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4 > 度duo長chang絜xie大da >

度duo長chang絜xie大da

釋義

比量長短大小。

名家解讀

這個詞是指衡量一下哪個大哪個長,是比較的意思。出自《過秦論》,秦國當年非常厲害,山東六國都沒有能夠把它打敗,反而被它吞併了,可是陳勝吳廣起義,一下子把秦朝推翻了,難道山東六國還不及陳勝厲害嗎?事實上是「攻守之勢異也」,也就是說情況已經不一樣了。「度」和「絜」都是度量的意思。(張一清)

辨析

「度」在作「衡量」的意思講時要讀duo,注意不要錯讀成du。「絜」原指用繩子圍物體量周長,引申為度量,注意不要把「絜」誤寫成「契」。

你知道嗎?

賈誼的《過秦論》,原文分為上、中、下三篇,從各個方面論述秦的過失。魯迅先生曾評價《過秦論》,說它是「沾溉後人,其澤甚遠」的「西漢鴻文」,富有氣勢美。

字裡字外

「度長絜大」是比量長短大小的意思,那麼我國的計量單位和方法是如何衍變的呢?

早期人類選取人體的某一部分或植物的果實等其他天然物品作為計量標準,比如「布手知尺」「掬手為升」「過步定畝」「滴水計時」等。相傳,在大禹治水時,為了統一計量單位,大禹把自己的身高和體重分別規定為長度和重量的標準。後來,為了進一步統一計量單位,方便日常生活,出現了專門的測量器具,比如商代的象牙尺等分10寸,每寸刻10分,這說明早在公元前16世紀我國就已經有十進位制了。

到了戰國時期,木工尺得到了廣泛應用。那時候的人們還根據當時已經掌握的力學原理,發明了最初的天平,也就是秤。另外,由秦國商鞅監造的銅方升,成為秦國統一量制的標準器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度量衡,首次將混亂不堪、各自為政的六國度量衡制度統一了起來。

公元9年,王莽鑄造了「新莽嘉量」。這個時期的人們還發明了游標卡尺,結構與現代游標卡尺相似。東漢時,用來測量路程的記裡鼓車出現。

唐朝,度量衡制度進一步完善。唐呂才製造的「四級補償式浮箭漏刻」是目前有記載的最早的精準計時器。

元朝時,桿秤出現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