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3 > 因yīn地di制zhi宜yi >

因yīn地di制zhi宜yi

【釋 義】

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措施。

【名家解讀】

第三個字容易有問題,一是容易寫成「治理」的「治」,另外就是容易寫成「放置」的「置」。(張一清)

【辨 析】

需要注意理解「制」和「宜」連在一起使用,表示「制定適宜的措施」,而不是「治理得很好」,也不是「放置著看著怎麼處理才適宜」。如果意思理解錯,很容易將「制」錯寫成「治」或「置」。

你知道嗎?

古時候人們在耕種農田時十分講究因地制宜,其最主要的一個表現就是肥料的使用。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已經發現了植物的莖和葉在田間腐爛之後能夠促進農作物的生長。隨後,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探索,人們學會了如何製作肥料,也就是近些年才逐漸被化肥所取代的「農家肥」,並能夠根據土壤的不同情況以及農作物的不同特性來施以最合適的肥料。這就是人類運用智慧,在農業中運用「因地制宜」的典範。

【字裡字外】

「因地制宜」一詞所體現出的道理在唐朝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中得到了詳細的闡述。

《種樹郭橐駝傳》中的郭橐駝是一個以種樹為生的人,他種的樹質量好,成活率高。當被人問起他種樹的秘訣時,郭橐駝坦言,他只是根據不同的土地、不同的樹種,因地制宜,讓樹木與其所生長的環境相適應。作者借這個故事說明了治國理政的方法,即治國與種樹的道理是相通的,都要因地制宜。

當然,對於郭橐駝這個人是否真的存在,如今已經無法考證。後世的學者大多認為這是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現象的一篇設事明理之作,人物是虛構的。在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併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非常大,那些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捐粟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

《種樹郭橐駝傳》在本質上是以老莊學派「無為而治,順乎自然」的思想為出發點,借郭橐駝之口,由種樹的經驗說到為官治民的道理,說明封建統治階級有時打著愛民、憂民或恤民的幌子,卻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仍舊民不聊生。

【例 句】

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隨時變通。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