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庸 > 《中庸》全文——明哲保身,進退自如 >

《中庸》全文——明哲保身,進退自如

  【原文】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1)!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2)大哉!禮儀(3)三百,威儀(4)三千。待其人(5)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6),至道不凝焉(7)。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8),致廣大而盡一精一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一溫一 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9)。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10)。《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11)其此之謂與?

  【註釋】

  (1)洋洋:盛大,浩翰無邊。(2)優憂:充足有餘,(3)禮儀:古代禮節的主要規則,又稱經禮。(4)威儀:古代典禮中的動作規範及待人接物的禮節,又稱曲禮。(5)其人:指聖人。(6)苟不至德: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苟,如果。(7)凝聚,引申為成功。(8)問學:詢問,學習 。(9)倍:通」背」,背棄,背叛。(10)容:容身,指保全自己。(11)「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詩經·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達事理。

  【譯文】

  偉大啊,聖人的道!浩瀚無邊,生養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有餘,禮儀三百條,威儀三千條。這些都有侍於聖人來實行。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鑽研一精一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一溫一 一習一 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自棄,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詩經》說:「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讀解】

  這一章在繼續盛讚聖人之道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個層次的重要問題。

  首先是修養德行以適應聖人之道的問題。因為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所以君於應該「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鑽研一精一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一溫一 一習一 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朱熹認為,這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最得聖賢精神,要求學者盡心盡意研一習一 。其實,五句所論不外乎尊崇道德修養和追求知識學問這兩個方面,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德育」和「智育」的問題,「又紅又專」的問題。我們今天實施的教育方針,也不外乎是在這兩方面之外加上「體育」一項。其性質內涵自然有本質的不同,但其入手的途徑卻是相通的。

  有了德、智兩方面的修養,是不是就可以通行無阻地實現聖人之道了呢?問題當然不是如此簡單。修養是主觀方面的準備,而實現聖人之道還有賴於客觀現實方面的條件。客觀現實條件具備當然就可以大行其道,客觀現實條件不具備又應該怎樣做呢?這就需要「居上下驕,為下不倍」,身居高位不驕做,「富貴不能一婬一,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氣概。至於「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的態度,則是與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一脈相承的,都是對於現實政治的一種處置,一種適應。反過來說,也就是一種安身立命,進退仕途的藝術,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當然,說者容易做者難,看似平淡卻艱辛,要做到明哲保身,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要協「明哲保身,進退始終,不失其道,自非賢達,孰能兼之?」(《杜佑致仕制》)宋代陸游更是直截了當地感歎道:「信乎明哲保身之難也!」(《跋範文正公書》)

  明哲保身,方能進退自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這當然與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桂起」的「自一由 主義表現」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我們切莫把它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