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孔子家語 > 刑政 >

刑政

【原文】

仲弓問於孔子曰:「雍聞至刑無所用政,至政無所用刑.至刑無所用政,桀紂之世是也;至政無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聖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矣.顓五刑必即天倫.行刑罰則輕無赦,刑侀也,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盡心焉.」仲弓曰:「古之聽訟尤罰麗於事,不以其心,可得聞乎?」孔子曰:「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正其忠愛以盡之.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獄,獄必三訊焉,有指無簡,則不聽也,附從輕,赦從重,疑獄則泛與眾共之,疑則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也.是故爵人必於朝,與眾共之也,刑人必於市,與眾棄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也,士遇之塗,以弗與之言,屏諸四方,唯其所之,不及與政,弗欲生之也.」仲弓曰:「聽獄,獄之成成何官?」孔子曰:「成獄成於吏,吏以獄成告於正,正既聽之,乃告大司寇聽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參聽棘木之下,然後乃以獄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聽命,而制刑焉,所以重之也.」仲弓曰:「其禁何禁?」孔子曰:「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執左道與亂政者殺;作一婬一聲,造異服,設伎奇器,以蕩上心者殺;行偽而堅,言詐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惑眾者殺;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者殺.此四誅者不以聽.」仲弓曰:「其禁盡於此而已?」孔子曰:「此其急者,其餘禁者十有四焉.命服命車,不粥於市;珪璋璧琮,不粥於市;宗廟之器,不粥於市;兵車旍旗,不粥於市;犧牲秬鬯,不粥於市;戎器兵甲,不粥於市;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一精一麤,不中數,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一姦一色亂正色,不粥於市;文錦珠玉之器,雕飾靡麗,不粥於市;衣服飲食,不粥於市;實不時,不粥於市;五木不中伐,不粥於市;鳥獸魚鱉不中殺,不粥於市.凡執此禁以齊眾者,不赦過也.」

【譯文】

仲弓問孔子說:「我聽說有嚴酷的刑罰就不需要用政令了,有完善的政令就不需要用刑罰了。有嚴酷的刑罰不用政令,夏桀、商湯的時代就是這樣;有完善的政令不用刑罰,周朝成王、康王的時代就是這樣。這是真的嗎?」

孔子說:「聖人治理教化民眾,必須是刑罰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辦法是用道德來教化民眾,並用禮來統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用刑罰來教導民眾,用刑罰來禁止他們,目的是為了不用刑罰。對經過教化還不改變,經過教導又不聽從,損害義理又敗壞風俗的人,只好用刑罰來懲處。專用五刑來治理民眾也必須符合天道,執行刑罰對罪行輕的也不能赦免。侀,就是側;側,就是已成事實不可改變。一旦定刑就不可改變,所以官員要盡心地審理案件。」

仲弓說:「古代審理案件,對過錯的處罰根據事實,不依據內心動機,對這點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孔子說:「凡是審理五種罪行的案子,必須要推究其父子之情,按照君臣之義來衡量,目的是論證犯罪情節的輕重,謹慎地衡量罪過的深淺,以便分別對待。盡量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極力發揮自己的忠愛之心來探明案情。大司寇的職責是正定刑法辨明法令來審理案件,審案時必須聽取群臣、群吏和萬民的意見。有指證而核實不了犯罪事實的,就不治罪。量刑可重可輕的就從輕,赦免時,原判重了的則先赦。疑案則要廣泛地向大眾徵求意見共同解決,如果還有疑問無法裁決,就赦免他。一切案件一定要根據罪行大小比照法律條文來定案。所以賜予爵位一定要在朝廷上,讓眾人共同見證;行刑一定要在鬧市上,讓眾人共同唾棄他。古時諸侯不收容犯罪的人,大夫也不供養犯罪的人。讀書人在路上遇到犯罪的人,不和他一交一 談。把罪犯放逐到四境,任憑他到什麼地方,也不讓他參與政事。表示不想讓他活在世上。」

仲弓問:「審理案件時,定案的事,是由什麼官來完成的?」

孔子說:「案件首先由獄官來審定,然後獄官把審理情況報告給獄官之長。獄官之長審理之後,再報告大司寇。大司寇審理之後,再報告君王。君王又命三公和卿士在種有酸棗樹的審理處會審,然後把審理結果和可疑之處回呈給君王。君王根據三種可以寬宥的情況決定是否減免刑罰,最後根據審判結果來定刑。審定的程序是很慎重的。」

仲弓又問:「在法律禁令的規定中都有哪些條款呢?」

孔子說:「凡是用巧言曲解法律,變亂名義擅改法度,利用邪道擾亂國政者,殺。凡是製作一婬一聲浪調,製作奇裝異服,設計奇巧怪異器物來擾亂君心的,殺。凡行為詭詐又頑固,言辭虛偽又能詭辯,學非正學又廣博多知,順從壞事又曲加粉飾,用以蠱惑民眾者,殺。凡利用鬼神、時日、卜筮,用以惑亂民眾者,殺。犯此四類該殺罪行的都不需詳加審理。」

仲弓又問:「法令禁止的就到此為止了嗎?」

孔子說:「這是其中最緊要的。其餘應禁的還有十四項:天子賜予的命服、命車不准在集市上出賣,圭璋璧琮等禮玉不准在集市上出賣,宗廟祭祀用的禮器不准在集市上出賣,兵車旍旗不准在集市上出賣,祭祀用的牲畜和酒不准在集市上出賣,作戰用的兵器鎧甲不准在集市上出賣,家用器具不合規矩不准在集市上出賣,麻布絲綢一精一粗不合乎規定、寬窄不合規定的不准在集市上出賣,染色不正的不准在集市上出賣,錦緞珠玉等器物雕刻巧飾特別華麗的不准在集市上出賣,衣服飲食不准在集市上出賣,果實還未成熟不准在集市上出賣,樹木不成材不准在集市上出賣,幼小的鳥獸魚鱉不准在集市上出賣。凡執行這些禁令都是為了治理民眾,犯禁者不赦。」

【評析】

這一篇主要是講刑政的,但孔子道德還是強調德、禮的教化作用。他說:「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在審理案件時,孔子認為必須注重犯罪事實,根據情節的輕重、罪行的深淺來量刑。審理官還需用盡他的聰明才智,以忠愛之心來審理。疑獄則要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經過獄吏、獄官、大司寇三次訊問審理,然後上報到君王,君王還要讓三公卿參與審理,最後有疑問還要由君王定奪。但對四種大罪,如「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執左道與亂政者;作一婬一聲,造異服,設伎奇器以蕩上心者;行偽而堅,言詐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惑眾者;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者」則殺無赦,不必經過三次審訊。另外還有十四條禁令,規定得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