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 > 抽像事物 >

抽像事物

釋義

以常用對偶和整齊文句,且聲音和諧、辭藻華麗為特徵,六朝時盛行的一種文體(區別於「散體文」)。

辨析

「駢」字的本義是兩匹馬拉同一輛車,因此是馬字旁。「駢」字的讀音是pian,而不是bing。

起源與演變

《說文解字》裡把「駢」說解為「駕二馬也。從馬,並聲」。意思是說,「駢」的本義是兩匹馬拉同一輛車,字形採用「馬」做形旁,「並」做聲旁。其實,「並」不僅是聲旁,也和字義有關,表示兩兩相連。「駢」字由兩匹馬並駕齊驅的本義引申出了「並聯、並列」的含義。而之所以得名駢體文,是因為這種文體的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匹馬並駕齊驅。

例句

茲駢體文一卷,抒華千載,啟韻百家。

方履籛《書劉芙初編修駢體文集序》

字裡字外

駢體文也稱駢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和「散體文」相對。因為常常採用四字、六字句,所以也稱為「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文章多由對偶句構成,除少數散句外,都可以分為上下聯,對仗十分工整。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

駢體文起源於秦漢,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等。庾信的《哀江南賦》,借梁朝的成敗興亡,哀歎自己的身世之悲,同時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對故國懷念之情。這篇駢體文文筆淒婉而深刻,格律嚴整而略帶疏放,如實地記錄了歷史的真相,有「賦史」之稱。「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也是駢體文名篇。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千古傳誦的佳句。

不過,駢文由於過分追求句式上的對仗和辭藻的華麗,往往影響內容表達。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反對駢體文,倡導質樸自由的先秦和漢代散文,駢體文逐漸走向衰落。不過一直到明清時期,仍然有大量的駢體文。清代李兆洛編的《駢體文鈔》共31卷,就選錄了晚周至隋的駢體文共774篇,為後人瞭解駢體文提供了很好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