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孔子家語 > 終記解 >

終記解

【原文】

孔子蚤晨作,負手曳杖,逍遙於門,而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喆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吾將安杖;喆人其萎,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歎而言曰:「賜,汝來何遲.予疇昔夢坐奠於兩楹之間,夏後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殷人殯於兩楹之間,即與賓主夾之,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興,則天下其孰能宗余,余逮將死.」遂寢病,七日而終,時年七十二矣.哀公誄曰:「昊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於乎哀哉!尼父無自律.」子貢曰:「公其不沒於魯乎?夫子有言曰『禮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一人非名,君兩失之矣.』」既卒,門人所以服夫子者,子貢曰:「昔夫子之喪顏回也,若喪其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今請喪夫子如喪父而無服.」於是弟子皆弔服而加麻,出有所之,則由絰.子夏曰:「入宜絰可居,出則不絰.」子游曰:「吾聞諸夫子喪朋友,居則絰,出則否,喪所尊雖絰,而出可也.」孔子之喪,公西掌殯葬焉,唅以疏米三貝,襲衣十有一稱,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珮象環,逕五寸而綨組綬,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飭廟置翣,設披周也,設崇殷也,綢練設旐夏也,兼用三王禮,所以尊師且備古也,葬於魯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為偃斧之形,高四尺,樹松柏為志焉.弟子皆家於墓,行心喪之禮.既葬,有自燕來觀者,捨於子夏氏,子貢謂之曰:「吾亦人之葬,聖人非聖人之葬,人子奚觀焉.昔夫子言曰:『見吾封若夏屋者,見若斧矣,從若斧者也,馬{髟葛},封之謂也.』今徒一日三斬板而以封,尚行夫子之志而已,何觀乎哉?」二三子三年喪畢,或留或去,惟子貢廬於墓六年.自後群弟子及魯人處於墓如家者百有餘家,因名其居曰孔裡焉.

【譯文】

孔子早晨起來,背著手拖著手杖,在門口優遊地漫步,吟唱道:「泰山要崩塌了嗎?梁木要毀壞了嗎?哲人要困頓了嗎?」唱完回到了屋內,對著門坐著。

子貢聽到歌聲,說:「泰山要是崩塌了,我仰望什麼呢?梁木要是毀壞了,我依靠什麼呢?哲人要是困頓了,我去效仿誰呢?老師大概要生病了吧?」於是快步走了進去。

孔子歎了一口氣說:「賜!你怎麼來的這樣晚?我昨夜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祭奠。夏朝人將靈柩停在對著東階的堂上,那還是處在主位上;殷人將靈柩停在堂前束西楹之間,那是處在賓位和主位之間;周人將靈柩停在對著西階的堂上,那就是迎接賓客的地方。而我孔丘是殷人。現今沒有明王興起,天下誰能尊奉我呢?我大概快要死了。」隨後臥病在床 ,七天就去世了,死時七十二歲。

魯哀公哀悼孔子說:「上天不憐憫我,不願留下這一位老者,讓他保障我一人居於君位,使我憂愁而痛苦。嗚呼哀哉!尼父,失去您我就沒有榜樣來自律了。」

子貢說:「您不想在魯國善終嗎?老師曾說過:『禮儀喪失就會昏暗不清,名分喪失就會造成過錯。』失去志向是昏暗,失去身份是過錯。老師活著時您不重用,死後才致哀悼,這不合禮儀;自稱一人,這不符合魯國國君的名分。您把禮和名都喪失了。」

【評析】

這一篇是講孔子臨終前及死後喪葬之事的。孔子認為有生必有死,所以他感到將死卻處之泰然。他所感歎的是:「夫明王不興,則天下其孰能宗余?」擔心他的治世之道不能被後人採用。「哀公誄」章,子貢批評魯哀公在孔子生前不重用孔子,認為「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這是統治者對待名人的常態,批評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