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 > 蠶can食shi >

蠶can食shi

【釋義】

蠶吃桑葉。比喻逐步侵佔。

【辨析】

「蠶食」是比喻像蠶吃桑葉般一點一點侵吞。弄清了意思,這個詞就不難寫了。「蠶」是一種昆蟲,因此是蟲字底。

【起源與演變】

蠶吃桑葉的時候是一點一點地「吞」,雖然每一口都不大,但是積少成多,很快就能吃完。因此,「蠶食」是逐漸吞噬的過程,是有步驟、有層次地推進侵佔的過程。

和「蠶食」相對的,是「鯨吞」,鯨吃食物時張開大嘴,把許多小魚小蝦連同海水一齊吸進嘴裡,然後閉上嘴,把海水從須板中間過濾掉,把小魚小蝦吞進肚子裡,一頓就可以吃兩千多公斤。所以「鯨吞」指的是一下子吞併。

「蠶食」「鯨吞」合在一起,「蠶食鯨吞」比喻逐步侵佔或一舉吞併。

【例句】

人們的白眼,人們的冷嘲熱罵蠶食著她的身心。

巴金《懷念蕭珊》

【字裡字外】

中國古代農桑並舉,種桑養蠶繅絲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就開始種桑養蠶,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中國還曾被希臘人、羅馬人稱為「絲國」。蠶桑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詩經》中,就有了採桑養蠶的描寫。例如《豳風·七月》:「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大意是說:春天裡陽光燦爛,黃鶯在歌唱。姑娘們拿起高大的筐子,走在小路上,去採摘肥嫩的桑葉。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裡,農村姑娘們為採桑養蠶而忙碌的情景。養蠶是重要的農事,也得到了歷代統治者們的重視。在蠶生長的季節,皇后會率領一批貴婦,用一定的儀式去餵蠶,稱為「親蠶」。

「蠶」在中國文化中常常有「辛勤勞作」「奉獻」的意象。唐朝李商隱《無題》中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句子,來形容春蠶傾盡生命的奉獻精神,我們現在經常把老師比作「春蠶」和「蠟燭」,形容老師的無私奉獻。宋朝詩人張俞寫了一首《蠶婦》詩:「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表現了養蠶人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