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七章 諸子 七二 道家 >

第七章 諸子 七二 道家

道家的主要人物是老子,著作有《道德經》五千言。據考證,這書是戰國時環淵所編,環淵又叫關尹子,也是道家的要角。

我們從《道德經》研究老子思想,便知老子認定宇宙的本體,是道或天,是自然的物質,又指出「反(矛盾)者道之動」,而運動過程則有幾個階段,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指出對待事物的相互轉變,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等。又因強弱、剛柔、動靜可以轉變,所以主張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他對於社會的評判,則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又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他談到治事方法主張「無為」,即認為人類做事必須遵守自然的規律,不可違犯自然規律,任意妄為,所以又說「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這些思想都很客觀。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主張靜止,主張無中生有,主張復古,主張無知無慾,主張柔弱、不爭,因而形成消極退讓的人生觀。他這種逃避現實的幻想,卻是觀念論的。老子書,王弼注本及魏源《老子本義》本較好。楊樹達輯諸子論老子的話而成《老子古義》一書,是最好的參考書。

繼承老子哲學的有關尹、列禦寇、楊朱、莊周等。「關尹貴清,列子貴虛……楊朱貴己。」(《呂氏春秋·不二》篇)關尹的學說只從《莊子·天下》篇可以知道一點,他是認定人類的認識,必須如水或鏡一樣,採取純客觀主義的態度。

列子與楊朱的學說,現在都只能從晉朝人編撰的偽《列子》書中去尋找。列子明白指出天地之初為一混沌的實體——「太易」,太易變化而生萬物,完全是機械的運動,是有必然性的,又提倡無慾無我的客觀主義,即「貴虛」。楊朱否認人死後還有靈魂存在,是一個無神論者,他認為「道」是活動的自然力,表現在人類中,就是嗜好情慾等,他主張「全性保真」,滿足人類自然的慾望,是近乎希臘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者。孟子曾指斥他的「為我」主義,說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但他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荀子及韓非子都有評判楊朱的話,可參看。

莊子與老子並稱,而思想不相同。兩子都尊重自然力,這是道家的根本思想,但老子尊重自然,是主張隨順自然之理以治事,其對於治國主無為而治,對於抗敵,主先以弱自處,都是入世的態度,所謂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也。莊子就不是這樣,他因尊重自然力而主張委心任運,頗有出世思想,是將老子的消極一面特別發展了。莊子不能將有和無統一起來,因此把現象和本體也隔開了。他認為現象世界所謂大小、貴賤、壽夭等等的範疇,都因比較而生,即相對的,實際上是沒有的。現象世界成為虛幻,那麼我人所應把握的就是那個無差別的「道樞」了。

這樣,莊子的世界觀就成了唯心論的,它和佛教大乘所謂「空」的原理相似。所以章氏太炎曾用佛學理論來解《莊子》,作《齊物論釋》。章氏又說:莊子的根本主張是自由平等。他以為《逍遙游》篇是講自由,真自由是「無待」,即超脫世俗對待比較的觀念;《齊物論》篇是講平等,真平等是我與物平,去是非的差別,化彼此的界限。《莊子》書說理很精,所以章氏非常推重。全書三十三篇,末篇(《天下》篇)評論各派學術,可考見古代學術源流。王先謙《莊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都好讀,郭書載晉郭象注更全備,郭象本身也是一思想家,他作的注可作晉人哲學讀。(《齊物論》一篇,傅斯年氏認為系慎到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