別在於梳子齒疏,而篦子齒密。

櫛歷史久遠,大約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其材質多樣,有骨、玉、木、象牙、竹、銅、銀、金等等。

古代婦女用梳子梳攏頭髮,用篦子清除發間異物。也喜歡將它們佩戴在頭上,與步搖、簪、釵等一起點綴在髮絲之間,作為美麗的裝飾品。

在秦漢時期,因為人們多梳垂髻,所以佩戴梳子和篦子的還不多。但到唐朝時,插梳子和篦子的風氣漸盛。那時的人們,喜歡將梳齒插入髮髻,將梳把留在發外,因此梳篦上端的梳把部分,裝飾極為重要。其製作,在中國古代工藝匠人的一雙雙巧手與精巧細膩的心思之下,工藝日精,有的雕刻花紋,有的包裹金箔,有的鑲以寶石……千姿百態,精妙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