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經典常談 > 前言 >

前言

著名學者、文學家朱自清(1898—1948)這本《經典常談》,介紹講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是學習傳統文化典籍(也叫國學)的入門書、打基礎書,又是極有學術份量的書。本書所說的「經典」,範圍較廣,不限於傳統的「十三經」、「四書五經」等經部書,而是包含經、史、子、集四部在內所有可稱「經典」的著作。本書可以同時適應三個層次讀者的需要:第一是初學者,對初學者特別有用,因為所講都是最基本、最精要的傳統文化知識。第二是對已有一定文史知識基礎的讀者,也有很大用處,因為它指引由此循序而進的學習途徑與方法。第三是對學已有成的讀者,也有很多的用處,因為這是作為一代學者朱自清對傳統文化典籍研究的一個總結;他雖謙稱書中「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這中間並無編撰者自己的創見,編撰者的工作只是編撰罷了」(本書序,本節下面加引號的話均見此序)。又把書名定為「常談」,表示「老生常談」的意思。但書中隨處可見那一時代學者共有的嚴謹的治學方法,並不時閃現真知灼見。他的文化觀、歷史觀,不拘守一家之說,新舊兼容,通達平和,足以給後學者有益的啟示。

本書不用「國學」名字。他說:「『國學』這名字,和西洋人所謂『漢學』一般,都未免籠統的毛病。」本書也不贊成用「國學概論」一類做書名,因為「『概論』這名字容易教讀者感到自己滿足;『概論』裡好像什麼都有了,再用不著別的——其實什麼都只有一點兒!」但本書內容,除了仍「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以經典為主,以書為主」,另外關於歷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以及詩人等,也在介紹論述的範圍之內。又是書,又是人,都得評述一番,放在一本小冊子裡,當然也只能「都只有一點兒」。但如何掌握這「一點兒」,使之恰到好處,就要看寫作者的學術功力與水平。本書是掌握這「一點兒」成功的典範,因此本身也成了經典——通俗化學術讀物(作者自稱為「一般的讀物」)中的經典之作。

通俗化,就是普及化,是把某一門較深奧的學問,用通俗淺顯的語言文字講解出來,普及給大眾,讓大家看得懂,發生興趣;並且由此作為階梯,逐步升上去,作更高一層的探索。通俗化是傳播各種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通俗化的工作,看看容易,做起來很不容易,常常吃力不討好,或有力使不好。這需要社會的提倡,尤其需要有學界的有心人和熱心人。但光有有心不夠,光有熱心也不夠,還必須是這門學問的行家,又必須寫得出生動流暢的文章。具備此三者寫出來的通俗學術讀物,方可舉重若輕,深入淺出,文以載道,道借文傳,受到大眾的歡迎。舉例來說,像20年代有一本《共產主義ABC》(布哈林著、林伊文譯),講解共產主義基本原理;30年代有一本《大眾哲學》(艾思奇著,初版名《哲學講話》),講解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基礎知識,都是通俗讀物的名著。科普方面,高士其的幾本書,以及翻譯蘇聯作家伊林的科普讀物,都產生了相當影響。但真能傳世的通俗學術讀物不多,大部分時過境遷,從人們記憶中消失了。

《經典常談》是40年代初出版的,至今快六十年了,但今天的讀者不覺得陳舊,也不以為是一本過時的書,反而讀之彌新,豐富了知識。這原因就是首先提出了「經典訓練」的問題,本書正是「經典訓練」的實踐。這在今天來說,並沒有失去積極的意義。

我們知道,經典訓練並不就是恢復讀經教育。恢復讀經教育是開倒車,這是「五四」運動早已解決了的問題。但一股腦兒反對讀經,走極端,棄之如敝屣,造成文化的斷層,這是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表現。這卻是「五四」運動未曾解決好的問題。經典訓練就是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來的。朱自清說:「讀經的廢止並不就是經典訓練的廢止。」「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裡,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他特別指出:「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他所說的「有相當教育的國民」,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國民;所說的「接觸的義務」,是指國民接受經典訓練的義務。他把經典訓練提到國民義務的高度,就是確定它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也就是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中國人,有義務通曉本國傳統文化有關經典的基本知識。

朱自清通過本書提出經典訓練這個問題的時候,離開「五四」運動還只二十年多一點的時間,他已看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現在,離開「五四」運動八十年了,中間經過了大革文化命的「文化大革命」,所有傳統經典被一掃而空,已不僅僅是有無經典訓練問題了;影響所及,雖有80至90年代的「國學熱」,但浮在表面者多,趕時髦者多,而注意基礎訓練者少。所以本書提出的經典訓練的重要性,依然值得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們現在推薦大家來讀一讀這本為經典訓練而寫的讀物,用意就在這裡。

本書增加一篇附錄:《柳宗元〈封建論〉指導大概》。這也是朱自清為普及講解經典作品而寫的一篇文章。《經典常談》講解的內容,雖然相當全面,各個領域大都涉及到了,但還有顧不及的地方,如史論、文論部分,尚付闕如。現在特把指導閱讀柳宗元這篇史論的文章,附錄本書之後,就是作為一種補充。

錢伯城 200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