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數理化通俗演義 > 第二十六回:無形學院研究無形物,有識之人腳下有新路 >

第二十六回:無形學院研究無形物,有識之人腳下有新路

第二十六回:無形學院研究無形物,有識之人腳下有新路

——波義耳定律、化學科學的確立上回說到那個笛卡兒終日冥思苦想,在數學上終於取得重大成就,創立了坐標系。其實這人才高智廣,何止在數學領域,他對於物理、天文、生理、醫學、化學也都無所不通。他認為“世界是一本大書”,為讀這本大書他終生不肯閒下來而遊歷各國,與當時歐洲的一些名士學者切磋學術。這天他又遊歷到英國的斯泰爾橋。不過這次他倒不是來討論甚麼學問,而是拜訪他的老朋友萊尼拉芙夫人的。卻說他叩門入內,落座接茶。萊尼拉芙夫人見是老友光臨,早跑前跑後,又是取水果茶點,又是吩咐僕人備飯。笛卡兒仰坐在椅子裡仔細打量起朋友的住所來。這是一座漂亮的私人莊園。窗外紅樓綠樹,白木柵欄,室內牆上留看精細的浮雕:有鼓著雙翅的小天使,有嫻靜美麗的淑女。這時外面地一陣羊叫,幾聲鞭響,他探頭一望,只見如血的夕陽從群羊的背上抹過,一團白雲紅霧飄過綠草青水,好一幅牧歸圖。他這個四海為家終生飄零的人不由得頓生歸根之念,他下意識地摸摸自己斑白的鬢角,真是學海無邊,何日是岸啊。自己要能有這樣一座莊園,讓他這只孤舟也能傍岸暫歇一時多好。這時萊尼拉芙夫人也已忙完,笑盈盈地坐在他對面,說:“怎麼,看上我這個世外莊園了?”

“是啊,這裡太清靜了。”

笛卡兒話音未落,忽聽樓上腳步雜沓,人聲鼎沸,像是開會,又像是吵架。他剛才隱隱升起的閒適之感頓消雲外,忙問:“上面在幹甚麼?”

萊尼拉芙夫人無可奈何地一笑,說道:“世外莊園也不清靜啊,一群毛頭小子,整日議論甚麼世界,甚麼物質,一個個都想當你這麼大的科學家呢。”

不想這麼一說,笛卡兒倒忽然來了精神,旅途的疲勞一掃而光,說:“快領我上去看看。“萊尼拉芙夫人笑道:“你呀,天生是個跳不出苦海的人。”

他們上到二樓,一推門,只見七、八個年輕人,有的坐在桌子上,有的趴在沙發裡,還有的依在窗前,正指手劃腳,脖粗臉脹地辯論。桌上書本倒扣,紙張亂疊。他們見有陌生人進來才趕快打住話頭。萊尼拉芙夫人指著當地站著的一個二十來歲的小伙子說:“你還沒見過,這就是我的小弟弟波義耳,這些都是他們組織裡的人。”又回過頭說:“你們也認識一下,這就是我的老朋友,你們常議論的大人物笛卡兒。”小伙子們不禁大吃一驚,喜悅得如遇著上帝下凡一般,一起圍了上來。笛卡兒說:“你們在議論甚麼?”

“還不是亞里士多德老頭早就講的那個老問題,世界到底是甚麼。是水,是人?還是土,是氣?”他們亂哄哄地一齊回答。又有人補充道:“最近還流行甚麼‘三原質’說,說是一切物質遇火都要分解成三種元素:硫磺、水銀、鹽。說木頭點著火後,火苗是硫磺,冒的煙是水銀氣,留下的灰是鹽。”

“這都是些胡說。”一扯到這個話題,波義耳又恢復了剛才咄咄逼人的架勢,忘記了面前新來的這位貴客,“物質遇火不一定都是分解,有時反倒是合成。如灰和沙子經火一燒倒成了玻璃。再說,就是那‘三原質’也不是不可再分的東西。如他們的鹽裡就有鹼和酸。從亞里士多德以來,人們總是在這些無形的東西上辯論來辯論去,其實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要實驗,要一樣一樣地去試,這些無形的東西就可以看得見摸得看了。他們至少有三樣特點:形狀、大小和運動。”

笛卡兒在一旁聽著,覺得這些年輕人確實有膽有識,一切經過實驗,這不是培根提倡的方法嗎?他們敢於反對舊的經院式研究去闖自己的新路,便又問:“剛才聽說你們還有個組織,叫甚麼名字?”

“無形學院。”

“甚麼意思?”

“我們自願結合到一起討論問題,無拘無束,無形無體,不就是無形學院嗎?”

笛卡兒聞聽哈哈大笑:“好,好,有意思,你們比牛津的那些學院並不差分毫啊,真是後生可畏。”

再說這波義耳(1627~1691)也真是說到做到。他父親是一位保皇的伯爵,前不久在與克倫威爾革命軍作戰中剛剛陣亡,留下了這筆家產。他就用這些錢在領地裡修起冶煉大鐵爐,買來瓶瓶罐罐,雇了工人、秘書。波義耳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哲學、神學無所不愛,無所不去研究。這些實驗大都是由他精心設計,由別人去做,他分析記錄,研究規律,然後口授論文。這天他正在實驗室裡巡視,助手威廉報告剛從國外買來兩瓶鹽酸。波義耳說:“拿來讓我看看。”這時老花匠剛採了一大籃子紫羅蘭,紮成一束束正向各房間裡分插。波義耳聞著沁人心脾的芳香,看看那紫裡透藍的花瓣,不覺隨手從籃子裡抽了一束,拿在手裡一邊玩,一邊看威廉往一個燒瓶裡倒鹽酸。那淡黃色的液體一流出瓶口,便冒著滾滾的濃煙,緩緩地在瓶子周圍滾動。波義耳和助手都感到一陣刺鼻地難受,他忙用花束下意識地扑打了幾下,又把花舉到鼻下。等看過新買的鹽酸,他舉著花束又歡快地回到書房,這時花上還在冒著輕煙。多嬌好的花朵,不幸竟也沾上了鹽酸的飛沫。他趕忙將花浸到一個有水的玻璃盆裡,然後在地上一趟一趟地踱著步子,開始給秘書口授文章。不知這樣走了第幾趟,他偶一抬頭,突然發現玻璃盆裡的花變成紅色的了,他以為是玻璃與陽光的作用,忙上去一把抽出來。剛才這花明明還是藍茵茵的一瓣一瓣,怎麼轉眼就成了紅艷艷的一朵一朵?秘書聽他不說話,一抬頭見波義耳正在那裡對著一束水淋淋的鮮花發愣,他正要問話,波義耳卻大喊道:“快到花園裡去再采一大把紫羅蘭,還有藥草、苔鮮、五倍子,各種花草樹皮都采一點來。”

原來聰明的波義耳立即悟到是鹽酸使紫羅蘭變成紅色。那麼對其他花草會怎樣呢?他將各種花草製成浸液,然後用酸鹼一一去試,果然有的遇鹼變色,有的遇酸變色,而更有趣的是用石蕊苔鮮製成的一種紫色浸液卻是遇酸變紅,遇鹼變藍,一身兼二性,實在妙極了。他用這浸液將紙泡濕,然後再烘乾,以後遇到新的液體不知是酸是鹼,只要剪上一條這種試紙,投入液中,或紅或藍,酸鹼立判分曉。

正是:

有色有味紫羅蘭,任人品嗅任人看。一朝落入知己手,卻為化學來指南。

我們現在中學生在課堂上用的指示劑,原來就是這樣發明的。

卻說這波義耳發明了指示劑後就更認真地要分出各種物質的特性。他早已不相信那關於水、土、氣、火是最簡單的物質的說法,而認為世界走出一些最小的微粒組成,但是微粒是怎樣結合在一起,他又要親自來試一試。這天波義耳又和自己的新助手羅伯特.胡克將一些不同的反應物放在一個U形管裡,管的一頭密封,再從另一頭加壓。波義耳說:“我想壓力提高,這些微粒的結合就會更快。請將壓力平衡管提高,增大壓力一倍。”胡克將壓力慢慢升高一陪,波義耳去看U形管的刻度,他驚奇地發現:氣體體積縮小了一半。他喊道:“再加大一倍。”體積又縮小了一半。這回他親自操作,壓力慢慢減少,當小到等於最初壓力時,氣體的體積也正好恢復到原來的大小。他立即揮筆在本子上記下一句話:

氣體的體積和它的壓強成反比。

這就是1662年發現的,著名的波義耳定律。

現在波義耳手中已掌握了大量的實驗材料,於是他集中精力開始寫一本新書《懷疑的化學家》。他在這本書裡力排眾議,把過去認為化學就是煉金術,就是製藥之道,元素是四種或三種的說法批駁得體無完膚。他別指新路,認為化學應當說明化學過程和物質的結構,元素就是再不能分解的物質。

近代化學出現了。恩格斯說,是“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

波義耳就是這樣從親自做實驗入手,積累了資料,又上升到理論著書立說。現在他暫時離開了燒瓶、熔爐,而每天以墨水紙張作伴。這天波義耳正專心致志地寫書,胡克突然慌慌忙忙地推門進來,高喊著:“好消息,好消息。波義耳先生,倫敦來信了!”

究竟倫敦來信帶來甚麼消息,且聽下回分解。