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 > 抽像事物 >

抽像事物

釋義

古人死後依其生前行跡而給予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辨析

「謚」容易誤讀為yi,也容易與「溢」「隘」搞混。「溢」從水,指充滿後流出來。「隘」從阜,與地勢有關,本義狹小,用作「隘口」「隘谷」等,也引申為心胸狹隘。

起源與演變

「謚」,從言,益聲。用言論給予褒貶,故從言。《逸周書·謚法解》:「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謚。」意思是說周公旦、太公望(姜子牙),輔助周武王開拓帝業,在牧野之戰建立功業。等他們死去,要埋葬的時候,給他們封以謚號。

「謚號」在殷商時期開始流行,到西周周公、召公時開始定了下來。帝王的謚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謚號,則是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

例句

皇帝都有謚號,但是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

字裡字外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廟號常用「祖」或「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廟號高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廟號太祖。繼任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李世民廟號太宗、李治廟號高宗。

謚號是古代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來褒貶他們的善惡,稱為謚或謚號。周厲王就因為其「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暴政,謚號為「厲」。清朝歷史上有名的賢後孝莊皇后,其謚號「孝莊」體現了人們對於她政治功績的肯定。

尊號,是尊崇帝、後的稱號。一般是由大臣在皇帝、皇后生前尊奉,或者由繼位的皇帝在帝、後死後奉上。尊號多為溢美之詞,字數不一,常遇事而累加。比如朱元璋的尊號長達二十多字: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年號,是指用於紀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但也有以國家名來紀念的。有時遇到重大事件或者祥瑞事件,還會改立年號。「天寶」「康熙」「貞觀」等均是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