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十一章 散文和駢文 一二二 八股文及對聯 >

第十一章 散文和駢文 一二二 八股文及對聯

八股文又稱「制義」,又叫「時文」,但宋代王安石所創的「制義」,還不是「八股」,不過是用經書上的話命題,做一篇論說罷了,不一定對仗整齊,引證譬喻也不必廢除,牽涉到題目下文,也不犯忌。八股文的格式,是明憲宗成化年間才確定的。顧亭林《日知錄》中記載頗詳。

八股文的各部分有一定名稱:(一)「破題」,即起首二句,說破題目的字面及其意義;(二)「承題」,申明破題的意思,限定三四句,至多五六句;(三)「起講」,是一篇開講之處;(四)「提比」,又叫「提股」,是起講後入手之處;(五)「虛比」(虛股),是承接提比的,後人或用或不用;(六)「中比」(中股),須立柱分應,好像人體的胸腹部;(七)「後比」,把中比未盡之意再加發揮,或推開,或襯托,好像人體的兩腿部分;(八)「大結」,是一篇的結尾。中間各部分所謂「比」,就是整段作對,每兩個形式相似的段落就構成一比,所以八股文是駢文的變種,但破承題、起講、大結,都是散文。周作人曾說,「八股不但是集合古駢散的精華,凡是從漢字特別性質演出的一切微妙的遊藝,都包括在內」。

八股文的題目,有時候短到一兩個字,只有半個句子,有時候長到一篇文章,例如「學而到為政」,有時候把上句和下句的上半截合起來,叫作「截搭題」,例如「學而時習之不」。做文章的必須恰好按照題目的範圍,例如上面這個截搭題,不許說到「亦說乎」的意思上去。這種種束縛,夠消磨知識分子半生的光陰與精力。

除八股文外,科舉還得考試「試帖詩」和「律賦」。試帖詩是五言排律的體裁,篇末必須勉強湊上恭維皇帝的話,叫作「頌聖」。「律賦」是一篇有韻的四六文,所用的韻,由出題人限定。這幾種作品,說也奇怪,雖然是有功令提倡的,仍向來不被文壇重視,各大家(無論古文家、駢文家)詩文集中,決不收進去的。

「對聯」起源於五代,宋、元、明各代也稍稍流行,但到清代,就很盛行。道光年間,梁章鉅著《楹聯叢話》,收集了許多聯語。鄭燮(板橋)、紀昀(曉嵐)、曾國藩都是聯語的名作家。曾氏輓聯尤為著名,例如他挽弟國華云:「歸去來兮,夜月樓台花萼影;行不得也,楚天風雨鷓鴣聲。」情韻豈減於六朝?與曾同時的彭玉麟,集唐人詩句題泰山云:「我本楚狂人,五嶽尋仙不辭遠;地猶鄒氏邑,萬方多難此登臨。」對得何等工整,而又顯得自然,文字遊藝的巧妙,可見一斑。

五四運動以後,提倡白話文的人也做白話對聯,清華大學且曾以對對子考試學生,可見對對子已成了中國文人的積習。其實這是駢文遺留下來的纖巧作風,如果有提倡「文以載道」的韓愈再生,一定會反對這種人工雕琢的形式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