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3 > 踺jian子zi >

踺jian子zi

【釋 義】

體操運動等的一種翻身動作。

【名家解讀】

這個「踺」字一定要寫成足字旁,寫成月字旁或者踢毽子的「毽」都不對。雖然人體中的肌腱也會參與「踺子」這種動作,但是作為一種動作的名稱,它是固定的,而且它與表示肌肉組織的「腱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張一清)

【辨 析】

需要注意的是,「踺子」的「子」讀作輕聲,「踺」字還有「踐踏」的含義,書寫時注意不要寫成「跟腱」的「腱」或「毽子」的「毽」。

你知道嗎?

如果把連貫瀟灑的翻身動作與古人聯繫起來,人們一定會想到武術。其實,傳統武術以搏擊為目的,極少有空翻這類的動作。現在的一些武術表演中之所以跟斗不斷,是因為這種動作僅在表演中適合出現。事實上,翻跟斗的美感不如體操,難度不如雜技,攻擊性也不及任何傳統的散打動作。

【字裡字外】

現代的競技體操是國外傳入中國的一種運動。古代中國雖然沒有體操,卻有雜技。它和體操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雜技的歷史非常悠久,漢朝時雜技被稱為「百戲」,隋唐時雜技叫「散樂」,直到唐宋以後,為了和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相區別,才更名為「雜技」。

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就有關於雜技的記載。《列子·說符》中還記載古代民間曾有在空中擲投五劍、七劍的表演。漢朝張衡也曾在《西京賦》裡描寫了跳丸劍、走繩索、爬高竿等高難度的雜技表演。隋朝時,隋煬帝專門設立太常寺,負責教授雜技,並時常在長安端門外天津街進行百戲演出。到了唐朝,雜技發展得更加迅速,這從當時很多著名文人的詩文中得到了很直接的體現。白居易在一首詩中就有「舞雙劍,跳七丸,裊巨索,掉長竿」的詩句。宋朝時,雜技藝術已經趨於成熟。據記載,那時已經有人能夠完成挑一擔水在繩索上平穩行走的高難度表演。由此可見,雜技在古代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中國的雜技雖然與體操不同,但在表演過程中,雜技的某些形體技巧和翻身動作,還是與現代競技體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例 句】

高志華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唰」地一下,居然在地板上打了個踺子,又趕忙趴到桌上,打開筆記本。

童邊《新來的小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