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五章 經說 五一 經之傳授 >

第五章 經說 五一 經之傳授

秦始皇併吞六國以後,設博士官(和今日的參議相似)保存並傳習詩書,禁止民間私自講學,後來因博士淳於越議論不合時宜,丞相李斯主張燒百家書,始皇採用他的提議,次年又坑儒生四百六十餘人。因此陳涉起義時,魯諸儒生帶著孔氏的禮器,前往參加。漢高祖初起兵,還看不起儒生,取儒冠以盛便溺,後來天下平定,方才領悟思想問題的重要性,於是以太牢祀孔,用秦博士叔孫通、張蒼釐定法制。惠帝繼承他,廢除民間挾書的禁令。文景二帝,又仿秦制設博士,但人數不多。到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學術乃定於一尊,設置完備的五經博士,以通經為登進人材的標準,於是經之官學,成為富貴榮顯的捷徑。

漢因秦以純法治主義而失敗,所以一反秦的所為,而崇尚儒家的德治主義來拉攏人心,這就是以利祿提倡經學的由來。所謂經學,和戰國時代的儒學不同,經生不自創學說,而只是從事經書的傳習與註解。所以經學的發展,便是學術思想停滯不進的徵象。

在西漢官學中取得支配地位的是今文學派,即所謂十四博士(宣帝元帝時)的經學,十四博士是:《易經》有施、孟、梁丘、京;《尚書》有歐陽、大小夏侯;《詩經》有齊、魯、韓;《禮》有大小戴;《春秋公羊傳》有顏、嚴,共十四家。他們的師承,列簡表如下,其中不著名的人名略去:

 

上表中穀梁未立學官,又,何休不屬於西漢。但現在流傳的今文學派書籍,何休《公羊傳注》很重要。此外伏生的《尚書大傳》,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兩種書雖還存在,但還是後人輯本。

西漢末年,古文經傳陸續出現,古文學派因而產生。劉歆繼承父業,校秘府藏書,將費氏(直)《易》、孔氏(安國)《尚書》、《毛詩》、《春秋左傳》、《周禮》等古文經傳,一一加以研究整理,古文學於是獲得發展的基礎。

近人康有為氏指斥劉歆偽造古經,幫助王莽。當時王莽以復古名義行新政,劉歆在學術上贊助他,大概是事實,但他不可能一手偽造那許多古經。不過古文派傳授不大可考,我們不得不把劉歆當開派大師看。

古文經學雖未能成為官學,僅流傳民間,但因有服虔、馬融、許慎、鄭玄等大師的努力,勢力漸盛。他們與今文經師不同,都能兼通群經,把訓詁工作做得切實。鄭玄作《毛詩箋》,注《周禮》、《儀禮》、《禮記》,兼采今古文經說,雖被認為混淆家法,但因此卻集了經學的大成,而使今文派消沉下去,並且他注重名物訓詁,開了考證學的先路。古文派現存的書,除上述鄭氏數種外,還有許慎的《說文解字》及《五經異義》(後人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